天天看點

兄弟雙雙投身革命,2年後紅軍抓到可疑分子,黨代表:這是我兄弟

近百年前,湖北省麻城市的乘馬崗鎮上有一戶姓王的人家。

他們的祖先在四五百年前就從江西遷到了湖北境内的大别山深處,

這家人骨子裡的勇氣和膽識代代延續。

是以在革命來臨時,全家近20口人,

沒有一個貪生怕死之輩,無論男女老幼,人人參戰

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早早地犧牲在了解放前,最終從殘酷的革命鬥争中活下來的,隻有兩人。

這兩人是同曾祖的堂兄弟,

王樹聲和王宏坤

,參加革命時兩人都不到20歲。

兄弟雙雙投身革命,2年後紅軍抓到可疑分子,黨代表:這是我兄弟

青年時期的王樹聲

王家的第一位烈士,是王樹聲的大堂兄

王幼安

,他在為黃麻起義部隊護送槍支的過程中被捕,壯烈犧牲在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槍口下。

受到兄長的影響,王樹聲和王宏坤更加積極地投身到了武裝鬥争之中。

黃麻起義後,22歲的王樹聲帶領着一支農民武裝轉入地下

繼續打遊擊

,弟弟王宏坤也随着農民義勇隊

進入了深山老林繼續鬥争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裡,王家十幾名革命鬥士的英勇事迹很快便吸引來了地主還鄉團的殘酷報複。

王家大宅在一場大火中被燒得一幹二淨,王樹聲的幼弟也被打成了殘廢。

兄弟倆怒火中燒,一個毅然帶領着

紅軍

開辟根據地,一個“隐身”到了一支

桂系雜牌隊伍

中學本事。

兄弟雙雙投身革命,2年後紅軍抓到可疑分子,黨代表:這是我兄弟

地主還鄉團

1928年7月,鄂豫皖第一支紅軍隊伍成立,

王樹聲

在這支一百多人的隊伍中擔任第一大隊

黨代表。

這天,一個穿着與工農紅軍們明顯不同的男人來到了隊伍中,

戰士們遠遠地看着這人的派頭,以為來者不善,便一窩蜂地圍了上去。

男人被衆人推搡着,也不生氣,隻在人群中不停地張望着,像是在找什麼人。

“宏坤!”

大隊長和黨代表來了,

王樹聲一下子認出了弟弟

,親熱地拉着他的手向衆人解釋道:

“這是我的兄弟王宏坤,我們家的房子都被敵人燒了,他也是革命失敗後才跑去當兵的。”

兄弟雙雙投身革命,2年後紅軍抓到可疑分子,黨代表:這是我兄弟

中國工農紅軍

就這樣,王宏坤加入到了紅軍隊伍之中。

當天傍晚,這支幼小的紅軍隊伍就受到了敵人的襲擊。

王宏坤敢于人先

,第一個沖到了敵群中,随後附近的農民武裝聽到槍聲也趕來支援。

王宏坤第一天參加紅軍就負了傷,

他額頭中彈,卻仍舊堅持斷後

,背着戰友邊打邊撤,最終安全地帶着戰友傳回了根據地。

經此一役,王宏坤得到了軍中衆人的認可,此後一年屢立戰功,

很快便當上了排長。

兄弟雙雙投身革命,2年後紅軍抓到可疑分子,黨代表:這是我兄弟

1930年,紅一軍成立。王宏坤跟着軍長

許繼慎

向東前往皖西,王樹聲則跟着副軍長

徐向前

向京漢路方向開進。

強将手下無弱兵

,何況王樹聲本身就骁勇善戰,跟着徐向前打仗後,軍事指揮才能更是

突飛猛進。

在紅四方面軍中,他打過無數硬仗,帶出過紅一團、紅二十八團、紅三十三團等戰鬥力極強的部隊。

勇于攻堅,能打硬仗

,王宏坤則

善于迂回,能打遊擊

同年冬天,在第一次反“圍剿”中,王宏坤率部堵住敵人退路,随後令紅軍各部隊在敵群中穿插,

将敵群分割成數塊

敵人指揮失靈,逃也逃不掉,打也打不過,隻好繳械投降了。

最後紅軍俘敵5000餘人、繳獲槍支2000餘支,取得了鄂豫皖軍民在“反”圍剿中的空前勝利,

史稱“雙橋鎮大捷”。

兄弟雙雙投身革命,2年後紅軍抓到可疑分子,黨代表:這是我兄弟

左起:王宏坤、鄭位三、徐海東、倪志亮

1936年,

王樹聲随軍西征,任西路軍副總指揮。

在與馬家軍的苦戰中,王樹聲不停拼殺,幾次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之中。

激戰過後,絕大多數将士們犧牲于沙場,王樹聲帶着一百多人突出祁連山。

一路下來,跟在他身邊的人越來越少,最後隻有他一人活着回到了延安。

時任紅四軍政委的王宏坤一直跟随主力部隊行動,并沒有參加西路軍,在得知兄長平安歸來的消息後他情緒激動,

兄弟二人再次得以重聚。

革命戰争中,兄弟二人在各自的戰場上奮勇退敵,為新中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

兄弟雙雙投身革命,2年後紅軍抓到可疑分子,黨代表:這是我兄弟

王宏坤、王樹聲

1955年,兩人光榮地站在授銜台上,

王樹聲被授予大将軍銜,王宏坤被授予了上将軍銜

建國後,王樹聲先後出任了湖北省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總軍械部部長等職位。

早年的革命經曆成為了這位大将建設

新中國軍械事業

的動力,在他的帶領下,新中國軍械工業從零到一,實作了質的飛躍。

另一方面,弟弟王宏坤則受毛主席親自任命,成為了新中國

人民海軍

第一任副司令員,為海軍建設貢獻了畢生精力。

王家滿門皆是忠烈

,兩位将軍從戰火中走來,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發展,想必王家十幾位烈士的在天之靈也能安息了。

文/木中青

參考文獻:《黨史博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