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兄弟双双投身革命,2年后红军抓到可疑分子,党代表:这是我兄弟

近百年前,湖北省麻城市的乘马岗镇上有一户姓王的人家。

他们的祖先在四五百年前就从江西迁到了湖北境内的大别山深处,

这家人骨子里的勇气和胆识代代延续。

因此在革命来临时,全家近20口人,

没有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无论男女老幼,人人参战

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早早地牺牲在了解放前,最终从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活下来的,只有两人。

这两人是同曾祖的堂兄弟,

王树声和王宏坤

,参加革命时两人都不到20岁。

兄弟双双投身革命,2年后红军抓到可疑分子,党代表:这是我兄弟

青年时期的王树声

王家的第一位烈士,是王树声的大堂兄

王幼安

,他在为黄麻起义部队护送枪支的过程中被捕,壮烈牺牲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下。

受到兄长的影响,王树声和王宏坤更加积极地投身到了武装斗争之中。

黄麻起义后,22岁的王树声带领着一支农民武装转入地下

继续打游击

,弟弟王宏坤也随着农民义勇队

进入了深山老林继续斗争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王家十几名革命斗士的英勇事迹很快便吸引来了地主还乡团的残酷报复。

王家大宅在一场大火中被烧得一干二净,王树声的幼弟也被打成了残废。

兄弟俩怒火中烧,一个毅然带领着

红军

开辟根据地,一个“隐身”到了一支

桂系杂牌队伍

中学本事。

兄弟双双投身革命,2年后红军抓到可疑分子,党代表:这是我兄弟

地主还乡团

1928年7月,鄂豫皖第一支红军队伍成立,

王树声

在这支一百多人的队伍中担任第一大队

党代表。

这天,一个穿着与工农红军们明显不同的男人来到了队伍中,

战士们远远地看着这人的派头,以为来者不善,便一窝蜂地围了上去。

男人被众人推搡着,也不生气,只在人群中不停地张望着,像是在找什么人。

“宏坤!”

大队长和党代表来了,

王树声一下子认出了弟弟

,亲热地拉着他的手向众人解释道:

“这是我的兄弟王宏坤,我们家的房子都被敌人烧了,他也是革命失败后才跑去当兵的。”

兄弟双双投身革命,2年后红军抓到可疑分子,党代表:这是我兄弟

中国工农红军

就这样,王宏坤加入到了红军队伍之中。

当天傍晚,这支幼小的红军队伍就受到了敌人的袭击。

王宏坤敢于人先

,第一个冲到了敌群中,随后附近的农民武装听到枪声也赶来支援。

王宏坤第一天参加红军就负了伤,

他额头中弹,却仍旧坚持断后

,背着战友边打边撤,最终安全地带着战友返回了根据地。

经此一役,王宏坤得到了军中众人的认可,此后一年屡立战功,

很快便当上了排长。

兄弟双双投身革命,2年后红军抓到可疑分子,党代表:这是我兄弟

1930年,红一军成立。王宏坤跟着军长

许继慎

向东前往皖西,王树声则跟着副军长

徐向前

向京汉路方向开进。

强将手下无弱兵

,何况王树声本身就骁勇善战,跟着徐向前打仗后,军事指挥才能更是

突飞猛进。

在红四方面军中,他打过无数硬仗,带出过红一团、红二十八团、红三十三团等战斗力极强的部队。

勇于攻坚,能打硬仗

,王宏坤则

善于迂回,能打游击

同年冬天,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王宏坤率部堵住敌人退路,随后令红军各部队在敌群中穿插,

将敌群分割成数块

敌人指挥失灵,逃也逃不掉,打也打不过,只好缴械投降了。

最后红军俘敌5000余人、缴获枪支2000余支,取得了鄂豫皖军民在“反”围剿中的空前胜利,

史称“双桥镇大捷”。

兄弟双双投身革命,2年后红军抓到可疑分子,党代表:这是我兄弟

左起:王宏坤、郑位三、徐海东、倪志亮

1936年,

王树声随军西征,任西路军副总指挥。

在与马家军的苦战中,王树声不停拼杀,几次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之中。

激战过后,绝大多数将士们牺牲于沙场,王树声带着一百多人突出祁连山。

一路下来,跟在他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有他一人活着回到了延安。

时任红四军政委的王宏坤一直跟随主力部队行动,并没有参加西路军,在得知兄长平安归来的消息后他情绪激动,

兄弟二人再次得以重聚。

革命战争中,兄弟二人在各自的战场上奋勇退敌,为新中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兄弟双双投身革命,2年后红军抓到可疑分子,党代表:这是我兄弟

王宏坤、王树声

1955年,两人光荣地站在授衔台上,

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王宏坤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建国后,王树声先后出任了湖北省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总军械部部长等职位。

早年的革命经历成为了这位大将建设

新中国军械事业

的动力,在他的带领下,新中国军械工业从零到一,实现了质的飞跃。

另一方面,弟弟王宏坤则受毛主席亲自任命,成为了新中国

人民海军

第一任副司令员,为海军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

王家满门皆是忠烈

,两位将军从战火中走来,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想必王家十几位烈士的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

文/木中青

参考文献:《党史博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