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在中國的曆史上,有很多戰亂紛争的時期,各路英雄豪傑層出不窮。當然,越是讓人産生的争議的事迹,就越是流傳的廣泛且久遠。

每每提到西楚霸王,個人最先能夠聯想到的就是“烏江自刎”的故事。這正是千百年來頗具争議的一段曆史往事。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就算不和與之相鬥的劉邦相比,項羽都絕對算得上一位君子。但是正是這位草根出生、在鴻門宴上使計遁走的劉邦,後來成為一代漢王,将不肯用暗計将其誅殺的項羽逼到了絕路,自刎而終,成為後世千古遺憾。

當初在看項羽烏江自刎的戲碼時,心理也總是跟着焦慮和悲切,對于項羽的死始終抱着遺憾卻又敬佩的态度,就算過去很久也念念不忘。就像李清照寫的《夏日絕句》那樣: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但是同樣的,面對這件相同的事情,杜甫的觀點卻大不相同,他在《提烏江亭》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一個是贊揚,一個批判,幾乎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面,這又是為什麼?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楚漢之争

在公元前206年,也是漢朝元年,項羽和劉邦分别代表江東西楚和漢靓噶集團的勢力,開始了一場政權的争奪戰,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争。

背景

在這之前,不得不提及一個人,那就是影響漢前秦朝命運的宦官——趙高。在秦始皇亡故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逼死秦長子扶蘇,立其弟胡亥為秦二世,獨攬朝中大權。後又設計先後除掉李斯、逼迫秦二世自殺、擁立子嬰為王,最後卻反被子嬰除掉。在這期間,趙高營私苛暴,加速了秦的滅亡。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後爆發了以陳勝、吳廣代表的農民起義,失敗後,前楚國大将項燕的後人項梁和秦軍上将章邯開展了“定陶之戰”。此時的燕、趙、齊、魏各地都已經兵起,在秦軍轉向攻打趙國時,項羽和劉邦東歸,在當時的楚懷王手下分别為将開始和秦軍對抗。

這個時候的項羽和劉邦算是同一陣營中同仇敵忾的人,但是後續卻在兵分兩路後沒漸漸拉開了差距。在秦二世在位期間,項羽領軍北上,企圖對受秦軍襲擊的趙國施以援手;而劉邦則向西伐秦,并且他們之間有君子協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待到劉邦因洛陽一戰南逃、的地方豪強支援後攻下鹹陽、大破秦軍;項羽一路北上擊殺宋義,巨鹿之戰大獲全勝、成為“諸侯上将軍”時,兩方勢力在入關前相會于鴻門,于是就有了原本想要誅殺劉邦的“鴻門宴”。

後項羽自行分封功臣,自号“西楚霸王”,劉邦受封漢王,分别盤踞在彭城和巴蜀漢中地區。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起因

此時的劉邦已經該有了想要稱霸天下的心思,不甘心守在巴蜀地帶,想要東去攻下項羽的勢力,但是他采納了蕭何的建議,暫時接受了漢王的名号,并且主動燒掉了通往外部的棧道,借此表明自己沒有向東擴張的心思,麻痹項羽。

同時,原先在楚軍項羽一方、破壞鴻門宴的張良來到劉邦軍中,并且被拜為丞相;韓信也背離江東投靠劉邦,經過“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事情後,被劉邦重用,成為汗國大将軍。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而在山東,項羽的情況似乎恰巧相反。項羽以滅秦無功為借口,廢了韓成的侯爵後将其賜死。在公元前206年,田榮自立齊王,并開始攻打項羽所在的楚地,項羽(派遣蕭公角迎戰)大敗。同年,項羽密令英布遣人将義帝(楚懷王)殺害。

之後劉邦還定三秦、項羽平齊,田氏一族始終和項羽對抗,陳平歸降劉邦。劉邦身邊的能人才将越來越多,又很懂得拉攏人才,相反項羽身邊的可用之人卻越來越少。這已經為後期的項羽兵敗埋下了伏筆。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烏江自刎

決定項羽命運的一戰,個人認為可以看作是“垓下之戰”。這之前的天下已經以鴻溝為界中分,項羽按照盟約東歸,但劉邦毀約追擊項羽,與韓信、彭越等人合圍,大約六十萬軍隊對陣項羽十萬楚軍,直至垓下。

這個時候的楚軍糧食已經不夠了,再加上被大軍追殺,又臨近江東,夜裡聽到四面楚歌,軍心已然潰散。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項羽也慷概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裡算是項羽對自己無能為力的一種悲戚感慨,不管是将領還是士兵,幾乎都已經能窺見一些功敗垂成的結果。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項羽連夜率八百騎兵突圍,卻也因為天黑慌不擇路,抵達陰陵時迷失了方向,又在沼澤地延誤了時機。此時,跟随他一路出逃的八百騎兵隻剩下二十八騎,但還在追擊他的漢軍卻多達數千。

據史料記載,項羽此時已經知道自己不能成功脫身,将部下分為四隊,英勇殺敵,以一敵百,斬殺近百名漢将,一路走到烏江亭。此時隻要乘船東渡,至江東後東山再起,項羽說不定還有機會。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但是項羽卻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他自覺這一戰相當失敗,無顔面間江東父老,說什麼也不肯乘坐唯一的一條渡舟,看見自己從前的部下從漢軍中走來,知自己的項上人頭可以領功,主動在在烏江自刎而亡。

此一場權力的争奪中,項羽成為失敗者,西楚滅亡,西漢建立。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後世評價

正如前文中說到的《夏日絕句》和《提烏江亭》的内容态度一樣,杜甫認為勝敗本就是兵家常事,像是項羽經曆了很多的戰事一樣,他本就應該習慣了這樣的情況,一時的失意本不至于造成那麼嚴重的後果,然而項羽卻西安則放棄卷土重來的機會,在烏江放棄逃生選擇自刎,這樣的做法顯然并不明智。

這基本是從另一方面的來看待“烏江自刎”的事件,态度也和李清照幾乎相反,褒貶不一。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誠然,劉邦的善用人才和項羽的剛愎自用,就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亂世中最忌諱的就是個人英雄主義,顯然劉邦這個草根出生“小人”反而更知道怎樣利用一個人的心态來為自己做事。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對于楚漢争霸怎麼看?

項羽“烏江自刎”成千古遺憾,後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怎麼看?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