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瞎子阿炳喝大酒抽大煙逛窯子,惡習全沾,為何仍能比肩貝多芬?

如果說到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音樂家,阿炳算一個。多年前,一首《二泉映月》火遍了大江南北,不僅在國内廣為流傳,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它與許多的世界名曲一起被刻入了雷射唱片,送進了外太空,成為了除數學符号外,最有可能與外星生物交流的希望。說他比肩世界級音樂家貝多芬,絲毫沒有誇張。

這首曲子是我國傳統樂器二胡演奏的,是以提起二胡,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阿炳。阿炳的一生起伏不定,年輕的時候做過道士,曾經還是音樂協會的會長,卻因誤交損友染上了惡習,喝大酒、抽大煙、逛窯子全都沾,在窮困潦倒之後淪落到了街頭。那麼,他是如何從一個窮困潦倒的無人在意的落魄之徒成為一個殿堂級别的人物呢?

關于阿炳的相貌,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盲人,不過比較可惜的是,阿炳隻在世界上留下了一張照片。照片中的阿炳滿臉滄桑、身材消瘦,乍一看都不像什麼好人,給人一種比較邪惡的感覺,有點像周星馳電影《功夫》裡的靠彈琴殺人的兩個殺手。

瞎子阿炳喝大酒抽大煙逛窯子,惡習全沾,為何仍能比肩貝多芬?

有點邪惡的臉其實是飽經風霜的,這也正如他的人生一樣,是充滿曲折的。阿炳能夠有後來的成就,與他飽經風霜的人生經曆離不開關系。

阿炳原名華彥鈞,于1893年出生于無錫,剛出生的阿炳并不是有眼疾的,相反,他有着一雙明目。

阿炳的父親名叫華清和,是無錫雷尊殿的掌門道士,然而在當地萬衆敬仰的他做了一件違背世俗的事,他沾染上了紅塵,與一位寡婦發生了不為人知的關系,進而生下了阿炳,這本就是世俗所不容的,阿炳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過上壓抑的一生。

一直照顧阿炳的母親因為受不了族人的羞辱自殺離世,阿炳在嬸母身邊過了幾年,就被送回到了父親的身邊。不過不是以兒子的身份,而是以一個學徒的身份。

雷尊殿的道士都不是一般的道士,他們大多都精通音律,能夠識字誦經。而華清和身為道長,更是有着“鐵手琵琶”的美稱。

瞎子阿炳喝大酒抽大煙逛窯子,惡習全沾,為何仍能比肩貝多芬?

那個時候的阿炳剛剛來到道觀,令他沒想到的是,自己不僅沒有受到冷落,還得到了道長的格外關注,傾囊相授,不過對他的要求也很嚴格。

學笛子的時候,阿炳就站在風口上練習,手腕還挂着秤砣和鐵圈,以此來增加自己的腕力;學習擊鼓的時候,總是不停地拍打石頭,沒日沒夜地練習;拉二胡的時候更是在師傅的要求下練得琴弦上痕迹斑斑,手指布滿老繭,就這樣不停地練習,連用的琴弦都比一般的弦要粗。

由于世俗的原因,華清和不能與自己的兒子相認,不過他對這個兒子是充滿了愧疚,他恨自己不能給阿炳一個完整的家,隻能竭盡全力把他教好,讓他長大之後能夠安身立命。

阿炳也确實聰明伶俐,十多年的時間裡,憑借着自己過人的天賦和不斷努力成為了拉二胡的一把好手,再加上長相俊秀,是以人見人愛。在整個無錫,無人不知道阿炳的名字,一提起阿炳,很多人都會想起這個聰明的少年。阿炳的前途,此時看起來一片光明。

瞎子阿炳喝大酒抽大煙逛窯子,惡習全沾,為何仍能比肩貝多芬?

可是華清和在染病去世前沒忍住,把阿炳叫到了自己的身邊,告訴了兩人的父子關系。阿炳做夢都沒有想到照顧自己多年的師傅竟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時間阿炳難以接受。在華清和蒼老的容顔面前,阿炳什麼也做不了,隻好答應接他的班,做了雷尊殿的道長。

阿炳的性格天生就不受拘束,不喜歡清規戒律的他在失去了管教之後就失去了分寸,加上忽然之間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一下子接受不了,便想找一些管道發洩一下。

很快阿炳結交上了一些狐朋狗友,同時也染上了很多的惡習:喝大酒、抽大煙、逛窯子,消耗完了自己身上的金錢,也損耗了自己的身體,最終導緻身患重疾,雙目失明。

就在阿炳雙目失明的那段時間裡,禍不單行,阿炳的表弟趁機反過來攻擊阿炳,一點一點地掏空了他的掌權。這下自己做不了道士,也幹不了體力活,隻能流落街頭。

瞎子阿炳喝大酒抽大煙逛窯子,惡習全沾,為何仍能比肩貝多芬?

如果說從前的阿炳還有幾分體面,那麼現在的阿炳簡直可憐得不成樣子,他隻能坐在無錫的河邊凄涼地拉着曲子,發出無盡的感歎。

所幸他的手藝還在,盡管世态炎涼,人生不如意。此時的阿炳早已經沒有年少時的銳氣了,他沉默寡言,面對着那些來譏笑他的人,他隻默默不語,沉默地把琴拉完。也正是因為雙目失明,讓阿炳有了更多的時間沉浸在音樂裡。

阿炳走街串巷,去過很多茶樓、煙館、旅館,收集自己的所聞,整理編成押韻的詩詞和段子唱出來,邊走邊唱,吸引了很多路人的注意力,與以往凄涼的曲子不同的是它多了幾分活力,多了幾分新鮮感。

此時的阿炳心裡是樸素的,也是感激的,這一次他感激這個世界讓已經變成盲人的他再一次感到了重生。

年近40的時候,阿炳娶了妻,是江蘇江陰的一個寡婦,名叫董催弟,有五個孩子,是族人派過來照顧阿炳的,可是時間長了之後,兩人的感情逐漸升溫,就在一起過日子了。董催弟平時攙扶着他出去賣藝的時候,就在一旁替他吆喝。

瞎子阿炳喝大酒抽大煙逛窯子,惡習全沾,為何仍能比肩貝多芬?

賣藝的時間越久,阿炳的技藝也就越來越爐火純青,他不僅能夠模仿動物的聲音,甚至還能在觀衆給他賞錢的時候拉出一聲無錫音調的“謝謝”,博觀衆的喜歡。

阿炳雖然是為了謀生,不過從來不是為了錢财來拉提琴的,在他看來,自己隻要能夠養活自己和妻子就足夠了。

過了不久之後,日軍侵占了無錫,阿炳隻能轉換場地,遠走到通遠路和北塘一帶賣藝。已經成為盲人的阿炳沒有辦法逃跑,隻能待在無錫,當地的日軍聽說他的音樂才能,便讓他來拉琴助興,他雖然心有不悅,可又不得不從。

阿炳一生的轉折點,就是《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其實這首曲子之是以能夠流傳開來還得說起一個人——黎松壽,他是南京藝術學院國樂系的學生。

瞎子阿炳喝大酒抽大煙逛窯子,惡習全沾,為何仍能比肩貝多芬?

有一天天氣冷,黎松壽沒有出去,一個人呆在家裡,拉起一些曲子來。這個時候,腦海裡突然想起了一些音調,于是就開始演奏起了在無錫家鄉阿炳交給自己的一些曲子。

碰巧這首《二泉映月》被來看望他的曹安教授聽到了,在聽演奏音樂時,曹安一個人在門外靜靜等待,一直到曲子結束之後才進入了房間,問黎松壽這首曲子的名字。

曲子本來就是阿炳即興演奏的,是以當被問到名字的時候,阿炳思忖片刻,直言:“就叫《二泉映月》吧!”就這樣,這首曲子就這樣問世了。

瞎子阿炳喝大酒抽大煙逛窯子,惡習全沾,為何仍能比肩貝多芬?

不過遺憾的是,後來曹安和黎松濤找到了阿炳,請他再給這首《二泉映月》錄音。然而,在給這首曲子錄音的時候阿炳已經身患肺病,再加上已經很久沒有練琴了,怎麼也找不回當時的感覺了,錄下來的也沒有當年的味道了。

錄音之後,幾個錄音的教授想請他回去任教,可是阿炳斷然拒絕了,回去過上了和以往一樣清貧的生活。

後來,阿炳于57歲時離開了人世,妻子董崔弟是在他死後一個月走的。最終,夫妻二人被葬在了無錫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