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試着像一棵植物來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陽光|馮滿天

馮滿天,中阮演奏家。

樂器、彈琴,是為了自由地表達當下。

唯樂不可以為僞

2022.01.09 北京

以下文字為本次演講内容節選。

大家好,我是馮滿天。八年前我第一次在一席做演講,演講的題目是《非琴不是筝》。那天我帶來了兩把琴。這八年來,琴也有一些變化,我也找到了一些新的追求。現在我們來聽一聽。

▲ 聽琴

剛才的演奏都是即興的。每次彈,我都會忘了時間。每把琴都有自己的性格,我就依着它們的性格來找。

| 尋找 “樂” |

我今年59歲,還有一年就退休了,彈琴彈了五十多年。小時候,為了考音樂學院,拼命地練琴。我彈得飛快,我能用月琴彈帕格尼尼,我能彈《流浪》全曲,15歲就考上了中央民族樂團。

80年代初,我就接觸了披頭士。那個時候中國大地上沒有所謂的流行音樂。我們覺得,全世界青年人都有搖滾樂,中國不能沒有。我就學了各種各樣的搖滾樂,在這裡面學會了他們的那種态度。

▲ 阮版搖滾

我們一直在拼命向西方學習。在樂團的時候,我們學的是西方古典音樂的形式。玩搖滾樂的時候學的是布魯斯。我覺得我對西方好像很了解。

有一次,我們去給外國朋友演出。我們彈搖滾樂的時候,他說,我們更希望你彈彈你們國家的音樂。

我就把《賽馬》放給他們聽。他說,這個曲式是我們的。奏鳴曲式,主題、發展、再現。我又給他聽了《揚鞭催馬運糧忙》,我們在六、七十年代創作的民族音樂。他說,這骨架、評判标準、曲式、和聲……都是我們的,我更想聽你們的。

但是,我找不着了。我對自己的文明突然間感到陌生了。

我們現在的民族交響樂、獨奏曲、民謠、流行音樂、搖滾……實際上就是一種态度,就是貝多芬浪漫主義時期在我們這裡的呈現。中國民族音樂所有的創新和創造,都隻是複制西方的模式、價值觀、體系。

中國的古典音樂價值觀在哪裡?

| “樂”,沒有悲喜 |

在中國古代,“音樂”和“樂”不是一回事。

在中國古時候,音是音,樂是樂,這兩個字不同時出現。音由心生,心生什麼呢?普遍的喜怒哀樂,情,欲也。聲音、曲調表達欲。樂是什麼呢?樂沒有悲喜。文明最初的音樂就是要這個态度。

我們有一首樂曲,最開始叫《依心曲》,後來叫《二泉映月》。最早的時候,阿炳拉給楊蔭浏先生聽的那一天,他已經一星期沒吃過飽飯了,也沒吃過一口熱的。他生了病,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但這是一首沒有悲喜的音樂。

▲ 《二泉映月》

| 唯樂不可以為僞 |

《樂記》上留下了一句話,唯樂不可以為僞。

僞的對立面是什麼?我查了《說文解字》,“僞”最初的描述是,人為,為僞也。

人為的對立面是什麼呢?自然。道法自然,“樂”是道的描述。這種境界的感受,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确切說清楚的。因為它是動态的,音樂也是動态的。

大家試着把眼睛閉上。我們沒了念頭,忘記了社會模型,試着像一棵植物來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陽光。

▲ 閉上眼睛

| 一把尺 |

唯樂不可以為僞,這是一把尺。找到它以後,我一直用這把尺來衡量。

音樂是表達,是說話。樂器、彈琴,原本是為了自由地表達當下。但現在音樂學院裡面的孩子,拿起民族樂器來,你對他說,你跟我表達一句話吧——今天我看了天有霧霾,後來晴天了,還有一些微風。他一定要找一個參照物,問:老師,那我彈什麼曲呢?我們現在的孩子已經不能自由說話了。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心,表達的都是格式化的東西。

有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不出專輯?為什麼不寫協奏曲?我的回答是,我怕人為。

我在找中國音樂的态度,去僞,去人為。

這個口号是我今天在一席第一次提出來,以後這就是我行為作樂的準則。

這把尺在我心裡。證據我們大家慢慢找。如果有人說自己是中國古典音樂,我們就用這把尺去量它。

我量,也把尺交給在座的各位、螢幕前的朋友們,你們也用這把尺去量。

| 彩蛋 |

這個時代太有意思了。我現在會回憶起小的時候一個夢想,人類社會美好的夢想。這首歌叫《國際歌》。

▲ 《國際歌》

剪輯丨競心

設計丨四九

試着像一棵植物來感受生命,感受天地,感受陽光|馮滿天

▼ 萬象更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