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作者:枕貓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二胡曲目,而這同樣也是其創作者阿炳的一生寫照:凄苦、憤恨、不安,但卻又甯靜、文雅。

今天,當我們提到阿炳的時候,總會将他與“瞎子”聯系在一起,雖然無可否認的是,瞎子确實是阿炳的标簽,他卓絕的音樂天賦也為世人稱頌。

但也許大多數都不了解一個真正的阿炳,一段曾吃喝嫖賭,最後一身絕學都化為黃土的凄苦人生。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瞎子阿炳畫像

從“師父”變成“父親”

阿炳原名華彥鈞,出生于1893年,他出生的地方是江蘇無錫雷尊殿旁邊的“一和山房”。

傳說中,阿炳的母親是一個寡婦,她原本喪夫喪子正準備跳河自盡,卻被一曲悠揚的二胡而打消了念頭了。

寡婦回頭一看,發現是一名道士在拉二胡,兩人很快相愛,并生下了阿炳。這名道士正是阿炳的父親華清和,雷尊殿正是他的産業。

華清和是一名“風雅”的道士,他自号“雪梅”,精通各種樂器,也許他從未想到,自己的這一門手藝,會讓他“收獲”一個孩子。不過因為當時,道士在人們心中是不能結婚的,是以阿炳在出生後,一直跟着母親生活。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雷尊殿

阿炳4歲時母親離世,就一直由同族的嬸母撫養,到了8歲時,阿炳就被自己的道士父親接到了身邊。

但當時,父親并沒有告訴阿炳自己的真實身份,一直讓阿炳稱自己為“師父”;對外,華清和也隻是聲稱阿炳是自己領養回來的小道士。

從1901年開始,阿炳就随着父親在雷尊殿當道士,阿炳先是念了幾年私塾,後來就跟随父親一起學習樂器。

華清和很快認識到了阿炳的音樂天賦,在教他演奏時也格外嚴格。

例如,當阿炳學習吹笛子時,父親要求他迎着風口吹,還要在笛尾上懸挂鐵圈、秤砣,增加笛子的重量,以增強腕力。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阿炳學習二胡時更是十分刻苦,即使手指被勒出了血痕也毫不放松,後來,阿炳演奏時所用的二胡弦比普通人琴弦粗得多,就是因為他長年刻苦練習之功。

跟着父親學習了幾年,阿炳在笛子、鼓、二胡、琵琶等樂器上都頗有造詣,很快阿炳就可以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活動,人們也十分喜愛阿炳,都叫他“小天師”。

1915年,華清和在彌留之際将阿炳叫到自己的身邊,将他的身世秘密告訴了阿炳。

當阿炳得知自己叫了十幾年的“師父”其實是“父親”時,頓時覺得五雷轟頂。

在這樣的刺激之下,阿炳開始走上了歪路。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阿炳雕像

敗光遺産,流落街頭賣藝

華清和去世之後,阿炳繼承了父親的雷尊殿,成為了雷尊殿的當家道士。當時,雷尊殿香火還比較旺,按理說,阿炳依靠收“香火錢”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

但阿炳先是受了自己身世的刺激,又交友不慎,很快就走上了歪路,不僅染上了嫖娼的惡習,還抽上了鴉片,可以說是吃喝嫖賭樣樣都沾上了。

一開始,雷尊殿的收入還能供得起阿炳的生活,但因為戰亂,世道日益艱難,雷尊殿的香火錢也逐漸減少,但阿炳吃喝嫖賭的惡習可沒有這麼容易改,最後為了“抽大煙”,他把雷尊殿都敗光了。

不僅如此,因為常年流連于風月場所,阿炳患上了“花柳病”,還是以産生了眼疾,導緻自己雙目失明,徹底失去了勞動能力,隻能流落街頭。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當時,族中安排了江陰農村一名叫董彩娣的寡婦來照顧阿炳的生活,原本族人也以為阿炳也許會就此草草結束一生,但沒想到的是,跌到谷底的華彥鈞以“瞎子阿炳”的身份獲得了“新生”。

流落街頭的阿炳并沒有像普通乞讨者一樣直接上街“讨飯”,而是通過賣藝來讨生活。每天下午,阿炳都會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口演奏,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抨擊社會黑暗。

為了吸引路人多給一些賞錢,阿炳經常即興演奏,彈奏不一樣的曲目,而且還會根據不同的人物、場景創作出不同的曲目。

據說,有一天阿炳聽說當地一個地主強占了一名隻有13歲的小丫鬟,就即興創作出了一首義憤填膺的曲子來進行演奏,沒想到的是,這首曲子很快紅遍了大街小巷,許多人趕到地主家去給這名小丫鬟“讨公道”。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阿炳和妻子

在“一二八”事變發生後,阿炳還編唱了《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并 以二胡演奏了《義勇軍進行曲》,激起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唱出了人民群衆的心聲。

在此期間,人生的大起大落給了他創作的靈感,讓他創作出了《二泉映月》這首蜚聲國際的音樂。

在日軍占領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回到老家避難,并在不久後趕赴上海。在那裡,阿炳在昆曲班“仙霓社”找到了一份琴師的工作,還曾參演過電影《七重天》,扮演了電影裡的一個盲人。

在上海期間,阿炳創作出了《聽松》,樂曲借物詠懷,贊頌了中國人民如青松般的民族氣節,表達了中國人民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情懷。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阿炳和董彩娣

1939年,阿炳重返無錫,依舊在崇安寺茶館門口自彈自唱新聞,據稱當時阿炳的琴藝已經高超到了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歡笑、歎氣的聲音,還能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

1947年,阿炳肺病發作,病得十分嚴重,就不再出門賣藝,隻在家中以修理胡琴艱難謀生,經常還要依靠鄰居接濟,才能勉強度日。

但即使如此,阿炳始終都沒能戒掉鴉片,哪怕揭不開鍋了,他還是要想方設法買“大煙”來抽。

不過,在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禁煙,阿炳難以再買到鴉片,當時他身體虛弱,又沒有了“賴以生存”的鴉片,心中充滿了絕望之情。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阿炳拉二胡雕像

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情發生,阿炳在賣藝期間所創作的曲目,可能終會成為絕唱和傳說,但也許是“命中注定”要讓阿炳的音樂流傳後世。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的楊蔭浏教授正在收集民間音樂,偶然之間,他聽到了黎松壽演奏的《二泉映月》,當即就表示想用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

據稱,黎松壽在年幼時曾經和阿炳是鄰居,因為同樣喜好二胡,黎松壽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還學會了阿炳所演奏的《二泉映月》。于是,黎松壽和楊蔭浏教授約定好,去無錫請阿炳将這首曲子錄制下來。

當年9月,楊蔭浏教授和曹安和教授抵達無錫,錄制無錫的民間道教音樂,在錄制完成後,黎松壽邀請兩人去錄制阿炳的音樂。

雖然當時阿炳的身體很不好,琴也是臨時找的,錄制下來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但依舊打動了兩位教授。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黎松壽

阿炳一曲結束後,楊蔭浏教授詢問阿炳,這首曲子叫什麼名字,阿炳先是表示這首曲子沒有名字,在楊蔭浏教授的一再要求下,他将這首曲子取名為《二泉印月》。

不過,楊蔭浏表示“印月”兩個字跟廣東音樂重了,既然無錫有映山湖,那麼不如就叫它《二泉映月》。

阿炳當時表示:“你學問大,就聽你的。”

就這樣,《二泉映月》這首名曲得以流傳儲存了下來,後來,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在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時,還曾激動流淚,告訴别人“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楊蔭浏

1950年9月25日,在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上,阿炳拖着病體,再次演奏了《二泉映月》。

據黎松壽回憶稱,當阿炳終于慢慢走到會場時,文藝演出已經快要結束了,但大家看到阿炳到來,還是讓阿炳上了台,坐在了麥克風前面。這是阿炳第一次對着麥克風進行表演,沒想到也是最後一次。

一開始,阿炳在台上演奏的是琵琶,不過後來因為觀衆們在台下叫着想聽阿炳拉二胡,阿炳就從善如流地拉起了二胡,他這一次演奏的也是《二泉映月》。

黎松壽表示,當時會場上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滿了觀衆,還有人扒在窗戶上聽阿炳的演奏,一曲終了,台下歡呼雷動,觀衆們紛紛為阿炳叫好喝彩。

真實阿炳:又賭又抽敗光遺産,染梅毒雙目失明,一身絕學化作黃土

阿炳和《二泉映月》

隻是誰也沒想到的是,這是阿炳的最後一次演出,在那次演出後不久,阿炳就因病去世了。

阿炳沒有留下後代,也沒有收過徒弟,似乎除了他曾點撥過黎松壽之外,我們找不到他曾将自己的技藝傳授過他人的痕迹,随着阿炳的去世,他這一身絕學終究還是化作了黃土,最終留下的,不過是他所創作的寥寥幾首音樂而已。

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二泉映月》,這首代表了阿炳一生的樂曲首次為全國人民所聽見,其中所蘊含的對痛苦的憤恨,對自我的思考、對人世的關懷之情打動了全中國無數人民。

1959年,《二泉映月》被作為大陸民族音樂的代表作送給了國際友人,從此《二泉映月》蜚聲國際,還成為了全美流行的中國樂曲的“榜首”。

參考資料

黑陶,《新民說·極度文叢·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

中國音樂學網,《華彥鈞簡介》

光明網,《阿炳:中國音樂史上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