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給秦國帶來了什麼?秦孝公的商鞅變法,秦惠文王的張儀連橫政策、司馬錯奪得巴蜀糧食重地,秦昭襄王啟用白起、開疆拓土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代,但它也是中國古代曆史發展當中的寶藏;這個時代的很多曆史現象,都是後人們津津樂道的,在此之後的兩千多年裡,有很多文人或者曆史學家們都對那個時代的一些曆史狀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蘇洵的《六國論》,杜牧的《阿房宮賦》,柳宗元的《封建論》,這些都對當時的曆史現象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們的見解也可謂是非常獨到的,不僅是剖析了當時的曆史現象,還對自己所處時代的君主産生了勸谏的作用。

我們今天要講的《過秦論》,其實也是這麼一篇分析當時曆史狀态的文章,隻不過在《過秦論》當中對客觀因素的剖析比較深入,賈誼曾經在《過秦論》當中寫道,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以内,說的是秦始皇嬴政在繼位之前做秦王的那段曆史。嬴政成為秦國的主人之後利用之前秦國六代君主所遺留下來的基礎,并在此之上進行更加長遠的發展,最終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成為了中國古代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成為了帝國制度的創造者。
秦朝雖然是一個比較短命的王朝,但它在中國曆史上地位卻是不可忽略的,可以說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創者,這樣的曆史成就是後世任何一個王朝都不能夠比拟的。盡管在秦朝滅亡之後,其它的朝代隻不過是在周而複始地進行着循環更替,在王朝更替的過程當中去彌補帝國制度本身存在的緻命缺陷,隻有秦國是開天辟地的第一任王朝,可是秦國之是以能有這樣的成就并非是秦始皇(嬴政)一個人的功勞。
就像賈誼說的那樣,嬴政之是以成為第一個皇帝,能夠進行封建社會的第一次大一統,倚靠的除了他自己的雄才大略和當時秦國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将之外,還有他六代先祖們的努力,;我們今天就要來看一下秦王嬴政之前,秦國六代先祖到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他們都為秦國做出了哪些貢獻?這些貢獻在秦國的發展曆史上,又有着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
1.秦孝公
秦孝公之前秦國支離破碎,靠以戰養戰的政策來發展經濟、軍事
第一任君主是秦孝公。秦孝公可以說是秦國由弱到強的過渡階段的君主,換句話說正是從秦孝公開始,秦國才走上了迅速發展的道路,秦國才正式開始崛起。其實在秦孝公之前,秦國内部的沖突是非常尖銳的,秦國隻是靠着以戰養戰的政策,來發展自己國内的經濟和軍事,但在當時的曆史大背景之下以戰養戰的政策,已經不能支撐秦國國内的發展循環。
并且秦國除了自己内部的尖銳沖突之外還,有外部勢力的強大壓力,尤其是它的鄰國魏國。魏國成立之後迅速崛起,依靠着強大的軍事實力發動了兩次河西之戰,在這兩次戰争當中将秦國逼回了函谷關以西,甚至導緻秦國的好幾代君主都在這樣的高壓狀态之下,産生了回到隴西地區繼續做半農半牧的部族的想法。
那個時候的秦國可以說是支離破碎的,秦孝公繼位之後緻力于改變秦國的現狀讓秦國大出天下。為了能夠改變秦國國内的現狀,秦孝公向整個中原地區求取賢才,商鞅被秦孝公的誠意所感動進入秦國,之後秦孝公和商鞅進行了三次會談,确定了秦國之後的發展道路。
秦孝公支援商鞅變法,秦國走上穩定發展道路
自此之後,秦孝公成為了商鞅變法的堅定支援者;有了秦孝公的支援,商鞅在秦國進行着大刀闊斧的改革,讓秦國擺脫了從秦穆公以來遺留下來的王道作風,也改善了秦國以戰養戰的發展政策,讓秦國走上了一條法治道路,并且基本上革除了貴族對秦國發展的阻礙,并且在秦孝公執政時期,秦國更是連續幾次打退了魏國收回了函谷關,讓秦國重新擁有了函谷關這個天險,能夠更加安全的在函谷關以西的地區進行發展。這時,秦國終于走上了一條穩定并且正常的發展道路,不再是按照秦國之前畸形的發展道路進行生存了。
是以說,其實秦孝公在秦國的曆史上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正是他決定進行商鞅變法的這一個決策,讓秦國從弱小走向了強大的轉折,讓秦國有了能夠東出天下的機會,讓秦國能夠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是以,如果要在秦國曆代君主當中尋找一位地位最崇高的君主,或者是貢獻最大的君主的話,那麼秦孝公是有這個資格的。畢竟後代所有的君主都是在他打下的基礎之上,在他規劃的藍圖之上進行發展的。如果沒有秦孝公最初對秦國的謀劃,那麼很難說秦國能夠在後來的曆史時間段内震驚天下,也很難說能夠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雖然秦相公并沒有等到秦國一統中原的那一天,但是在秦國能夠大一統這個曆史事件上,秦孝公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2.秦惠文王
第一任君王秦惠文王,處死商鞅卻依然繼續變法,推行改革
第二位君主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接手了秦孝公的事業并且以王自居,成為了秦國的第一任王,這也标志着秦國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弱小的國家,而已經有了與各大諸侯國一争天下的實力。秦惠文王繼位的時候,魏國已經從超級大國的地位上摔落了下來,整個中原地區的各大諸侯國已經進入了群雄逐鹿的局面,這時秦惠文王其實面臨着和殘酷的局面。
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支援,貴族有着複辟的危險和可能,雖然秦惠文王在這個時候選擇了處死商鞅,但這也是為了變法能夠繼續下去,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不給貴族可乘之機。商鞅死後秦惠文王繼續進行着他的變法,繼續在國内推行法制改革,讓秦國走上了一條更加繁榮的道路。
秦惠文王采取張儀連橫政策,破除蘇秦六國合縱抗秦,不戰而屈人之兵
除了内部鬥争之外,秦國的外部壓力也很大。當時蘇秦提出了合縱的政策佩六國相印,成為了六個國家的丞相,六國合縱政策給了秦國很大的發展壓力,在這個時間段,秦惠文王力排衆議任用張儀為秦國的丞相,并且采用了張儀的連橫政策來破除六國的合縱,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良好的政策作用之下,六國的合縱基本上成為了一句空談,秦國也是以走上了一條更好的發展道路。在張儀的謀劃和支援之下,秦國基本上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張儀為秦國謀劃了很多實際利益,并且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土地利益。他拓寬了秦國的土地面積,且重點是在這些土地利益獲得之前秦國并沒有動一兵一卒,是以張儀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的。
秦惠文王任用司馬錯拿下巴蜀地區,為赢得長平之戰打下堅實後勤基礎
除了張儀之外,秦惠文王還任用司馬錯為大将打下了巴蜀地區。當時的巴蜀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集并不是很多,因為當時的地理因素的影響交通十分的閉塞,巴蜀地區又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這導緻很多國家雖然觊觎巴蜀地區已久,卻并不能夠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司馬錯在總結了當時的地理條件之後,選擇了長途奔襲千裡跨越秦嶺攻打巴蜀的方式,并且成功的一舉攻下了巴蜀地區。
巴蜀地區在當時的農業發展非常的迅速,可以說是一個天然的糧倉。拿下巴蜀地區之後,秦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就更加的強盛了,這也迎合了商鞅中重農抑商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巴蜀地區并入秦國之後,秦國的軍事行動所需要的糧草資源,就不再是一個讓人擔心的事情了,這一點在後來的長平之戰當中就能夠展現出來了。
長平之戰當中,秦國就是從巴蜀地區運糧才得以支撐長達三年的長途奔襲作戰。如果沒有巴蜀地區的糧草供應,秦國或許在長平之戰的時候就已經敗在趙國手裡了。是以,秦惠文王還是一個十分高瞻遠矚的君主,在秦國的發展道路上也是做出了重大曆史貢獻的。
3.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50年,秦國發展成戰國時代最強大國家
第三個君主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有五十年之久,秦昭襄王也可以說是秦國的一代雄主,秦國正是在秦昭襄王統治的曆史時間段内,成了戰國時代最為強大的國家,讓所有國家都對這個諸侯國心生畏懼。
在這一曆史時期,秦昭襄王表現出了足夠強大的統治能力。在文治方面任用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政策對待山東六國,在這樣的政策之下,不僅交好了遠方的燕國和齊國,穩定了秦國軍事實力當中的不确定因素,讓秦國能夠更加順利地對周邊地區發動戰争。
穩定了燕國和齊國,秦國又對周邊地區采取進攻的政策,吞并了趙國魏國和南韓的大部分領土,極大地擴大了國内的土地面積,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數量,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啟用白起戰無不勝,秦國領土版圖擴張最大時期
在軍事方面,任用曆史上著名的殺神白起作為秦國的領軍大将,白起是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将軍,在白起治軍的階段,可以說是秦國軍事曆史上的黃金階段,也是秦國向外擴張所獲得的領土面積最大的曆史階段。在白起的帶領之下,秦國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其他的諸侯國,奠定了戰國時代最強國的地位,讓秦國的發展走上了另一個巅峰。
其實,在戰國時代比較大的幾場戰役都是白起帶領軍隊作戰的,比如說長平之戰又比如說夷陵之戰。這兩場戰争,一個是對趙國的戰争一個是對楚國的戰争。長平之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趙國的軍事實力,讓秦國在軍事上再也沒有對手,夷陵之戰打擊了楚國的嚣張氣焰,南部的楚國再也不敢輕而易舉地挑釁秦國,這樣秦國能夠更好地進行發展。
即安定了外部環境也對内部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讓所有的政策都走上一條既定的軌道。是以說,秦昭襄王在秦國的曆史上也是占據着重要的曆史地位的,在他統治的曆史時間段帶領着秦國走向了最強國的巅峰狀态。
4.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位時間短,秦國繼續向前發展
之後是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這兩位君主在位時間都很短,并沒有給秦國帶來什麼重大的曆史影響。尤其是秦孝文王,他的死因到現在并不能夠給出一個明确的結論,他僅僅在位三天就去世了,這裡面有很多的猜測。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也無法給予一個明确的定論。秦莊襄王時期,呂不韋在秦國推行呂政,讓秦國的發展又更加向前邁進了一步。
秦獻公為秦孝公打好了地基
上述已經說過了五任君主,還有一個說的應該是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秦獻公其實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君主,雖然在他統治的曆史時間段,秦國并沒有完成由弱到強的曆史轉折,但是秦獻公卻為秦孝公時代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在秦獻公統治的曆史時期讓秦國内部的沖突暫時有所緩和,并且他堅決否定讓秦國放棄諸侯國地位回到隴西地區的這種想法,并且發動了好多次對魏的戰争,企圖收回函谷關之後封關休養生息。在這些戰争當中秦國基本都打赢了當時号稱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魏國。正因如此,魏國不敢再輕易地發動對秦國的戰争,為後來秦孝公進行商鞅變法提供了基礎。是以秦獻公在秦國曆史上也是有巨大貢獻的。
綜述
筆者認為,上述這六任君主對秦國的發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尤其是前四任君主都在秦國的曆史上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秦孝公推行的商鞅變法;秦惠文王采用張儀連橫政策、司馬錯奪得巴蜀糧食重地;秦昭襄王啟用殺神白起,開疆拓土,使秦國成為戰國最強國。
沒有他們的努力,秦國絕對不可能在後來一統中原,也不可能在公元前221年就走上封建社會的道路,帝國制度也不可能那麼早的出現,中國曆史也不可能那麼快的進入一個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
那麼,中華文化的發展又會延遲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久,這将是中原文明不可承受之重,也是炎黃子孫不能夠接受的曆史現象。是以,這兩千多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依然不應該忘記他們的貢獻。
參考文獻:《戰國策》、《左傳》、《史記》、《過秦論》、《資治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