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和影視劇中,張飛總是一副彪悍的形容出現,他長得面苦黑炭又兼豹頭環眼燕颔虎須,發起怒來讓人不禁膽顫。不過張飛向來仗義,當劉備逃命危在旦夕之際,張飛不顧個人生死立于當陽橋,以必死之心護主脫離危險,如此至誠的忠義,至今令人傳唱。不過從古籍史料中查閱可知,真實曆史上的張飛,并非如影視劇中刻畫的那般粗魯,反而是個很有品的“儒将”。

在《英雄記》《三國志·張飛傳》中記載,張飛能書擅畫,十分敬重君子和儒士。是以,張飛就算不是出身治經世家,但也絕非草莽之輩。公元184年,未滿20歲的張飛投奔劉備并受重用,加之關羽,三人雖不是親兄弟但勝似親兄弟。自此往後約30年的時間,張飛成了劉備的左膀右臂,跟着他東征西戰,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劉備也厚賞了張飛,給予許多殊榮。
公元219年,劉備賜張飛“假節”。在古代,假節的權利非常大,持有者如皇帝親臨,掌握生殺大權。由此可見,當年張飛在蜀漢的地位何等重要。然而随着關羽失荊州被東吳所誅,張飛的麻煩事兒也接踵而來。可是張飛畢竟是一個常年争戰沙場的漢子,做事上難免會大大咧咧,思慮不夠周全。公元221年,張飛因一件小事鞭撻了兩個部下,遭二人記恨,于是趁張飛酒醉熟睡之際被二人殺害。
張飛死訊傳到劉備耳裡,引得劉備悲悸萬分,命人修墳立墓,厚葬張飛。千百年來,張飛祠廟幾經興廢,但墓冢儲存完好。直到上世紀70年代左右,四川阆中古城,張飛墓冢封土出現坍塌,是以考古專家進行了試探性挖掘。
隻是挖到一半,專家很快退了出來,不敢繼續深挖了。因為專家發現墓道裡的石桌石凳都儲存完好,墓門也沒有破損,既然古墓未經破壞,按照考古界的規定是不可以貿然挖掘的,是以因為這個現實性的問題,考古隊原樣封存了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