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運铎說:“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而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靈魂”。是呀,那個時代懷揣着革命的理想是如此的珍貴,一點一滴,沁入了無數的心血,隻為有朝一日實作自己的理想。
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的革命經曆可以随意的抽一段,對于今天來講都能改寫出很好的電視劇題材。但真正的曆史并不是這麼輕易的的,它是殘酷的,血腥的。
早年為支援革命“大義滅親”
王樹聲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他也是為革命而生的人,王樹聲小時候為革命不惜大義滅親。王樹聲骁勇善戰,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歲月,經曆了無數的戰争,而且所遇到的戰事都是艱難困苦。
但他依舊勇往直前,成就了一生的輝煌,是以他的一生也成就了無數偉大功績,黃麻暴動、建立川陝根據地、中原突圍、翻越雪山、鏖戰河西走廊、大别山剿匪,如此英雄經曆,其間成功戰例可永傳千朽。
梳理王樹聲的生平事迹,會發現王樹聲從小就帶着革命的血液。他早年大義滅親:“要革命,就不能講親戚情面”。早年間,乘馬崗區大河鋪羅家河村有個大土豪,叫做丁枕魚,丁枕魚和王樹聲的祖母是同胞姐弟,是以說,丁枕魚是王樹聲的嫡親舅爹。
丁枕魚有良田七八百畝,房屋幾十套,闊的很,他還雇有衆多長工短工,差不多全鄉大部分農民都是他的佃戶。但他也是以仗着有錢有勢,做盡壞事,為非作歹,惡貫滿盈。礙于親戚一場,大家不好硬去破壞這個感情。
王樹聲就不認這個理,十分強硬,說道,“要革命,就不能講親戚情面。誰反對農會,就是我的親爹娘老子,該鬥也要跟他鬥!”說罷,王樹聲狠狠的捶了下桌子,便斬釘截鐵地說:“走,今天就找丁枕魚算賬去!”
堅韌不拔,跨過祁連山
1937年的春天,紅西路軍的軍政委員會在甘肅肅南縣的石窩山召開了最後一次會議,這一次會議對于西路軍來說,這段曆史是非常沉重且難以忘記的。而1936年的10月份,西路軍的兩萬将士西渡黃河,到了那年春天已經有5個月的時間了。
這個時候由于經曆了許多艱難困苦,已經折兵大半了,也就是說這個仗根本就已經打不下去了,是以這最後一次的會議也被稱為是石窩山的分兵會。這最後的決議也是王樹聲率領一個支隊,那時候大概還剩六七百人,在祁連山打了三個多月的戰,那時的環境惡劣,冰天雪地,難以想象他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而後王樹聲戰後一心要回延安,因為他要找到黨。最後打到剩他一個人的時候,兵、将全都沒有了,他不顧艱難,越過騰格裡沙漠,在無水無米的環境下艱難生存。
後來,他回憶說有一個老鄉,有人說是一個小商販把他給救了。解放以後王樹聲也是希望找到這個人,繼而回報他。但後來即使是托蘭州軍區和部隊找這個人,卻也一直沒有找到。直到王樹聲走了,他的妻子也一直還在找,都沒找到。
高風亮節 絕不占國家便宜
王樹聲在解放後被授予大将軍銜。按道理,他可以享受到很多權力,但他卻不利用自己的權力獨斷專橫。那時,國家除了可以備專車外,他還可以得到一輛生活用車,但王樹聲卻一再拒絕,一生勤儉,不曾用過生活用車。
而在他用專車的時候,他也主動按月繳費,而這車費對于他來說其實也是一筆大開支了,但他依舊無怨無悔。而且王樹聲強調,這輛專車隻許他本人辦公使用。王樹聲參加革命那會,很多人受到其影響也去參加革命,而後成了進階将領。他們跟王樹聲雖然是上下級的關系,但也是出生入死的戰友。
可見,王樹聲的信服力還是十分足的。還有一次,王樹聲大将去部隊看望女兒,但是門衛不認識他,他被門衛擋在外面,他也沒生氣,而是認真排隊填表,不講特權,直到凍得手通紅,也無怨無悔。就是這樣一位正直的将軍是真正的将軍。
結語
以上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王樹聲大将是一位久經沙場,擁有着真正實力的将軍,他的戰功數不勝數。但就是這樣一位鐵血的将軍,面對随軍醫生楊炬時,也展露出了柔情的一面。
他當時就直接穿着全新的軍裝,勇敢地走到楊炬面前,對楊醫生說:“楊醫生,我對你印象很好”。楊炬聽到後,面紅耳赤,馬上扭頭害羞的掉。但是王大将不沒有放棄,不久之後,他再次遇到楊炬,仍然昂首挺胸走向楊炬,這次更加直接幹脆,說道:“小楊同志,請你嫁給我。”這次楊炬沒有開溜,而是默默地答應了。他就是王樹聲,鐵漢中帶點柔情的大将。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衆号“古早故事”,其中有更多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