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白起迅速作出部署,司馬梗北上攻打趙國舊都晉陽,王龁東進攻打趙國要塞武安,準備一舉滅亡趙國。

可惜秦國相國範雎卻害怕武安君的功績超過自己,反對繼續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居然親自奔赴秦國都城鹹陽,去遊說秦昭襄王停止進攻趙國。
白起難掩怒氣,但無可奈何,趙國獲得8個月喘息時間。
公元前258年十月,秦昭襄王知道錯過時機,急令王陵指揮秦軍急攻邯鄲城。
秦軍弓弩手,将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牆,一隊推沖車直攻邯鄲各城門,且秦軍分為三軍不分晝夜輪攻邯鄲。
對于王陵來說,攻打邯鄲,是名揚千古的好機會,多少将領夢寐以求都沒有這樣的機遇。僅位列秦國軍功爵位制第九級的五大夫王陵,如果能夠拿下邯鄲,其爵位就算連升六級都正常。
但王陵低估了趙軍抵抗的決心,他不顧對方拼死抵抗這個現實,下令全力攻打邯鄲。
在攻城戰中,如果進攻方兵力達不到防守方三倍以上,是很難攻克的,況且邯鄲還是趙國都城,城高池闊。王陵的兵力隻不過略多于邯鄲守軍,其攻堅難度就不言而喻。
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尉就戰死五名,傷亡近三萬人。
秦國的校尉,與趙國的都尉性質相仿,統兵數都在五千上下,是中進階将領。
一般來說,守城方的中進階将領肯定要親自登城指揮防守,被流矢和亂石擊中的機率與普通軍士相差不大,而進攻方的中進階将領校則隻需指揮作戰即可。秦國的校尉居然身先士卒去攻城,攻勢不可謂不猛烈。
雖然王陵還想繼續猛攻,但秦軍已經力不從心,王陵不得不停下大規模進攻,轉為小規模重點進攻以奪邯鄲軍士氣。
這時候趙國邯鄲守軍并沒有坐以待斃,他們一再攻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不斷突襲秦軍在邯鄲外圍的營栅,竟使秦軍傷亡頗為慘重。
反而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勞累,多有懈殆。
戰争要這麼打下去,秦軍不可能攻克邯鄲,反而有被趙軍打垮的可能。
戰報送到秦國鹹陽,秦昭襄王人老了,思維卻很非常靈活,他立即意識到,王陵軍有危險!
公元前258年正月,秦昭襄王請武安君白起出馬,替代王陵為将,但是卻遭到白起拒絕。
白起大概有兩層意思,一是報複一年前秦昭襄王突然停止進攻的作法,另外秦軍确實也錯過了最佳時機,武安君認為勝算不大。
秦昭襄王無奈,隻好令坐鎮武安的左更王龁代替王陵為将,增兵繼續猛攻邯鄲。
從爵位來說,左更王龁位列秦軍中第二位,僅次于武安君白起,此時秦昭襄王已經拿出秦國所有底牌。
從兵力上來說,昔日長平之戰秦軍剩餘的兵力,全部都已經開到邯鄲城下。
不過邯鄲軍并沒有因為秦軍增兵而被打垮,反而有越戰越勇之勢。平原君散盡家财犒勞軍士,将家丁和門客都編入軍隊。
戰國時期除了國家擁有軍隊,一些豪族大戶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裝,戰國亂世沒辦法,大戶人家若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是難以自保的。
平原君手下的這些門客,就有保護平原君的職責所在,平日國家之間發生戰争,這些豪族大戶一般不會投入自己的武裝去戰鬥,平原君把自己私人武裝投入進入,真有“家就是國,國即是家”的胸懷。
戰國時期的這些私人武裝,無論是謀略還是勇猛程度,絲毫不亞于正規軍隊。平原君組織三千人的敢死之士(主要來自他的門客),由家将李同率領,出城猛襲秦軍。
所謂敢死之士,就是準備與秦軍同歸于盡,沒打算回邯鄲城的必死之人。這些人不怕負傷更不怕死,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殺秦軍。
就是三千這樣的敢死之士,沖出邯鄲城殺向士氣低迷身體疲憊的秦軍,造成巨大的震撼效果,到處是秦軍被斬殺的屍體。
不過秦軍左更王龁絕不是易與之輩,他在不清楚趙軍兵力的情況下,立即組織秦軍有層次撤退。退卻三十裡後,秦軍發起有效的反攻,擋住趙國敢死隊的這一輪淩厲攻勢。
這次敢死隊的行動,讓邯鄲之戰由膠着狀态,變成一種僵持狀态,秦軍距離邯鄲城有了一定距離,再也難以組織大規模攻勢。
敢死隊同樣傷亡慘重,領軍的猛将李同陣亡!
戰争打到這裡,秦軍灰頭土臉。不但邯鄲城沒有攻下,反而離邯鄲越來越遠。
戰報送到鹹陽,秦昭襄王直眉怒目,他讓相國範雎向武安君白起道歉,并請其出戰,不料還是被白起拒絕。
秦昭襄王龍顔大怒,将白起貶為平民。
公元前257年,魏國信陵君領精兵八萬,楚國春申君領十萬大軍,一起北上救援邯鄲。
而秦國方面,秦昭襄王任命相國範雎推薦的鄭安平為将軍,統領最後兩萬生力軍支援王龁軍。
邯鄲城下,大戰一觸即發。
信陵君率領八萬魏軍,春申君率領十萬楚軍,殺向邯鄲城外的王龁軍,邯鄲城内的趙軍也攻出城外遙相呼應,聯軍在數量上占據優勢。
秦軍在陷入困境之後,王龁做出一個決策:撤向太行山,退到河東郡汾城,與将軍張唐率領的數萬秦軍會合。
鄭安平從鹹陽帶來的這隻援軍,卻并沒有與秦軍主力一起執行撤退指令,被三十萬聯軍團團圍住,鄭安平在權衡利弊之後,率兩萬秦軍投降。
不久後,魏、楚聯軍在河東郡斬殺兩萬秦軍,魏、楚兩軍隻付出六千人的代價。
秦昭襄王眼看秦軍潰敗,歸罪于白起不肯出戰,将白起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