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千年謬誤被糾正!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找到了,但為何又停止發掘

2021年12月中旬,國家文物局正式宣布,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白鹿原江村大墓,發現了漢文帝劉恒的霸陵。

漢文帝劉恒乃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在位23年勵精圖治、休養生息,開創中國封建史上首個盛世——文景之治。

作為漢文帝的生後居所,不用多說,霸陵必定有着極高的曆史研究價值。

近千年謬誤被糾正!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找到了,但為何又停止發掘

從先期調查結果來看,霸陵的占地面積包括規格屬于典型的西漢皇陵,可其中卻略顯寒酸,這也正符合漢文帝立下的遺诏。

《史記·孝文本紀》:“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根據最新傳出的消息,考古學家隻是對霸陵周圍的外藏坑進行簡單發掘,不會貿然打開漢文帝的主墓室與棺椁。

既然漢文帝的霸陵已經重見天日,考古學家也掌握其準确位置。那為何在如此關鍵的當口,卻停止對霸陵的發掘呢?

近千年謬誤被糾正!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找到了,但為何又停止發掘

駱天骧《類編長安志》:“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裡白鹿原北鳳凰嘴下”。

何仲默《雍大紀》:“至元辛卯秋,灞水沖開霸陵外羨門,沖出石闆五百餘片”。

長期以來,考古學界都把位于西安市灞橋區席王街道毛窯院村南白鹿原畔的“鳳凰嘴”誤認為是漢文帝的霸陵,原因就是對文獻中“依山為陵”的誤解。

現在的鳳凰嘴還留存有10餘通石碑,這些石碑多為明清時期的祭祀碑。

于是很多考古學家都堅信霸陵就在鳳凰嘴,考古學界一直到2016年(江村大墓被盜之前)都這樣認為。

由于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盜擾,為确認墓葬儲存狀态及周邊文物分布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準許,考古工作者對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後陵、薄太後南陵和相傳為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地點,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并對陵園外藏坑進行了考古發掘,意外發現了漢文帝的霸陵。

近千年謬誤被糾正!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找到了,但為何又停止發掘

之是以考古學家會認為霸陵就在江村大墓,而不是鳳凰嘴,原因有四:

第一、從位置來看,它離窦皇後陵比較近;

第二,它有四條墓道,是帝王級别的;

第三,有大量外藏坑,從業人員從已經8座外藏坑,出土陶俑、銅印、銅車馬器及鐵器、陶器等1500餘件,銅印印文有“車府”“器府”“中騎千人”“府印”“倉印”“中司空印”等文物。坑裡出土的官印、陶俑都是級别非常高的陪葬品;

第四、從業人員在窦皇後陵和江村大墓的周圍發現了一圈更大的夯土院牆,形成了一個大陵園,将皇帝和皇後圍在了一起,符合漢代陵墓特征。

結合上述幾點,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目前基本确認江村大墓為漢文帝劉恒的霸陵。

成功發掘霸陵,不僅改寫了元代以後的記述,更糾正了學術界一直以來的錯誤判斷,同時說明霸陵的曆史意義重大。

近千年謬誤被糾正!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找到了,但為何又停止發掘

但是,根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最新消息,漢文帝霸陵不會進行發掘工作,将以保護為主。

下一步,考古部門的主要工作是繼續勘探和調查已經發掘的八座外藏坑。因為陵墓區域被盜墓賊多次光顧,需要對個别坑進行搶救性發掘。另外就是為了确認江村大墓的墓主,後續工作已經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準許。

這則消息一出,引發文博愛好者的熱議。

因為好不容易才得知霸陵的确切位置,為何不繼續發掘下去,這樣肯定能從陵墓裡獲得更多有用的資訊。

但“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是考古這一行業的基本常識,原因就是我國在發掘帝王陵墓時曾經吃過大虧。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大峪山明定陵,是共和國曆史上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經國務院授權,有計劃、有組織、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包括郭沫若、沈雁冰、吳晗在内的一批“公知”提出關于明長陵(明成祖朱棣與徐皇後的合葬墓)的發掘計劃。因為長陵規模太大,難度較高,就標明規模較小的定陵先“練練手”。

近千年謬誤被糾正!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找到了,但為何又停止發掘

從科學考古的角度而言,世界上很少有這樣大規模開啟帝王陵墓的先例。因為既缺乏發掘經驗,又加上當時的中國還不具備相關科學條件。

當時,發掘明定陵的計劃遭到包括鄭振铎、夏鼐在内的考古學界人士的反對,但悲劇還是發生了。

誠然,明定陵的發掘收獲很多,比如發現了萬曆皇帝在棺材裡并不是仰卧平躺的,而是身體側卧的屈肢葬法,雙腿微曲如睡眠狀,學界稱之為“北鬥七星”入葬式。

然而,發掘定陵帶來的負面後果卻也不少。地宮打開後,不少珍貴随葬品如絲織品等,在接觸到空氣之後出現了黴變、損壞嚴重等問題。

裝殓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後的三具金絲楠木棺椁,被人為損壞。就連好不容易清理出來的皇帝和皇後的遺骨,也在後來的“十年浩劫”中被燒了。

無獨有偶,1958年,鹹陽市乾縣城的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武則天乾陵的墓道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儲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

近千年謬誤被糾正!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找到了,但為何又停止發掘

陝西省随即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計劃發掘乾陵。

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得知此事,立馬作出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乾陵的發掘,方才作罷。

直到1997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由于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寝,暫不進行主動發掘”。

因為明定陵的前車之鑒,造成大量文物難以保護,正是汲取了這次慘痛教訓,我國才有了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的文物保護理念。

那麼,中國考古曆史上挖掘過的帝王陵墓有多少呢?基本上是屈指可數。考古工作者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就兩處,一處是河南安陽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殷墟王陵遺址,一處是明定陵。

諸如海昏侯劉賀墓、隋炀帝楊廣墓的發掘主要因為陵墓被盜,或者偶然被發現了,出于保護的目的,不得不準許發掘,這叫做“搶救性考古發掘”,應另當别論。

但是,僅有的兩次主動發掘帝陵,因為各種客觀因素導緻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文物的損失。

近千年謬誤被糾正!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找到了,但為何又停止發掘

考古學家确實從殷墟與定陵中,找到了文獻上記載不足的曆史。可實際情況是,發掘結果隻是改變了文獻上一些遺留多年的錯誤,并沒有颠覆或增補更多曆史文化。同時,發掘帝陵所帶來的破壞又是巨大的,屬于不可逆的!

更何況,我國的帝王陵墓很多都曾遭到盜墓賊的盜掘。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古代帝王和一些王侯将相的陵墓90%都被盜掘過,從先秦起盜墓就非常普遍。

《呂氏春秋》裡記載的戰國七雄王室墓幾乎個個被盜。秦始皇陵一帶也多次被盜。安陽殷墟10餘座王陵也全都被盜過了,有的墓葬上還不乏數千年來各朝各代的盜洞,甚至一處陵墓有多達上百個盜洞。

還有一點,但凡是帝王陵寝,大多數皆依山而建,距離地面深達幾十米,這給考古發掘工作增添了極大的難度。

比如大家最為關心的秦始皇嬴政陵,由地下深約30多米的墓穴和地面以上高高的墳冢構成。

近千年謬誤被糾正!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找到了,但為何又停止發掘

若進行考古發掘,首先要把墳冢表面封土全面揭開,但這樣勢必會破壞秦始皇陵地面以上的巍峨景觀,秦始皇陵的完整性就不存在了。

退一步說,縱使不怕破壞地表景觀,硬要下挖進入墓穴,卻又難以解決地宮太深,日後遊客如何上下交通的問題。

可能有人會說:盜墓賊都可以利用盜洞進入墓穴中把陪葬品和其他物品運往地面,難道考古學家還不如那些地耗子嗎?

考古與盜墓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盜墓賊隻想着如何破壞墳冢,進入陵墓内部盜取值錢物品。

但考古工作是要保證整座陵墓的完整性,要給後世子孫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産。

還是以秦始皇陵為範例,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批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準許通過的世界文化遺産。假如在發掘過程中,陵墓的結構和真實性遭到了破壞,誰來承擔這個後果?

近千年謬誤被糾正!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找到了,但為何又停止發掘

是以,在類似于漢文帝霸陵的文化遺産保護上,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已經是考古界與學術界的通則。

況且,包括秦始皇陵在内的我國的很多帝王陵墓,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屬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産,早就不是随便想挖就能挖的。

即便保護技術與發掘條件同時具備,也不可能去主動發掘相關帝陵。考古發掘工作并非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尤其是對帝王陵寝的發掘,更是慎之又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