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2018年3月底,英國肯特郡坎特伯雷拍賣行釋出的一則拍賣資訊引發了海内外輿論的關注,拍賣物被質疑為圓明園流失的青銅文物“虎鎣(ying)”。英國《每日電訊報》也發文稱,這件“虎鎣”為1860年英軍從圓明園搶劫而來,有着3500年的曆史。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從海外歸來并入藏國家博物館的青銅“虎鎣”。

對此,大陸國家文物局多次抗議,要求停止拍賣“虎鎣”,但它最終還是以41萬英鎊(約合366萬元)價格被拍出。正當人們失望時,國家文物局收到英國相關拍賣機構郵件,稱境外買家希望将文物無條件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2018年9月和11月,受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國家博物館先後兩次派出專家團隊赴英國對“虎鎣”進行鑒定。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于成龍便是鑒定專家之一。

在赴英國的路上,于成龍的心情既激動又緊張,下飛機後他來不及休息一下,更無心看一眼倫敦的秋色,便直奔中國駐英大使館。第一眼看到“虎鎣”時,那濃濃的“中國氣息”便撲面而來——這種熟悉的感覺讓他心頭一熱,眼眶濕潤,心裡響起一個聲音:“就是它!我們來接它回家了。”

流落海外100多年的“虎鎣”,終于等來了接它回家的親人。

一念在茲,萬山無阻。青銅“虎鎣”安全運回國後,國家博物館專門舉行了入藏儀式。“虎鎣”被掠流離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強欺淩的恥辱;“虎鎣”回歸祖國,是中華民族走向複興的見證。從此,國家博物館又添了一件身份特别的國寶。

“鎣”為何物?

商周時期是青銅器鑄造的鼎盛時代。我們熟悉的青銅器具名稱有鼎、爵、簋、鬲(li)、斝(jia)等,那麼“鎣”是什麼呢?

專家認為,“鎣”是青銅盉(he)的一種别稱。青銅盉是古代溫酒的銅制器具,形狀像壺,有三條腿的,也有四條腿的。但前者自名為“盉”,後者自名為“鎣”。學者朱鳳瀚認為,“自西周中期始,即已有‘鎣’的自名。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此名稱一直使用”。

這件“虎鎣”的造型,與西周晚期的季良父盉、陝西長安張家坡所出的西周晚期伯百父鎣皆頗為相似。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季良父盉,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青銅“虎鎣”長35厘米,高26厘米,口徑12.6厘米,圓口深腹,頂加飾虎紋,蓋頂盤踞一隻虎身龍尾獸。因流管裝飾了卧虎形象,頂蓋内鑄有“自作供鎣”銘文,故稱之為“虎鎣”。英國劍橋大學的文化學者在拍賣行的定名裡,也将它稱為“Tiger Ying(虎鎣)”。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西周晚期的伯百父鎣。

不過,雖名“虎鎣”,但造型中又不乏“龍”的特點,其肩的後部與肩的前部卧虎造型不同,為龍首銜鋬,肩集龍與虎于一體;其蓋邊緣為竊曲紋,肩部為連續6組龍紋。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青銅“虎鎣”内部銘文。

青銅“虎鎣”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七件“鎣”類青銅器之一,也是這幾件銅鎣中的極精之品。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做工依然精良,充分展現了當時先進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和發達的生産力水準。

文物中的“虎”文化

“虎鎣”不單是一件文物,更承載了中華文化記憶。

“虎鎣”的器蓋和管狀長流的出口為威武的老虎造型,威猛而不失端莊典雅。器蓋内鑄的“自作供鎣”銘文,明确了“虎鎣”的用途,就是在祭祀供奉時使用。有專家認為,使用威猛的老虎參與祭祀供奉,足以證明周人對禮制的高度重視。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西周中期獄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距今200萬年前就出現了虎這一物種。在新石器時代,虎開始被華夏先民神化。先有虎文化,後有龍文化。虎文化與龍文化都參與了中華文明的建構程序。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M45發現了用蚌殼堆塑的龍、虎造型,說明距今6500年虎和龍一樣是先民崇拜的神獸。在距今約5000年前的陰山岩畫中,出現孤虎和群虎的形象。《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這說明,以虎為圖騰的氏族或已出現。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西周中期的作冊吳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先秦的石器、玉器、青銅器中,能看到大量虎的圖形和紋樣出現。商代的後母戊鼎和龍虎紋青銅尊上,都飾有猛虎紋。虎的形象裝飾還出現在重要的禮樂之器上。而這件“虎鎣”,其罕見的虎形裝飾及精美獨特的造型,凸顯了商周時期人們對虎的鐘愛。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商代晚期玉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虎為瑞獸。“瑞虎佑安”是中國人的吉祥觀念。在中國古代星象學中,人們将天上的星座分為二十八宿,分别歸屬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象。白虎坐鎮西方,被視為戰伐之神。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戰國時期的虎紋圓形金牌飾。

《史記·魏公子列傳》中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事流傳千古——一枚小小的虎符,牽動着國家和人物的命運。在漢代的銅鏡、瓦當、漢畫像石等器物或建築上,都能看到虎的身形。東漢的陶制瓦當,以昂首闊步的白虎為圖案,意在以白虎之神威鎮守府宅。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石家河文化玉虎頭,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國博展廳展出的具有遊牧民族風格的“西漢虎紋圓形金牌飾”、遼金元時期表現狩獵生活的“秋山玉”,都反映出虎已成為多個民族的文化印記。

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說:“虎頭作枕,辟厭惡。”故中國人有将枕頭制成虎形的習俗。金代的黃釉黑彩題詩虎枕,刻畫的是一隻威風的卧虎,虎背上題了戲谑的詩句:“白日馱經卷,終宵枕虎腰。無人将尾蹈,誰敢把須撩”。老虎用品俨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夥伴。

直至今日,人們在春節時貼虎門神,讓嬰兒戴虎頭帽、穿虎頭鞋、睡虎頭枕,以求鎮邪祈福,家宅安甯。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金代黃釉黑彩題詩虎枕。

虎是十二生肖之一,代表着強健、勇猛、威風凜凜。中國各族人民都喜歡老虎形象,至今彜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還留存着很多崇虎的神話和節慶習俗。經過漫長的曆史演化與發展,崇虎的文化意識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價值。

圓明園“虎鎣”流失百年後歸來,你對它了解多少?

      ▲清代翁同龢(生肖為虎)草書虎軸,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期待更多流失文物回歸

泱泱中華,文明博大。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沉澱了豐厚的文化遺址、珍貴文物和文獻典籍。令人痛心的是,晚清以降,國力衰微,大量珍貴文物流散海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各國公私機關收藏的中國文物總量超過1000萬件,這些流失海外的國寶,成為時代之痛、民族之殇。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就把遏制文物流失、搶救珍貴國寶擺上重要議程,建章立制,開啟了追索流失文物的新篇章。從1949年至今,大陸成功促成了300多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成功促成包括“虎鎣”在内的1800餘件(套)流失文物返還。近幾年,大陸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國際合作不斷擴充深化,流失文物返還的“中國實踐”備受世界矚目。

眺望未來,我們期待更多像“虎鎣”這樣的海外流失文物歸來。(完)

作者/翁淮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