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月亮的港灣 候風開駕

月亮的港灣 候風開駕

明代萬曆年間,一艘艘貨船千帆競發,駛離當時最繁華的港口,前往東西兩洋……

高中時期,我習慣在學校邊的港口遺址上背誦曆史課本,這處遺址就是中國明代唯一合法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福建漳州月港。

月亮的港灣 候風開駕

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從15世紀末期至17世紀,這裡曾是“海舶鱗集,商賈成聚”的對外貿易商港,月港所在的漳州成為閩南一大都會。

是以,明代中後期的漳州月港與漢唐時期的福州港,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廈門港,并稱福建曆史上的“四大商港”。

月港地處福建省九龍江入海處,因其港道“一水中塹,環繞如偃月”,故名月港。

作為内河港口,月港港道水淺。海船出入受潮水限制,且不能靠岸,隻能靠小船接駁。翻開《龍海縣志》,見記載:“在東、西航線前,都有一段内港水程,從海澄港口起,用小舟拉行,計一潮至圭嶼,商船經此盤驗,再半潮至廈門,經南路參戍防汛處就驗畢,移駐曾家澳,候風開駕,二更至擔門,分别向東、西洋航行。”

月亮的港灣 候風開駕

一頭連着大海,一頭連着九龍江發達的水系支流,月港既隐蔽又便利。明朝中後期有限度放寬了“海禁”,在月港開放“洋市”,準許私人申請文引,繳納饷稅,出海至東西洋進行貿易。從此,月港成為明代唯一合法的民間海上貿易始發港,迅速繁榮起來。

據明代萬曆年間張燮所著的海上交通史名著《東西洋考》記載,明代從月港出發的海上航線有18條,與東南亞、南亞和東北亞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月港商人還以菲律賓群島和南洋群島的其他地方為中繼站,直接與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進行交易,以此形成的各條航線又與歐洲各國開辟的新航路相連接配接。

月亮的港灣 候風開駕

當時貿易商品有116種之多,出口以瓷器為主,東南亞以及歐洲一帶特别喜歡閩南地區生産的瓷器。帆船到外海容易翻船,瓷器一般就在船底壓艙。

作為當時國際知名的商埠,月港曾有7條臨江古街巷,與7座碼頭平行。每個碼頭對着一座廟,廟的主題都與“平安”“發财”相關。

如今,東端帆巷裡還留有一些明代店鋪風格的建築。房屋多是木質結構的“竹竿厝”,首尾相連。“竹竿厝”有三落,臨街的一落是商鋪,中間是住所,最後是貨倉。商鋪的門面都是木闆窗戶,一拉開,便能做生意。晚上打烊關落,就和四周牆壁嚴絲合縫。

林語堂先生在《我的故鄉》中寫到:“在月港古鎮上,每戶人家的門口,都挂着一面竹簾子,人們在屋子裡,隔着竹簾往外看,而在外面街上的人,卻無法看到裡面的情形。” 古巷中還有一大特色是用竹子或木頭制成格子簾,支放在門口,一般高2米,寬1.5米。它是朱熹任漳州知府時推行的,也稱之為“朱子簾”,表達儒家思想的内外有别的理念。在林語堂先生筆下,朱子簾也是閩南人寄托鄉愁之物。

月亮的港灣 候風開駕

高中三年課餘時間,我喜歡與古港口相處,在尋找它過往輝煌時,更時刻感受到了它與時代的擁抱。

在貿易的帶動下,明代及以後,當地百姓紛紛“下西洋”“下南洋”。有些人遷居海外,但他們都心系家鄉親人,按時寄回“僑批”“僑銀”。還鄉後在月港的後街“巴塞”(印尼語:市場)蓋起了騎樓。如今月港古鎮上的老人還是會把印尼、新加坡等地叫做“番平”,他們記憶裡的“番仔餅”香脆,“番仔火”友善。古港口留下來的文化技藝也有很多,比如,跨越五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薯莨染帆”造船術等等。

在古巷裡生活了50多年的老人說:“以前,這條街有豆餅行、米行、糖冬瓜行、藥材行等,統稱為‘十三行’的商行幾十家。家家有店鋪,戶戶做生意。如今,我們帶上老祖宗的智慧和手藝再出發。”

月亮的港灣 候風開駕

“天時地利人和”,中國傳統文化習慣以此來含蓄地表達勇敢與努力後的成就。月亮的港灣,曾經輝煌的古港口,正候風開駕,蓄勢遠航。

【在自然中感覺天地,于日常中收獲驚喜】

月亮的港灣 候風開駕

作者:陳毓娟

編輯:王奧夫

簽審:何 宇

林 純

制作人:汪 鑫

監 制:洪 琳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END

掃碼下載下傳央視訊 關注環球頻道

世界精彩 盡在掌握

魅力永傳

▼點選“閱讀原文”關注央視訊【CCTV4】賬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