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月亮的港湾 候风开驾

月亮的港湾 候风开驾

明代万历年间,一艘艘货船千帆竞发,驶离当时最繁华的港口,前往东西两洋……

高中时期,我习惯在学校边的港口遗址上背诵历史课本,这处遗址就是中国明代唯一合法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福建漳州月港。

月亮的港湾 候风开驾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从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这里曾是“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港,月港所在的漳州成为闽南一大都会。

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漳州月港与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

月港地处福建省九龙江入海处,因其港道“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故名月港。

作为内河港口,月港港道水浅。海船出入受潮水限制,且不能靠岸,只能靠小船接驳。翻开《龙海县志》,见记载:“在东、西航线前,都有一段内港水程,从海澄港口起,用小舟拉行,计一潮至圭屿,商船经此盘验,再半潮至厦门,经南路参戍防汛处就验毕,移驻曾家澳,候风开驾,二更至担门,分别向东、西洋航行。”

月亮的港湾 候风开驾

一头连着大海,一头连着九龙江发达的水系支流,月港既隐蔽又便利。明朝中后期有限度放宽了“海禁”,在月港开放“洋市”,准许私人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海至东西洋进行贸易。从此,月港成为明代唯一合法的民间海上贸易始发港,迅速繁荣起来。

据明代万历年间张燮所著的海上交通史名著《东西洋考》记载,明代从月港出发的海上航线有18条,与东南亚、南亚和东北亚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月港商人还以菲律宾群岛和南洋群岛的其他地方为中继站,直接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交易,以此形成的各条航线又与欧洲各国开辟的新航路相连接。

月亮的港湾 候风开驾

当时贸易商品有116种之多,出口以瓷器为主,东南亚以及欧洲一带特别喜欢闽南地区生产的瓷器。帆船到外海容易翻船,瓷器一般就在船底压舱。

作为当时国际知名的商埠,月港曾有7条临江古街巷,与7座码头平行。每个码头对着一座庙,庙的主题都与“平安”“发财”相关。

如今,东端帆巷里还留有一些明代店铺风格的建筑。房屋多是木质结构的“竹竿厝”,首尾相连。“竹竿厝”有三落,临街的一落是商铺,中间是住所,最后是货仓。商铺的门面都是木板窗户,一拉开,便能做生意。晚上打烊关落,就和四周墙壁严丝合缝。

林语堂先生在《我的故乡》中写到:“在月港古镇上,每户人家的门口,都挂着一面竹帘子,人们在屋子里,隔着竹帘往外看,而在外面街上的人,却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形。” 古巷中还有一大特色是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格子帘,支放在门口,一般高2米,宽1.5米。它是朱熹任漳州知府时推行的,也称之为“朱子帘”,表达儒家思想的内外有别的理念。在林语堂先生笔下,朱子帘也是闽南人寄托乡愁之物。

月亮的港湾 候风开驾

高中三年课余时间,我喜欢与古港口相处,在寻找它过往辉煌时,更时刻感受到了它与时代的拥抱。

在贸易的带动下,明代及以后,当地百姓纷纷“下西洋”“下南洋”。有些人迁居海外,但他们都心系家乡亲人,按时寄回“侨批”“侨银”。还乡后在月港的后街“巴塞”(印尼语:市场)盖起了骑楼。如今月港古镇上的老人还是会把印尼、新加坡等地叫做“番平”,他们记忆里的“番仔饼”香脆,“番仔火”方便。古港口留下来的文化技艺也有很多,比如,跨越五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薯莨染帆”造船术等等。

在古巷里生活了50多年的老人说:“以前,这条街有豆饼行、米行、糖冬瓜行、药材行等,统称为‘十三行’的商行几十家。家家有店铺,户户做生意。如今,我们带上老祖宗的智慧和手艺再出发。”

月亮的港湾 候风开驾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传统文化习惯以此来含蓄地表达勇敢与努力后的成就。月亮的港湾,曾经辉煌的古港口,正候风开驾,蓄势远航。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月亮的港湾 候风开驾

作者:陈毓娟

编辑:王奥夫

签审:何 宇

林 纯

制作人:汪 鑫

监 制:洪 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扫码下载央视频 关注环球频道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魅力永传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央视频【CCTV4】账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