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譜文化名城新篇:以文興城 再造地标|聚焦中山黨代會

“淡淡的江水流淌着大山森林的綠意,鹹鹹的海水承載着藍天白雲的衷腸……悠悠鹹淡水,是大陸不老的傳說;悠悠鹹淡水,是大海永恒的希望。”

一曲鹹水歌,一部中山史。翻開中國近代史的時代畫卷,南粵香山留下了濃墨重彩。百餘年前,蘭溪河畔走出的偉人孫中山“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以其波瀾壯闊的一生為這座城市命了名。發轫于石岐,曾經鼎盛的商業文明走出了全國四大百貨創始人;經岐澳古道,香山代代救亡思變的能人志士開拓了民族複興之路。

改革開放四十餘年征程裡,從香山文化、近現代商業文化中滋養壯大的中山文化肌體,在悠遠的魅力中煥發現代活力,先後攬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等榮譽。“孫中山曆史文化資源”這一大灣區文化認同的“最大公約數”之一,正在人文灣區建設、交流與合作中散射出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

地處灣區文化長廊中央,中山正開啟一段邁向人文灣區樞紐城市的旅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文地标城市。

譜文化名城新篇:以文興城 再造地标|聚焦中山黨代會

孫文西路步行街。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香山子弟競千帆”

岐江河畔,匾額刻着“天字碼頭”的牌坊面江而立,正面楹聯書寫:古迹探源珠水文明分一脈,遺風勵志香山子弟競千帆。

“香山是中國近代史和近代文化的搖籃,它搖出了以孫中山、鄭觀應、容闳為代表的偉大的人物、偉大的隊伍,以及以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商戰思想等為代表的偉大思想。”

這是一位學者的評價,也是中山近現代史的速寫。時針倒撥回百餘年前,一代偉人孫中山率先提出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這是今天“中國夢”的雛形。一個個香山名人走上曆史舞台,成為中國近代史的寶貴财富。這裡還是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地區,走出了中國最早的留學生鄭瑪諾等名人。

而天字碼頭的牌坊背面,書寫着另一幅楹聯:“鼓浪飛舟問誰肯落潮流後,揚帆逐日看我敢為天下先”。

中山是中西文化交彙的沃土,也是鹹淡水文化誕生的搖籃。明清以來,地處太平洋之濱南海邊的香山,最早受到了西方貿易科技的影響,南海與珠江水域在此交彙,形成了獨特的“鹹淡水”文化。這種中西方文化交彙産生的“鹹淡水”文化的持續影響,也為中山增添了開放、争先的元素,一大批人文之星應運而生。如徐潤、唐廷樞、莫仕揚、徐渭南,最早參與英國倫敦世博會的徐榮村等。據統計,收進《辭海》的香山人物有29人,在最早的120名留美幼童中,香山籍占了三分之一。

這裡是革命者大膽革新的基地。中山是黨史資源大市,不僅走出了中國共産黨早期勞工運動領袖楊殷、協助起草第一個全國農民協會章程的蕭一平等革命先烈,也有珠江縱隊革命遺址等紅色遺迹,發生了裡溪聯産到勞改革等重要革新故事。

這裡是愛國僑胞的家園。辛亥革命後,在孫中山先生“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主張支援下,香山的工商業得到大力發展,衆多僑胞響應号召回來建設祖國。中山僑胞馬應彪、郭樂、蔡興、蔡昌、李敏周建立的四大百貨公司更是開啟了中國百貨商業史。

這裡是傳統文化的彙集地。中山有着豐富的民俗文化,中山鹹水歌、小榄菊花會、南朗崖口飄色、醉龍舞、咀香園杏仁餅傳統制作技藝等一批具有珍貴文化價值和傳承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被列入了國家級或省市級保護名錄。

譜文化名城新篇:以文興城 再造地标|聚焦中山黨代會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小榄菊花會。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再次閃耀曆史舞台,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前沿城市。鄧小平在這裡留下了“不走回頭路”的名句,為中山“敢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奠定了基調。

1987年,走出了威力、小霸王等顯赫品牌的中山與東莞、順德、南海被新華社記者并稱為“四小虎”,從此“廣東四小虎”的名号響徹大江南北。

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特色、“博愛包容”的人文精神和“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這片約18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交相輝映,形成中山别具一格的城市氣質。

譜文化名城新篇:以文興城 再造地标|聚焦中山黨代會

孫中山故居。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一個人,一座城

曆史證明,文化競争力是民族、國家、地區、城市的終極競争力。享有深厚曆史文化資源的中山應該如何用好這份優勢?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一個重視文化力量的民族勢必會凝聚起強大的向心力。

95年前,香山縣改名“中山縣”;95年後,“孫中山”成為這座城市最深的烙印。紀念孫中山的大量具象表達,在這座城市形成了獨特的孫中山文化資源外化體系。

多年來,不斷被挖掘、梳理出的孫中山文化資源,形成了由具體物象和文史理論構成的孫中山文化資源體系,放大了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文化符号和中山城市影響力。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援中山市深度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孫中山誕辰153周年紀念日前夕,中山市釋出《孫中山文化交流合作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計劃以孫中山文化資源為紐帶和動力,打造國家文化發展戰略重點城市。

“孫中山文化資源應是中山市的核心戰略資源。”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參與了《規劃綱要》編寫工作,他認為,孫中山曆史文化資源内涵豐富,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深化,其具有良好的橫向延伸性能,基于孫中山先生革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事實,孫中山文化資源“既是中山的、廣東的,也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從長期來看,文化和價值觀是影響地區發展的核心力量,以孫中山先生作為文化符号代表的孫中山文化資源體系,是中山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山要建構孫中山文化資源體系的品牌和影響力,必須從文化中推動其創新發展,形成文化共同體。

譜文化名城新篇:以文興城 再造地标|聚焦中山黨代會

灣區吹起“中山風”

“要保護、活化、利用好獨特的曆史文化遺存。”12月11日在孫文西路步行街調研時,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有感而發。

近年來,盡管擁有孫中山曆史文化資源、鹹淡水文化、民俗文化等具有唯一性、特殊性等文化優勢,但中山對這些文化的總結、概括和傳播不夠集中,存在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主題提煉分散等問題,城市文化資源并未發揮出最大作用。

譜文化名城新篇:以文興城 再造地标|聚焦中山黨代會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南朗崖口飄色。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在人文灣區的建設中,中山應當有更高的影響力和更大的“存在感”。孫中山文化資源,便是中山“文化突圍”的最大破題口。

遍布粵港澳大灣區的孫中山足迹,是灣區共同的文化遺産,也是中山市與灣區其他城市文化交流時的最大公約數。中山是偉人故裡,香港、澳門分别是孫中山求學、行醫之處,廣州是他革命活動和革命思想傳播的重要據點……相通的文化記憶,讓孫中山文化遺産遊徑有資格串聯起灣區的旅遊資源。近年來,孫中山文化遺産遊徑的建設,将相關文化景點串珠成鍊,将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成為了南粵文旅融合的典例。

這僅僅隻是中山邁向人文灣區樞紐城市的其中一條路徑。

珠江西岸,岐澳古道與水路航運共同勾勒出近現代史上海外貿易、華僑遠洋、西學東漸的國家記憶。以澳門為源頭,到中山孫文西路、廣州沙面、肇慶利瑪窦教堂,珠江西岸形成了一條璀璨的文化長廊。中山特有的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所産生的的寶貴文化遺産,其分量和厚度仍然遠被低估。

位處珠江西岸文化長廊中央,無論是地理還是心理,中山都具備建設人文灣區樞紐城市的自信——未來,人文灣區的文化認同、交流與合作,必将吹起“中山風”。

【采寫】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苑世敏 記者 廖瀚

【圖檔】南方日報記者葉志文

【作者】 苑世敏;葉志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