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的今天——1935年11月13日,軍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施從濱是安徽桐城孔城鎮人,15歲投清廷吳長慶的北洋部隊,後入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施從濱任常備軍右鎮步隊第十六營管帶、六标第一營管帶。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入講武堂學習。宣統元年(1909年)授陸軍少将加中将銜。民國三年(1914年),任鎮江鎮守使、第一混成旅旅長,駐守鎮江。民國五年(1916年)成為山東督辦張宗昌的部下,張宗昌對施從濱很器重,後來出任陸軍第一師師長,後歸張作霖節制,駐濟甯。民國十二年(1923年),任張宗昌部下第二軍軍長。

曆史上的今天——1935年11月13日,軍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1925年10月,奉浙戰争爆發,奉浙戰争又稱第三次直奉戰争。是一場直系軍閥孫傳芳與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江蘇、安徽争奪地盤而進行的戰争。張作霖取得第二次直奉戰争勝利後,遣11個師進據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江蘇等省,控制京奉鐵路(北京-沈陽)和津浦鐵路(天津-浦口)全線,脅迫北洋政府任命奉軍将領李景林、張宗昌、姜登選、楊宇霆分别為直隸、山東、安徽、江蘇軍務督辦,嚴重威脅國民軍和長江流域直系勢力及其他地方軍閥。直系軍閥、浙江軍務督辦孫傳芳聯絡馮玉祥和蘇、皖等地方軍閥共同反奉,進而發生了浙奉戰争。

曆史上的今天——1935年11月13日,軍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張作霖任命張宗昌為江蘇善後督辦,施從濱為安徽軍務善後督辦兼第二軍軍長,南下迎擊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張宗昌任命施從濱為前敵總指揮,自山東兖州、泰安開拔南進。直系軍閥五省聯帥孫傳芳為擴張地盤,領兵北犯,在蚌埠地區作戰中,施從濱乘坐鐵甲車督陣,但在皖北固鎮失敗,施從濱遭孫傳芳部謝鴻勳俘虜,将他用鐵絲綁縛。

擊潰奉軍後,孫傳芳統轄浙、閩、蘇、皖、贛五省,睥睨天下。得意忘形的孫傳芳,竟然不顧周圍人求情,違背不殺俘虜的規矩,将施從濱斬首示衆,首級懸挂蚌埠車站,暴屍三天三夜,不準施家收屍。

曆史上的今天——1935年11月13日,軍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施劍翹,原名施谷蘭,生父施從雲,後過繼給其弟施從濱。她從小受父親寵愛,深居閨閣,還纏過足。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但在家中有私塾老師教授學問,對古文詩詞頗感興趣。13歲時當家管事,18歲時畢業于天津師範學校。施從濱兵敗被孫傳芳枭首于蚌埠車站,施劍翹的三叔以同鄉名義将施從濱屍首運回安徽桐城埋葬,并趕到天津給嫂子和侄女報信。“被俘犧牲無公理,暴屍懸首滅人情。痛親誰識兒心苦,誓報父仇不顧身。”這是1925年得悉父親慘死的确切消息後,施劍翹所作明志詩的後四句,施劍翹當時就決意報仇。但這對一個久居閨閣的弱女子來說,難如登天。更何況,殺父仇人是五省聯軍總司令、号稱“東南王”的大軍閥孫傳芳。施劍翹先是把報仇的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誠身上。幼年喪父,由施從濱撫養長大的施中誠,在施從濱遺像前宣誓報仇。施劍翹找到父親的老上司張宗昌,請求他提拔施中誠為團長,以便報仇。在張宗昌的照顧下,施中誠官運亨通。誰知道,官至煙台警備司令的施中誠,不僅複仇的想法逐漸消淡,還反過來勸說施劍翹打消念頭,好好過日子。失望之餘,個性剛烈的施劍翹寫信與施中誠斷絕兄妹關系,從此多年沒有聯系。

曆史上的今天——1935年11月13日,軍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1928年,在施從濱遇害三周年的忌日上,痛苦施劍翹母女驚動了前來借宿的同鄉人施靖公。此人時任山西軍閥閻錫山部的諜報股長,是施中誠的軍校同學。施靖公表示願意承擔報仇雪恨的大事,施劍翹遂下嫁于他,遷居太原。到了1935年,施靖公被提拔為旅長,而報仇之事卻一拖再拖。施劍翹在要求施靖公為父報仇遭拒後,與其一刀兩斷,帶着兩個兒子傳回娘家。同年,施劍翹有感于10年中空付許多心血而父仇未報,吟詩“翹首望明月,拔劍問青天”,并從此由“施谷蘭”改名為“施劍翹”。并把兩個兒子的名字由“大利”“二利”,分别改為“佥(qiān)刃”和“羽堯”,組合起來便是“劍翹”。

曆史上的今天——1935年11月13日,軍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1935年,施劍翹的弟弟施則凡已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他帶回一把日本軍刀,發誓要手刃孫傳芳,被擔心反将功虧一篑的施劍翹制止。施劍翹通過手術放開了裹着的雙足,并練習槍法。之後,施劍翹打聽到孫傳芳兵敗寓居天津的消息,于是前往天津。同年農曆九月十七日——施劍翹的父親遇難十周年這天,她到天津日租界觀音寺(現萬全道60号的和平區環衛局)為父親舉行紀念法會。

曆史上的今天——1935年11月13日,軍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從受邀前來的富明法師(富明大德)口中得知孫傳芳已是天津佛教居士林的居士。施劍翹随後化名“董慧”,委托一位女居士介紹加入了居士林。施劍翹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孫傳芳的身貌、口音及活動規律,知道他每周三、六必到居士林聽經,随即做了刺殺的具體安排:将準備好的《告國人書》和遺囑印制出來,打算在行刺後散發;并把11月13日(星期三)定為替父報仇的日子。

曆史上的今天——1935年11月13日,軍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1935年11月13日,正是講經日,前來聽經的孫傳芳端坐在佛堂中央。施劍翹本在靠近火爐的後排座位,離孫傳芳較遠,她以背後的爐火太熱為由要移到前排去。看堂人允諾後,施劍翹站起身來,伸手握住衣襟下的手槍,快步來到孫傳芳身後。待衆居士閉目随富明法師誦經,施劍翹悄悄拔出勃朗甯手槍,對準孫傳芳的後腦勺射出了第一發子彈,緊接着又朝他的太陽穴和腰部各射一槍。

曆史上的今天——1935年11月13日,軍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槍聲響後,佛堂大亂,施劍翹将提前準備好的《告國人書》和身穿将校服的施從濱照片抛向人群,大聲宣布自己的姓名及行刺目的,并撥通了警察局的電話,決意自首。不久,施劍翹被前來的警察帶走。當天下午6時,《新天津報》發出号外,報道了“施從濱有女複仇,孫傳芳佛堂斃命”的特大新聞。次日,天津、北平、上海等各報都以頭号标題刊載了這一消息,全國轟動。

(本文已獲得微信公衆号講故事的翁老頭獨家授權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