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幸福的家庭,早就做好了“認知更新”

最近電視劇《女心理師》熱度持續上升,因反映真實的家庭問題,引發大批網友争相讨論。

紛紛在熱搜下面留言說,裡面的(電視劇)故事就是我的真實家庭!我仿佛看見了自己。

因為素材貼切現實,類似這樣的評論,不絕于耳。

映射出的家庭問題,引起了很多觀衆的反思。

《女心理師》原書的作者畢淑敏老師,曾有這樣一個觀點,在家庭中也同樣可行:

“一些人之是以因為某些問題産生比較深的沮喪,原因就是對問題沒有足夠的認知。”

深以為然。

在家庭中,我們的認知的高低直接決定煩惱的多少;而煩惱,直接影響我們過得幸不幸福。

真正幸福的家庭,早就做好了“認知更新”

認知不足,會讓兩人産生很多煩惱

小鎮上有這樣一對夫妻,男的叫約翰,女的叫瑪麗。

剛生活在一起的兩個人,感覺很幸福,都認為找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

但随着日子一天天過去,兩人身上的毛病都慢慢顯現出來了。

瑪麗每次洗完澡之後,都會把衛生間搞得非常亂:牙膏亂扔,毛巾亂放,滿地都是積水。

約翰一開始沒有生氣,隻是簡單提醒,用完衛生間要整理幹淨,友善後面的人使用。

瑪麗表面上答應一會兒就整理,但之後沒有一次真的去做。

多次建議無果,約翰再也忍不住大發脾氣。

最後兩個人差點因為這件事分道揚镳。

萬幸的是,兩人最後去找了一位心理學教授,也就是《親密關系》一書的作者。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終于發現了約翰和瑪麗吵架的深層次原因。

約翰出生在一個多孩子的家庭中,從小時候,他就覺得自己說話沒有人聽。

在飯桌上,隻要哥哥姐姐一插嘴,就沒有他說話的份兒了。

是以長大之後,約翰就想找一個能夠認真聽自己說話的人,能把自己的看法放在眼裡的人。

而瑪麗小時候,父母對她非常嚴格。

如果遇到她亂放玩具,父親第一次會給嚴厲警告,第二次還不聽,就直接把她心愛的玩具扔出去。

瑪麗認為父母對她管束太嚴,并不是真的愛她。

是以因為衛生間打掃問題,約翰對她大吵大鬧,會讓她看見父親嚴厲的影子,并認為丈夫不是真的愛自己。

當約翰和瑪麗說出自己生氣的真實原因之後,恍然發現他們不是不相愛,而是沒有弄清楚争吵背後的原因,對彼此内心的心結沒有做到足夠認識。

是以在面對争吵時,錯誤地認為彼此不合适,言語間也會加深對彼此的傷害。

其實,不隻夫妻關系,父母和孩子之間,甚至在家庭成員更多的大家庭中,也經常發生因看不到争吵的根本原因,而心生誤會的事情。

沒有充分看透眼前的問題,不僅會給家庭成員增加困擾,也會損害彼此之間的關系。

那些相處融洽的家庭,總有一人能看清煩惱産生的根源,巧妙地掐滅争吵的火苗,維持住一個舒适、溫馨的家庭氛圍。

真正幸福的家庭,早就做好了“認知更新”
真正幸福的家庭,早就做好了“認知更新”

有穩定的自我價值認知

才能保持平衡的幸福度

《女心理師》中有一句戳心台詞,讓很多觀衆淚目:

“你知道,我們心理咨詢當中,如果有一個人,對自我價值評分特别低,我們有一種方式可以治愈他們。

那就是,足夠愛他們,讓他們逐漸建立起自信。

他們就會慢慢形成穩定的自我價值認知,等到那個時候,他就不會被任何人傷害了。”

有穩定自我價值認知的人,不輕易被他人傷害。

不會因為别人淺顯的看法,懷疑自己,但這點對有的人來說很難。

歐文亞隆是目前唯一在世的國際精神醫學大師,是美國團體心理治療的權威。

他寫的書暢銷海外,擁有大批量的忠實讀者。

他和妻子瑪麗蓮相伴60多年,十分恩愛。

外界的榮譽和鮮花,在我們看來都是歐文亞隆價值感的來源。

但他明媚閃耀的一生,都在追尋一個人的認可,那就是他的母親。

14歲那年,亞隆的父親突發心髒病,在房間疼得滿地打滾。

這一突發情況的發生,母親事後把原因歸結到一個孩子身上。

她執拗地認為,如果發生了什麼壞事,一定是有人做了壞事。

是以母親在那個關頭,無情地對亞隆說:

“是你,是你殺了他。”

雖然醫生及時趕到救了父親一命,但母親的那句話猶如一條巨蟒,把14歲的亞隆吓得癱坐在地闆上。

從那之後亞隆就認為母親不認可他,覺得他做了壞事,甚至在母親去世10年之後,亞隆還在夢中大喊:

“媽媽!我表現得怎麼樣?媽媽?我表現得怎麼樣?”

從夢中醒來,亞隆冒了一身冷汗,驚醒之後,不禁自問:

“難道我一生,都以這名可悲的婦人為主要聽衆?

我一生都在追求解放和成長。難道我還是未擺脫母親?”

雖然亞隆早已經得到無數的稱贊,但再也沒有機會收到母親的一句認可。

他和母親的關系,變成了亞隆一輩子的傷痛。

在某次分享會上,亞隆坦言:

“你知道,我有很多觀衆,很多榮譽。

但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背後沒有依靠,有一點點‘殘疾’。

不管我有多成功,我的書有多暢銷,我還是會有不安。”

在母親這裡,亞隆沒有形成穩定的自我價值認可,是以提及母親,他還是會心生不安。

沒有穩定的自我價值,幸福感就會波動。

人這一生,不能靠着别人的認同,積攢自己的幸福感,因為總有沒有人的時候。

做到感覺自己的價值,對自己形成堅定的認可,無論是否有他人的稱贊,我們都可以覺出自己的用處。

在自我肯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不苛責自己,接納自己,這就是幸福感的來源。

有了這樣的自我價值認知,在家庭中的任何一類關系裡,都能很好的愛護自身,收獲穩定的幸福。

真正幸福的家庭,早就做好了“認知更新”
真正幸福的家庭,早就做好了“認知更新”

提高認知,就是提升生活的幸福度

所有的關系都是自己與自己的關系。

當自己好起來,一切的關系就會好起來。

而怎麼提高我們在家庭中的認知,增加内心的幸福度,可以看看下面兩點:

1、正視問題,而不是聚焦壞情緒

我們都有這樣的“錯覺”,認為越是親近的人,我們對他們越了解。

這種認知偏差,讓我們看到他們的情緒時,總沒有當回事。

網上讀到一位讀者的故事:

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吃飯,在飯桌上朋友3歲的女兒突然大發脾氣。

原來小姑娘本想用筷子自己夾菜吃,誰知道試了兩次都沒有成功,因為有些自尊心受挫,開始哭了起來。

朋友見狀,便主動幫她夾菜,誰知這個動作更是惹毛了她。

其實孩子并不是想讓家長幫她夾菜,而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探索世界,他們想要建立“我能,我可以”這種信念。

如果做父母的看不懂孩子這一成長需求,隻是認為她在任性地發脾氣,不僅會扼殺孩子的探索欲望,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懂她,親子關系陷入僵局。

不僅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任何一段關系都是如此。

情緒隻是問題的表象。

發現情緒背後的問題,把它暴露在表面,不僅能一針見血地解決困惑,情緒也會立刻煙消雲散。

真正幸福的家庭,早就做好了“認知更新”

2、面對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改變認知

網友@璐佳在自己結婚3周年這天,發表了一篇婚姻日志,來記錄和老公之間來之不易的相處狀态。

璐佳的父母在她小時候經常鬧離婚,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她,與另一半相處時,極度沒有安全感。

是以璐佳結婚之後,經常不斷挑刺和丈夫吵架,用這種極端的方法試探對方愛自己的底線。

情人節時,丈夫做了幾道拿手好菜,她卻故意“陰陽怪氣”地說别人家的丈夫多好,帶着自己的妻子去吃了某某大餐。

丈夫聽到這抱抱了她,說:

“等你下次生日的時候,我們也好好慶祝下。”

聽完這些璐佳仍沒有停歇,又翻起了舊賬,期間少不了諷刺的隻言片語。

在整個過程中璐佳的丈夫都沒有生氣,反而停下手中的事,看着她的眼睛,認真聽她說話。

不管是哪一次争吵,丈夫都鼓勵璐佳把心裡的情緒和不安說出來。

丈夫用行動一次次地告訴璐佳,他真的愛她,願意一次次地包容她。

璐佳也在丈夫耐心的安撫下,慢慢學會了另一種之前從未見過的相處方法,體會到了真正的親密關系。

在問題中總結錯誤,在問題中好好成長,彌補這段關系中缺少的那份情感認知,最後也會慢慢收獲更融洽的相處模式。

你對家庭的認識越清晰,對問題本質看得越透徹,就越能掌握生活的主動性。

整個家庭中,不管是哪種關系,隻要認知水準高過問題的處理水準,煩惱很快就會消失。

一個有生活智慧,有充足認知的人,能做到遊刃有餘地解決所有難題。

而任何類型的認知,都源自不斷地學習和自我提升。

當你對生活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思考,就會摒棄很多煩惱,自然也會更幸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