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帥”張學良的老師郭松齡為何要出兵反對“東北王”張作霖?

衆所周知,北洋時期是軍閥混戰的時期,當時的三大軍閥派系分别是馮國璋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張作霖的奉系,經過直皖大戰,段祺瑞的皖系戰敗慢慢退出了曆史舞台。随後吳佩孚的直系與張作霖的奉系經過兩次直奉大戰,直系因為馮玉祥倒戈,被張作霖擊敗。以張作霖的奉系原本有統一全國的機會,但是由于奉系大将張學良有老師郭松齡反奉,造成奉軍南下失敗,無奈之下,張作霖被迫與吳佩孚,孫傳芳聯合,最終形成北伐前的三大軍閥。

本文旨在解析郭松齡反奉的前因後果及其如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少帥”張學良的老師郭松齡為何要出兵反對“東北王”張作霖?

1924年9月3日,因為直系軍閥江蘇督軍齊燮元開始攻擊皖系軍閥殘部浙江督軍盧永祥,雙方發生慘烈激戰。東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響應浙江軍閥盧永祥,并且通電反對直系曹锟、吳佩孚,并開始在山海關熱河一帶增兵向關内發動進攻。由于福建直系軍閥孫傳芳協助江蘇督軍齊燮元南北夾擊浙江的盧永祥,浙江的盧永祥很快被打敗。直系吳佩孚率領直軍主力在山海關阻止奉軍張作霖入關,由于直系馮玉祥收了張作霖50萬塊大洋,聯合直軍第二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衛戍副總司令孫嶽,實行倒戈,發動政變,囚禁總統曹锟,驅逐清朝遜帝溥儀出故宮,最終造成直系軍閥勢力的大崩盤。

“少帥”張學良的老師郭松齡為何要出兵反對“東北王”張作霖?

張作霖的奉系對外政策一直是保證關外安全,同時伺機向關内擴張。是以奉軍以張作霖的兄弟奉軍舊派軍官張作相,吳東升等人駐守關外,以新派軍官進關作戰。奉軍進關部隊有6個軍:第1軍(軍長:李景林),第2軍(軍長:張宗昌),第3軍(軍長:姜登選),第4軍(軍長:韓麟春),第5軍(軍長:張學良),第6軍(軍長:郭松齡)。6個軍組成3個軍團,

第一

軍與第二軍編成第一軍團,軍團長:李景林,副軍團長:張宗昌。

第三軍與第四軍編成第二軍團,軍團長:姜登選,副軍團長:韓麟春。

第五軍與第六軍編成第三軍團,軍團長:張學良,副軍團長:郭松齡

直系軍隊由于馮玉祥實行倒戈,全軍潰敗,張作霖的奉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姜登選的第二軍團為前鋒部隊,李景林的第一軍團為中軍部隊,張學良的第三軍團為後方部隊。奉軍南下一路打入安徽江蘇境内,姜登選出任安徽督軍,韓麟春出任江蘇督軍,李景林出任直隸督軍,張宗昌出任山東督軍。

另一方面,脫離直系的馮玉祥,胡景翼,孫嶽三人組建了國民軍,馮玉祥出任國民軍總司令兼任第一軍軍長,胡景翼出任國民軍副總司令兼任第二軍軍長,孫嶽出任國民軍副總司令兼任第三軍軍長。國民軍是一個臨時同盟,三個軍沒有任何上下級關系,後來郭松齡的殘部魏益三編入了國民軍四軍,山東張宗昌的舊部方振武改編為國民軍五軍,國民軍後來演變為馮玉祥的西北軍。

馮玉祥與張作霖聯合打敗吳佩孚的直系,随後張作霖、馮玉祥等在天津曹家花園召開會議,決議成立中華民國執政府與善後會議以取代國會,并推皖系首領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統總統與總理之職,由于奉系張作霖的強勢,之後政權落入奉系軍閥手中。

馮玉祥出任西北邊防督辦,胡景翼出任河南督軍,孫嶽出任陝西督軍。陝西原本是馮玉祥的大學營,由于奉軍李景林占了原本屬于孫嶽的直隸地盤,是以把陝西地盤劃給孫嶽。馮玉祥名義上是西北邊防督辦,實際上地盤隻有綏遠。奉系把持的北洋政府的利益配置設定,引發馮玉祥的極其不滿,是以才有馮玉祥挑動郭松齡反奉。因為李景林的直隸原本是國民軍的地盤,是以後來李景林為了保住自己的直隸地盤,是以加入了馮玉祥與郭松齡的反奉三角聯盟。

“少帥”張學良的老師郭松齡為何要出兵反對“東北王”張作霖?

郭松齡是張學良的老師,一直張作霖極其看中的軍事将領。張作霖讓郭松齡輔助自己的兒子張學良,可以看出張作霖的用心。郭松齡的快速升遷與張學良有着很大的關系,更與張作霖的寄予厚望有着直接的關系。郭松齡當時擔任第三軍團副軍團長,因為軍團長是自己的學生少帥張學良,是以當時第三軍團的實際控制權在郭松齡的手上。第三軍團當時位置在灤州,灤州是關内關外的連接配接的中心點,第二軍團作為前鋒南下,第一軍團在直隸附近,第三軍團一有動作就會打斷第一軍團第二軍團與關外的聯絡,屬于當時奉軍戰線的緻命七寸,張作霖把這麼重要的位置交給自己的兒子,可見張作霖對灤州的重視程度。灤州雖然是關鍵戰略要點,但屬于總歸是後方,沒法建功立業。眼見姜登選出任安徽督軍,韓麟春出任江蘇督軍,李景林出任直隸督軍,張宗昌出任山東督軍,這些都已經成為一方大員,郭松齡自然心生不滿。。對此,

張作霖的解釋是:“将來我的位子就是小六子的,小六子掌了大權,你郭松齡還怕沒有位子嗎?”

張作霖心裡清楚,郭松齡與張學良共穿一條褲子都嫌肥,将來的東北就是張學良和郭松齡的。郭松齡的地位,幾乎相當于太子太傅了,将來若是張學良繼位,他就是首席智囊團。

郭松齡早年接觸過“世界大局、社會潮流”之類的新知識,仰慕孫中山,參加過南方軍政府,他在多舊軍閥土匪出身的奉系中算是一個新式人物,是以你說他有民族大義也好,說他立志革新與軍閥決裂也好,他本人确以此自況,且并不認為反奉等于背叛(反奉後他仍堅稱擁戴張學良)。其次,郭松齡這個人還有比較強烈的地方意識。他是盛京(沈陽)出生,從軍攀升又都在東北,是以他是始終反對張作霖出關與直系、國民軍争奪關内的。在他的思想中,訓練新軍在于自保,參加直奉戰争是為了禦敵,他多次向張作霖上書“罷兵息争,保境安民,閉關圖治,改革内政,移兵開墾,鞏固國防”一類的話。然而,郭志在“保境安民”,張作霖卻始終不曾放棄武力統一、南下争雄的野心,這是郭與張最大的分歧。一開始,郭松齡還寄希望于張學良,希望他能改變乃父想法,然而,張學良雖然對郭松齡贊賞有加,也聽他的話勸說過父親,但張作霖并不曾因兒子而回心轉意,到了1925年11月中旬,郭松齡最後一次勸張學良進谏乃父無果後,得到調兵備戰的指令,判斷戰事不可避免,這才最終決心反奉。

1925年,正在日本“觀秋操”的郭松齡,得知了于沖漢奉張作霖之命,欲以簽訂“二十一條條約”為代價,來換取日本支援其對抗國民黨的消息。郭松齡義憤填膺,他找到當時同在日本觀操,國民軍馮玉祥部的赴日代表韓複榘,并對其傳達出了想要合作的意向:“連年軍閥混戰,争城掠地,殺人盈野,國家元氣斫喪殆盡……張作霖還為個人權力,出賣國家。他的這種幹法,我無論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國家的軍人,不是某一個私人的走狗,張作霖若真打國民軍,我就打他。”馮玉祥對郭松齡的意見非常重視,當時他在和張作霖的對峙中正處于逆風,如今張作霖得力幹将想要從内部發動叛亂的做法,對他而言是一個關鍵的突破口。

由于郭松齡的妻子和馮玉祥的妻子是中學同學,當時都是傾向革命的人,郭松齡與馮玉祥的聯合最初是通過夫人外交建立的。馮玉祥主動聯絡郭松齡,由于郭松齡起兵截斷奉軍後路,然後馮玉祥軍隊進行策應,同時聯合李景林,三方組成軍事同盟。

馮玉祥(甲方),郭松齡(乙方),李景林(丙方)三方結盟,共同反奉,三人同盟公約原文:

甲乙系同志結合, 為達到左列革命目的, 公訂條約如下:

(一)排除軍閥專橫, 永遠消滅戰禍。

(二)實行民 生政治, 改善勞工生活及待遇。

(三)實行強迫普及教育。

(四) 開發邊境, 儲存國土。

1 、直隸、熱河均歸丙治理。 甲 為貫徹和平主義, 對熱河決不收取。 保大京漢線, 甲軍随意駐 紮。但直隸全部收入(保大在内)均歸丙軍, 甲軍決不侵奪。 山東聽其自然變化, 但黃河以北各縣, 由丙軍駐紮, 收入亦歸山 東。天津海口, 甲軍自由出入之。

2、乙為開發東三省, 經營東 北部内蒙古 , 使國民生活愉快, 消除隐患, 擁護中央, 促進國家 統一起見, 改造東三省政府。 前項改造事業, 甲以誠意贊助之, 并牽制反對方面。

3、乙誠意贊助甲開發西北, 必要時亦以實力 援助之。

(五)以後兩軍犯左列條件之一者, 此約無效:

1 、為攘 奪權利, 向内地各省戰争。

2 、為達前項戰争目的, 訂立賣國條 約, 向外國借款。

3 、引用外國兵力, 殘殺本國同胞。

(六)中央 政府之組織及施政方針, 以不妨礙開發西北及斷送國家權利為限, 悉依國民公意, 甲乙兩軍竭誠擁護, 決不幹涉及掣肘。

(七) 此約簽字後, 即發生效力。

馮玉祥印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郭松齡印十四年十一 月二十二日”

馮玉祥,郭松齡,李景林三人的盟約内容大體上目的就是, 保障馮玉祥占據西北利益,李景林據直隸熱河的利益,郭松齡占據東北利益。但是馮玉祥從一開始就沒想遵守這個盟約。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齡七萬大軍在灤州正式宣布反對張作霖,同日馮玉祥的國民軍開始行動,向熱河和直隸地區靠攏。姜登選趕到灤州,勸郭松齡罷兵,被郭松齡扣押,張作霖聽到郭松齡倒戈,大罵張學良“信任郭鬼子誤了事。

“少帥”張學良的老師郭松齡為何要出兵反對“東北王”張作霖?

11月25日,李景林通電要求張作霖下野,次日姜登選被郭松齡下令槍斃,屍體放在一副薄棺中棄于荒野。馮玉祥,郭松齡,李景林三方正式開始行動。

“少帥”張學良的老師郭松齡為何要出兵反對“東北王”張作霖?

郭松齡槍殺姜登選犯了當時軍閥混戰的大忌,也注定了郭松齡的最終失敗被殺命運。因為北洋時期軍閥混戰的規矩,戰場是打的你死我活,但大家戰場上是敵人,失敗下野了在租界裡,還能當個鄰居。就是後來直系軍閥孫傳芳殺奉系施從濱已經在當時引起了公憤,郭松齡殺的可是自己的昔日戰友,與情與理都大可不必。可以說,郭松齡如果當時不殺姜登選,倒戈失敗以後還可以宣布下野在租界當一個寓公(像是複辟失敗的張勳一樣),少帥張學良接班以後還會繼續用他,可是這槍聲一響,郭松齡自己也必死無疑。姜登選畢業于陸軍士官學校,後來在保定軍校任教官,在兩派之間人緣深厚,郭松齡把他殺了,直接得罪士官派和保定派,後來堅持殺郭松齡的楊宇霆和韓麟春,就是士官派的中堅人物。

11月28日,馮玉祥的國民軍進占熱河首府承德,并向天津急進,馮玉祥要求李景林把部隊轉移到熱河,讓國民軍可以借道援助郭松齡,實際上是直接要求直隸和熱河的地盤。此舉引發李景林恐慌,因為根據三方約定,熱河是劃歸李景林,李景林發現自己被郭松齡出賣給了馮玉祥。李景林在天津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武力反抗國民軍。同時李景林扣押了郭松齡軍隊過冬的棉衣,并下令軍隊動員準備攻打灤州,準備切斷郭軍後路。郭松齡被迫派魏益三部朝直隸和熱河方面警戒,削弱了進攻奉天的力量。

11月28日,因為負責鎮守山海關的張作相主力于琛澂一直有想取代張作相的想法,是以郭松齡進攻山海關時,于琛澂有意放水,郭松齡攻破張作相把守的山海關,郭松齡正式向張作霖攤牌,要求讓張作霖下野,張學良出洋,他自己主政奉天,山東劃給國民軍二軍胡景翼,直隸地區劃給馮玉祥。

張作霖計劃在錦州以西連山地區組織防線,調集張作相敗軍為主力,另從長城口上撤回的黑龍江、熱河幾個師 , 還将省城僅有的衛隊旅 , 盡數開赴錦州 , 傾注全力防守,共計四萬餘兵力。張作霖令張學良負責指揮連山防線,并召回跑到大連的楊宇霆協助。郭松齡軍進攻迅速,張學良從秦皇島接到指令,已來不及赴連山,隻能先回奉天。郭松齡的部隊從封凍的海上進軍,迅速突破奉軍的連山防線。

12月7日,郭松齡的部隊攻占錦州,郭松齡的部隊能夠進軍如此迅速,因為奉軍内部已經發生了嚴重分化,阚朝玺,湯玉麟,于琛澂分别向郭松齡表達了入夥的意思,阚朝玺要求熱河地盤,湯玉麟要求黑龍江地盤,于琛澂要求吉林地盤,但是對他們的要求郭松齡置之不理,回電允諾阚朝玺為總參議,湯玉麟,于琛澂二人為參議。其實郭松齡的部隊攻占了錦州,部隊就停止不前了。因為郭松齡的部隊因為籌劃得勝之後的分贓而産生了争執,最終各方妥協,計劃以手下第一軍軍長劉振東為黑龍江督辦,以第二軍軍長劉偉為吉林督辦,因為郭松齡的部隊自己内部已經分好了蛋糕,是以自然吸收阚朝玺,湯玉麟,于琛澂入夥、

郭松齡攻占錦州時的部隊有6個師的部隊,而此時張作霖在關外的部隊有11個師。當時阚朝玺有2個師,湯玉麟與于琛澂各有1個騎兵師,如果這4個師全部加入郭松齡一方,那麼郭松齡與張作霖的總兵力會大緻相當,而且湯玉麟與于琛澂的兩個騎兵師更是郭松齡的緊缺的部隊,那麼勝利的天平會更加倒向郭松齡這邊。

但是

黑龍江吉林兩省的地盤已經許諾自己手下,食言的話部下就反了,是以大家都是為了搶地盤的,一不小心就會出大亂子。

12月8日,日本内閣作出決議:“令關東軍司令官速施警告,将駐屯軍隊,作适宜之配備”。同日,關東軍司令官奉命即對兩軍發出警告,不準在滿鐵附近地帶以及附近地方有戰鬥和擾亂行動,并且發出威脅說,有不遵從的,日本要采取“必要之手段”。同時日本第十師團司令部由遼陽移駐奉天,同時,将第六十三步兵聯隊、旅順炮兵一隊、公主嶺騎兵一隊,以及附近的守備隊調進奉天,歸該師團指揮,部署攔截郭松齡的軍隊。

日本關東軍方面

名義上是兩不相幫,但是實際是在幫助張作霖,張作霖在關外的兵力明顯要強過郭松齡,但是因為部隊分散在各處,是以一時沒法集中,時間拖的越久自然越對張作霖有利,而郭松齡人少,當然更希望要速戰速決。

馮玉祥方面

李景林憑借深溝固壘,頑強抵抗,馮玉祥的國民軍分兵三路進攻津北屢屢受挫,久攻不下,傷亡慘重。馮玉祥被迫調剛剛占領熱河的李鳴鐘和宋哲元部增援天津,緩解了退往熱河北部的阚朝玺的壓力,使得阚朝玺可以大膽的從後面進攻郭軍。此時的阚朝玺,湯玉麟,于琛澂因為得不到郭松齡裂土封侯的許諾,再次倒向奉系張作霖。郭松齡被迫加派部隊防衛熱河直隸方向。

12月21日,張作霖的援軍趕到,左翼吳俊升的第六方面軍,右翼張作相第五方面軍,中路是張作霖臨時組建的第三方面軍對郭松齡部隊形成了合圍。郭松齡親自督戰,指揮部隊向奉軍發動三次猛烈進攻,再次遭到奉軍頑強防禦,同時參謀長鄒作華突然将所部炮兵旅撤回,并停止前線子彈供應,郭軍遂大潰。随後,郭松齡委托霁雲收容餘部,向溝幫子、錦州方向轉移。他本人則帶夫人韓淑秀和少數随從,坐牛車逃往營口,最終郭松齡行至遼中縣蘇家窩棚附近,被穆春師王永清騎兵團追上,從民家菜窖中逮捕了郭氏夫婦。12月25日,張作霖下手令,在老達房附近将郭松齡夫婦槍殺。12月24日,李景林部全線崩潰,除部分被繳械遣散外,大都乘火車逃往山東。負責南線作戰的國民軍二軍、三軍,因急于與國民軍一軍搶占天津,對逃敵沒有進行堵擊,使其能從容敗退。國民軍攻占天津之日, 就是郭松齡在巨流河兵敗身亡之時。

“少帥”張學良的老師郭松齡為何要出兵反對“東北王”張作霖?

郭松齡之是以倒戈,是因為馮玉祥和李景林能夠與之聯合,是重要的外援。有了這個外援,不但沒有後顧之憂,而且可以得到配合。從馮玉祥與郭松齡簽訂的密約看,雙方應該真誠配合。但是,馮玉祥為了自己的利益,卻在背後挖了郭松齡的牆腳。馮玉祥為了拓展自己的地盤,進攻李景林,搶奪了直隸省的地盤,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郭松齡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不僅如此,在郭松齡起兵時,鎮守熱河的阚朝玺擁兵觀望時,馮玉祥覺得有機可乘。他突然出兵,奪取了熱河。阚朝玺的軍隊轉而直接攻擊郭松齡。

郭松齡失敗的四點原因,由大到小排列起來,

一是因為馮玉祥,郭松齡,李景林三方同盟的瓦解,二是奉系張作霖正确的應對政策,三是郭松齡的偏執性格,四是日本的幹預。

郭松齡反奉對中國近代史産生了深遠影響,因為郭松齡的逼迫,張作霖無奈之下隻能許諾了日本人很多條件,由于張作霖事後反悔,最終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環環相扣的,如果這一切沒有發生,以張大帥的作風,日本關東軍根本不敢在東北搞任何小動作,是以也自然就不會有918事變中的不抵抗了,中國的命運也就此改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