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古代帝王對大臣的期望,不隻是能力突出,忠心更為重要。身為臣子,忠于皇帝和朝廷,是一種本分,如果做不到的話,不配在朝中任職。但是,所謂的忠心,并非一味迎合皇帝,也不是對皇帝言聽計從,此乃小人之所為,敢于指出皇帝的過失和不足,才算真正的名臣。
回顧曆史,能夠青史留名的大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皇帝做出不合理的事情,或者荒廢朝政時,勇敢地站出來糾錯,明示或暗示皇帝改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皇帝日理萬機,難免犯一些過錯,在處理某些事件上疏忽,是以會安排谏官,專門在适當的時候提醒他,以確定不出現大的失誤。

曆史上著名的谏官有很多,唐代的魏征,隻要感覺唐太宗的一些做法不夠英明,一點都不給皇帝留面子。唐太宗虛心納谏,不會因魏征的話而生氣,更不會問罪于他,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北宋的包拯,鐵面無私,曾多次當衆指責宋仁宗,卻始終被重用,進而被世人稱為包青天。
想不想進谏是态度,敢不敢進谏是勇氣,如果碰到生性多疑、喜怒無常的皇帝,多數大臣都保持沉默,也就是所謂的明哲保身。擔心惹怒皇帝,給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面臨被砍頭的危險。像魏征、包拯一樣的大臣不少,但結局卻大不同,比如明朝初年的周衡,因直言不諱被冤殺。
周衡,字士平,号養浩,出生于元朝末年的江南。俗話說,江南之地出才子,周衡家境尚可,自幼聰慧過人,長大後博覽全書。明朝建立後,為了招攬天下人才,朱元璋下令恢複科舉考試,大力興建學堂,給讀書人提供入仕的機會。周衡多年所學,終于有了用武之地,在鄉試中脫穎而出,考中舉人。
幾年後,周衡離開家鄉,帶着幹糧和盤纏,獨自踏上赴京趕考之路。考試非常順利,周衡一舉考中進士,因為人正直,深得明太祖賞識。與周衡同時中進士的許多人,被派到地方做官,而周衡是幸運的,朱元璋點名讓他留在京城,并任命他為右正言。别看右正言隻是個七品官職,其權利不容小觑,專門向皇帝進谏。
客觀來說,周衡的脾氣和勇氣,非常适合做谏官,朱元璋也正是欣賞他這個優點,才給他安排右正言的職位。王朝建立之初,民心不穩,朱元璋為籠絡江南百姓,展現仁愛之心,同時休養生息,下了一道聖旨,免除江南百姓的賦稅。此舉振奮人心,無論是江南百姓,還是朝中大臣,無不拍手稱贊。
不知為何,诏書頒布沒多久,朱元璋就改變主意,竟然又下诏征收賦稅,翻臉比翻書還快。滿朝文武沉默不語,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因為他們都清楚朱元璋的脾氣,他做出的決定,沒有人敢反對。耿直的周衡,也想過得罪皇帝的下場,但他身為谏官,有責任勸谏皇帝,否則就是失職。
上朝的時候,周衡冒着被治罪的危險,有理有據地說:“微臣認為,陛下的做法有些不妥,既然已下诏免去江南百姓的賦稅,百姓無不感恩戴德,而現在陛下卻反悔了,會讓天下人笑話的。”聽完周衡的谏言,朱元璋心裡相當憤怒,卻找不到理由反駁。
之後不久,周衡打算回老家祭祖,雖然路途挺遠,也隻請了六天假。朱元璋看到周衡的請假奏折,二話不說就同意了。由于一些原因,周衡沒有按時上班,晚回來一天。按常理來說,超出期限才一天,罰點俸祿就可以了,但上次周衡直谏之事,讓朱元璋覺得很沒面子,直接讓侍衛把周衡推出午門斬首。不得不說,周衡真的挺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