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季劄改變了吳國“被動外交”局面,他主動出使,赢得了諸侯的敬重

我們都知道,從吳王壽夢的元年開始,就有吳王出使之說——“朝周、适楚、觀諸侯禮樂”。魯成公時,吳王曾與中原諸侯會于鐘離,此時他對周公“禮樂”十分感興趣,便有感而發,說明自己仰慕中原的“禮樂”之道。

這僅僅是表象而已,吳王壽夢更加向往的,其實是中原諸侯國的強盛。季劄身為吳王壽夢的兒子,必然明白父親的心思,是以對“禮樂”勤加學習,并立下了振興吳國的志向。

吳王壽夢特别看重季劄,認為他能夠将吳國推向時代發展的潮流之中,而非隻是安于“蠻夷之地”被稱為“蠻夷之邦”。對于季劄來說,他學習的良機,就在晉國申公巫臣入吳時。

申公巫臣不僅帶來了晉國先進的軍事理念和軍事物資方面的協助,而且在晉、吳兩國頻繁來往之下,先進的文化理念也勢必會被帶入到吳國之内,最終使吳國本身相對低下的文化水準,有了質的飛躍。

季劄改變了吳國“被動外交”局面,他主動出使,赢得了諸侯的敬重

《東周列國·春秋篇》戰車劇照

申公巫臣還把自己的兒子狐庸留在吳國作“行人”,季劄也能就中原之事,多向其請教。從“申公巫臣入吳”到“季劄出使”,總共曆經了四十年,這四十年正好是季劄成長的黃金時期。可以說,季劄身為吳王的後代,他從申公巫臣入吳開始,就對中原文化産生了興趣。他從小就耳濡目染,所學的知識最終成就了季劄出使列國的功勞。

《左傳》雲:“吳子欲因楚喪而伐之……使延州來季子聘于上國,遂聘于晉,以觀諸侯。”

這是第二次季劄出使的記載。與之前第一次出使列國,相隔将近三十年。此時是吳王僚執政的時期,吳、楚兩國之間戰争,關乎吳國的興衰。吳王僚看重季劄,讓他二次出使,欲再次收攏諸侯之心。

此時也是楚昭王元年,正值楚國喪期。吳王僚便在發動攻楚之戰前,派季劄出使中原各國,觀察諸侯的動靜,或許季劄要再走一回之前的路線。

季劄改變了吳國“被動外交”局面,他主動出使,赢得了諸侯的敬重

《春秋左氏傳》

季劄第一次出使的路線為:從吳國出發,先到魯國都城曲阜,再到臨淄;由臨淄至鄭都——今新鄭,然後北行到衛都帝丘——今濮陽,再由帝丘經戚邑至晉。季劄去程和回程,都以徐國作為交通要道。

這是在吳國主動外交的政策之下,季劄為吳國和中原交流所打通的道路。在狐庸之時,吳國隻能聯絡到晉國和魯國。但是,季劄的全新路線增加了很多能夠與吳國溝通和交流的國家,再加上季劄的文化修養很高,是以他曾經為吳國赢得了不錯的名聲。季劄之前的出使行動,是相當有功勞的,是以他被封在州來,故他也被稱為“延州來季子”。

吳王僚派季劄再次出使,也足見他對季劄是非常信任的。

季劄改變了吳國“被動外交”局面,他主動出使,赢得了諸侯的敬重

諸侯會盟

季劄在吳國國内、國外都是明星,但是他對君位的謙讓,也令公子光蠢蠢欲動,最終吳王僚被公子光暗殺。公子光趁着季劄離開吳國,兵、将也在外的時機,派專諸刺殺吳王僚之後,便即位為吳王阖闾。

季劄回國後見事已至此,并沒有責備公子光,而是讓公子光順利即位。季劄不與之争,也不欲争。實際上,對于季劄來說,此刻最好餓選擇,其實也是居于幕後、安于平淡。如若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吳王阖闾連吳王僚都可殺害,又何懼一叔父?

季劄一直到晚年,都能憑借其信譽解救吳國的危機。不僅如此,他還能憑一己之力救援同盟。

《左傳》雲:“冬,楚子期伐陳。吳延州來季子救陳……民乃退。”

此時,季劄已經九十多歲高齡了,他仍然還要領兵出征,亦可見此時吳國國勢之弱,吳國最後還要借季劄賣老命才能辭退楚人,解救同盟陳國。《上博簡》中有一篇殘缺的告勞之辭,追述了吳國的尊王功績,其中就包括“吳走陳”,這也證明季劄“救陳”的行為,是正義之舉。

季劄改變了吳國“被動外交”局面,他主動出使,赢得了諸侯的敬重

晉楚争霸

我們都知道,吳國初期的外交活動主要是被邀請會盟。也就是說,在季劄出使之前,吳國都是“被動外交”。自申公巫臣入吳以後,晉國的拉攏打破了吳、楚聯盟,吳王壽夢也樂見其成。吳國自讨伐郯國一戰成名之後,備受中原諸侯的關注。季劄為了使吳國戰力和文化與時俱進,改變了之前“被動外交”的局面,主動出使到徐、魯、齊、鄭、衛、晉,并成功獲得了中原諸侯的敬重。

以至于吳、楚相争時,楚國孤軍奮戰,沒有任何諸侯伸出援手。即使秦國出兵,也隻是有感于申包胥的求情,而非主動出兵,由此可見季劄的主動出使之功。

吳國有季劄奠定的外交基礎,和吳王阖闾等人的努力開拓,最終在“柏舉之戰”中成功攻入楚國郢都,也有了之後吳王夫差即位,在“黃池之盟”中成為盟主。可惜的是,因吳王夫差的個人作為惹得諸侯不悅,在越國假意讨好和魯國不誠心依附的情況下,最終變成了——看似衆星拱月,實際上衆叛親離的局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