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禹治水最新發現,“禹勤溝洫”遺迹更是夏朝大禹的豐功偉績

大禹治水最新發現,“禹勤溝洫”遺迹更是夏朝大禹的豐功偉績

(作者:趙輝)大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于完成了國家的建立,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建立了夏朝推動了中國王朝曆史沿革發展。大禹更以治理洪水,發展人民農耕生産,使人民安居樂業,得到了華夏民族的全民敬仰,成為中華人民的楷模與典範。

中國儒家的大成至聖孔子,對于大禹更是頂禮膜拜,雲:“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翻譯為現代文就是:“對于禹,我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盡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低矮,而緻力于修治溝渠水利事宜。對于禹,我确實沒有什麼挑剔的了。”

大禹治水最新發現,“禹勤溝洫”遺迹更是夏朝大禹的豐功偉績

司馬遷對大禹也是無限崇敬:“堯遭鴻水,黎人阻饑。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太史公自序》曰“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是以,大禹是中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華夏文明的精神内涵,是華夏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代表;沒有了大禹及大禹精神,華夏民族就缺少了民族精神内涵。

大禹是華夏先民的一員,是華夏先民的曆史人物,本是一個無可置疑的事情。但因為近百年來西方考古學科進入中國,以西方考古學的方法,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長期無法證明大禹與大禹事迹,大禹時期的曆史遺迹無法得以證明,大禹與大禹建立的夏朝曆史也受到了空前的質疑與否定,成為華夏民族曆史文化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在這方面的長期無所作為,成為華夏民族曆史研究的一個讓人遺憾的事情。

大禹治水最新發現,“禹勤溝洫”遺迹更是夏朝大禹的豐功偉績

“禹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是一件得到中國曆史學界公認的曆史事實,但受地方利益所左右,曆史學術界也是碌碌無為,不置可否,使得位于淮河流域的塗山荊山這一重要曆史地标,遲遲得不到學術确認,為大禹與夏朝的曆史研究提供明确的地理坐标。造成對大禹所在地研究的遍地開花,失去了夏朝曆史研究的方向。

近年來,在淮河塗山南麓的禹會村,發掘了4100年前的禹會遺址。大量4100年前的曆史遺迹,證明了塗山南麓的禹會村就是大禹會諸侯的地方,證明了大禹人物與大禹會諸侯的曆史事實,是大禹曆史人物與曆史事迹真實存在的最有力證明。

大禹治水最新發現,“禹勤溝洫”遺迹更是夏朝大禹的豐功偉績

在塗山荊山當地縣志記載中“

(淮河)東行數百裡至于荊山,至淮浦入海。水經雲:淮水出荊之左,迂回以入渦,麓高水彙為患,禹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于其間,水乃安流。所鑿處有遺迹,冬月可見。

”,也實證了大禹才荊塗二山之間“鑿山導淮”的曆史事件與曆史事實,是大禹治水事迹的強有力證明,有文獻記載,有曆史遺迹,符合所有關于大禹治水曆史記載的事實。所有這些還不能證明大禹在塗山治水、在塗山大會諸侯,在塗山建立了夏朝,大禹為淮河塗山地區人士?

對于大禹治水,孔子與司馬遷還記錄了“(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勤溝洫”,曆史記載大禹不僅“鑿山導淮”還記錄了大禹修築溝渠水利工程,改善古中國人民的農耕生産條件,提高了生産力與生産水準。洫,田間水道也,田間的水溝;溝與洫同義,大禹興修農耕生産必須溝渠水利,也是大禹得到當地群眾擁護愛戴的一項重要功德,與“鑿山導淮”工程同等重要。那麼大禹“(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勤溝洫”的人工曆史遺迹在塗山地區還能發現嗎?以此進一步證明大禹在塗山治水及建立夏朝國都的曆史事實。

大禹治水最新發現,“禹勤溝洫”遺迹更是夏朝大禹的豐功偉績

既然大禹是真實的曆史人物,在塗山“鑿山導淮”,在塗山大會諸侯,在塗山建立夏朝,那麼“禹勤溝洫”的曆史遺迹自然不會被完全被曆史湮沒。

在塗山地區當地的古中國地圖中,就有清晰的、大範圍的人工“溝洫”遺迹,證明孔子與司馬遷所言大禹的曠世功績。古中國地圖如下:

大禹治水最新發現,“禹勤溝洫”遺迹更是夏朝大禹的豐功偉績

從古中國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荊塗二山的正北方15公裡處,那一條條田字型南北縱橫、東西貫通的人工溝渠,差別于周邊曲折蜿蜒的自然河流。這些溝渠的年代久遠,當地無人能道出這些溝渠的挖掘年代,常年造福着當地群眾,大禹的故事在當地也是深入人心,流傳民間。

在這些人工溝渠的不遠處,就是筆者考證的夏朝唯一國都四方湖古城。這些明顯的人工大型溝渠與夏河北淝河四方湖相聯通,成為四方湖古城地區農耕灌溉、排洪、抗旱、運輸、防範野獸、軍事防禦等多功能一體的大型水利工程。證明了''(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勤溝洫”的曆史事實,是以大禹為代表的華夏民族、華夏文化延綿不斷的真實記錄、真實史實。

大禹治水最新發現,“禹勤溝洫”遺迹更是夏朝大禹的豐功偉績

大禹在四方湖古城建立夏朝國都,首要任務是要解決荊塗二山的淮河水患,其次要解決四方湖古城地區的農耕生産,在四方湖古城的東部開挖溝渠改善農耕生産條件,排洪抗旱,“人得平土而居之”“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禹勤溝洫”就是大禹造福古中國地區人民的豐功偉績,也印證了孔子與司馬遷所稱道的大禹精神,是華夏民族的精神象征。

大禹治水最新發現,“禹勤溝洫”遺迹更是夏朝大禹的豐功偉績

鑿山導淮是大禹治理淮河洪水的一項迫切任務,而興修溝渠水利更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沒有強大的個人感召力是無法完成的。這些數十公裡範圍的人工水利工程,也不是後世任何朝代所能組織的,也絕不會是民間自發勞動所能完成如此大範圍的、系統的溝渠建設。這些人工溝渠的建成,造福着後代,為夏朝的興盛與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後世人們也在維護着這些護佑人民幸福的水利工程,使得這些大禹時期的溝渠延續至今,造福華夏人民。

遺憾的是,這些夏朝時期的大型溝渠水利系統的曆史重要性,至今沒有得到當地的認識,現在破壞嚴重,已經失去了數千年以來的勃勃生機,成為現代化下的臭水溝,逐漸消失于華夏民族的記憶中!

大禹治水最新發現,“禹勤溝洫”遺迹更是夏朝大禹的豐功偉績

司馬遷的“禹勤溝洫”、孔子的“盡力乎溝洫”、孟子的“水由地中行”等關于大禹的描述,是在黃河上遊、中遊、下遊地區所無力也無法實作的,将大禹及大禹建立功績與夏朝,定位在黃河流域是一個原則性的、根本性的錯誤,大禹與夏朝隻可能存在于淮河流域,這是大禹與夏文化研究的原則問題。

大禹與大禹建立的夏朝,為華夏民族的形成、凝聚,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其各方面的曆史印記,絕不會無形地消失于華夏大地,必會在某些時機下重新展現在華夏民族的面前,展現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勃勃生機!(作者:趙輝)

大禹治水最新發現,“禹勤溝洫”遺迹更是夏朝大禹的豐功偉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