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子棄疾看似有王者之風,他上位成為楚平王後,受人非議并不冤枉

楚平王在位十二年,初期采用休養生息的政策,頗有功績。遺憾的是,他執政後期費無極亂政、伍子胥奔逃。楚平王在位時期,正是楚國逐漸衰弱的時期,直到楚昭王時期潰敗才又重振。

楚平王名棄疾,是楚靈王的弟弟,他身為公子的時候,能力和風評都是不錯的。他被封為蔡公之後,深受蔡國人民的愛戴。換言之,棄疾身為楚國公子時期,頗有王者之風。

公子棄疾看似有王者之風,他上位成為楚平王後,受人非議并不冤枉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平王劇照?

《左傳》雲:“楚公子棄疾如晉,報韓子也。過鄭,鄭罕虎、公孫僑、遊吉從鄭伯以勞諸柤。辭不敢見,固請見之,見,如見王,以其乘馬八匹私面……往來如是。鄭三卿皆知其将為王也。”

楚國公子棄疾深受楚靈王的信任,楚靈王派他到晉國行緻謝禮——答謝晉、楚兩國的聯姻。在當時人們眼中,棄疾行為表現的方式和楚靈王大不相同。

棄疾經過鄭國,使用了相當合宜的外交禮儀——見鄭伯用駕車的馬八匹作為私人觐見的禮物;見子皮以“上卿之禮”用馬六匹;見子産用馬四匹;見子大叔用馬兩匹。

不僅如此,他還下令禁止楚國士兵在當地割草、放牧、采摘、砍柴,不進農田、不砍樹木、不摘菜蔬、不拆房屋,不強行讨取,并且指令将士們發誓,如果有觸犯指令的人,直接撤職、降級。

楚國軍隊一反常态,他們不再張狂兇暴,讓其他諸侯國的主人不用擔心客人有威脅,前來和歸去都是這樣。此時,鄭國的三卿都看得出來,棄疾将要做楚王了。

由此可知,棄疾的表現恭謙有禮,不像楚靈王在“申之會”上那般驕傲自大。不僅如此,棄疾也是一個以退為進、大智若愚的上司者。

公子棄疾看似有王者之風,他上位成為楚平王後,受人非議并不冤枉

實際上,棄疾能夠成為君王,是托了蔡國觀從的福。我們都知道,觀從原本是擁立子幹的,他勸子幹先殺棄疾不成,棄疾反而逼死了自己的兄弟,即位成為楚平王。

《左傳》雲:“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複之,禮也。隐大子之子廬歸于蔡,禮也。悼大子之子吳歸于陳,禮也。”

楚平王即位後寬待人民,不計較觀從曾經要滅亡自己,讓觀從得其所願地當上了“蔔尹”。與此同時,他還讓陳、蔡兩國複國。可以由此推測,楚靈王被滅,和棄疾的暗中部署——與陳、蔡兩國達成某種協定有關。楚平王召回了陳國和蔡國的太子,協助他們即位,此舉拉攏了諸侯們的心。

但是,在“緻群賂”這一點上,楚平王對鄭國言而無信。他并未将答應給鄭國的“犨”、“栎”之田歸還。雖然這是枝如子躬的所作所為,但楚平王仍然默許并原諒。可見楚平王也認為不需要将這些土地歸還給鄭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楚平王未見得是一位真正開明的君王。

枝如子躬乃是投其所好,楚平王也舍不得歸還,他甚至不希望鄭國做大。在清朝高士奇看來,楚平王複陳國、蔡國,隻是小恩小惠而已——“以其小仁曲惠,足以要結陳、蔡之人心耶?”看來楚平王“僞君子”的形象維持不了多久。也正是楚平王的私心顯露,才讓奸人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引發了我們都很熟悉的“費無極之亂”。

公子棄疾看似有王者之風,他上位成為楚平王後,受人非議并不冤枉

《東周列國·春秋篇》費無極劇照?

《史記》雲:“平王詐弑兩王而立”。棄疾在楚靈王身邊做事時備受肯定,正因如此他才被重用封為蔡公,而後舉陳、蔡之師,攻入楚國國都,逼死了楚靈王,又恐吓公子子比,使其自盡,造成“詐弑兩王”的事實,受人非議并不冤枉。

《左傳》中棄疾能夠成功上位的原因,有兩點:

一、得民心。棄疾為蔡公時,受到人民百姓的擁戴。猶記得當時蔡國人發現棄疾不見了,就要抓住觀從,而且經過好一番安撫,蔡國人才願意以棄疾之名攻楚。

二、處事果斷、心狠。昭公十三年棄疾攻楚時,不主張建城,他提議架起籬笆,争取寶貴的時間入楚,以求速戰速決。入楚之後還殺掉了楚靈王的兩個兒子,解決了自己的後顧之憂。

公子棄疾看似有王者之風,他上位成為楚平王後,受人非議并不冤枉

晉國聽說楚國國君新立,鑒于之前楚靈王對晉國的無禮态度,晉國想要借機報複楚國。由此可見,新君即位通常是外交形勢改變的開始。

《左傳》雲:“韓宣子之适楚也,楚人弗逆。公子棄疾及晉竟,晉侯将亦弗逆。”

早先,晉國原本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韓宣子到楚國的時候,楚國人不出來迎接,這是輕視、無禮的行為。等待棄疾到晉國國境,晉侯也打算不派人迎接。叔向則認為上行下效,應該根據正道而行,以德報怨,何必去學别人的惡呢?人民都以善為準則,更何況是國君呢?晉侯聽了之後,就派人迎接了棄疾。

楚平王執政時期,重用了子革,實施了一系列安頓内政的舉措,讓楚國人民有了休養生息的時間。這五年之中,楚平王救濟窮人、選賢任能,與諸侯國結好,使得楚國老有所終、幼有所養。此時,晉、楚兩國難得地維持了一段和平的時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