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簡明消寒史:九陽消寒盼春歸

冬至入九,數足九九,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是以俗話有“九九消寒”的說法。為了度過漫漫嚴冬,古人想出了各種娛樂來進行九九消寒。如冬至後,一些文人雅士邀集親友,大家輪流出錢飲酒作樂以消磨冬日,這種宴會叫做“消寒會”。

消寒會始于唐末,又叫“暖冬會”,古籍也有記載。據五代王人裕撰《開元天寶遺事·掃雪迎賓》上所記,唐朝時長安有個大富翁,每當下雪天氣寒冷時,他會叫仆人在自家的街道口掃出一條小路,自己親自站在路口拱手行禮迎接賓客,為客人準備菜肴宴飲尋樂,稱為“暖寒之會”。清朝時,消寒會在北京十分盛行,嘉慶、道光年間,以翰林院官員為主的文人在冬至日後,組織同人進行聯誼活動,以雅集為主,兼論古今。如嘉慶九年(1804年),翰林院庶吉士陶澍發起成立消寒詩社,主要成員有陶澍、林則徐、顧莼、夏修恕、程恩澤、朱珔、吳椿、梁章钜、潘曾沂等,因集會地點在宣武門外宣南地區,又稱宣南詩社、宣南詩會、城南吟社等。

簡明消寒史:九陽消寒盼春歸

《紅樓夢》第九十二回也有消寒會的描述,賈寶玉不想去學房,便告了假,問襲人老太太那邊打發人來說什麼了嗎?襲人回說沒有說什麼。賈寶玉說道:“必是老太太忘了。明兒不是十一月初一日麼,年年老太太那裡必是個老規矩,要辦消寒會,齊打夥兒坐下喝酒說笑。”正在寶玉和丫鬟們議論着的時候,賈母派人來通知了:“老太太說了,叫二爺明兒不用上學去呢。明兒請了姨太太來給他解悶,隻怕姑娘們都來家裡的。史姑娘、邢姑娘、李姑娘們都請了,明兒來赴什麼消寒會呢。”

南北朝時,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這也是關于“數九”習俗的最早文字記載。從冬至這一天開始,每九天算作一“九”,數夠“九九八十一天”,冬天接近尾聲,迎來春暖花開。古人為了計算這段日子,想出了制圖計日的方法,用畫梅、畫圓圈或填影格字等形式來記載,又簡稱為“九九圖”。

簡明消寒史:九陽消寒盼春歸

明代劉侗、于奕正撰寫的《帝京景物略》寫道:“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說的就是,從冬至這天起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其中,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顔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便是冬盡春深的日子了。據說,這種九九消寒圖為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創。文天祥抗元失敗被俘,被投進大都(現北京)牢房關押。他孤身獨處獄中心情郁憤,為了度過漫長的嚴冬,又表達自己堅貞不屈的意志,于冬至這天在牆上畫了一株淩霜盛開的臘梅,上有九朵梅花,每朵九葉花瓣,每天塗抹一瓣,待嚴冬過去,紅梅滿枝春意盎然。

《帝京景物略》還記載了有趣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虼蚤出。”這和我們現在的“九九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簡明消寒史:九陽消寒盼春歸

文字版則是選擇九個字,每個字都是九劃,像練習書法的“描紅”一樣,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寫,每日填一畫,九字填完寒冬過去,春回大地。清朝吳振棫的《養吉齋叢錄》記載:“道光初年,禦制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筆也。懋勤殿雙鈎成幅,題曰‘管城春滿’。内值翰林諸臣,按日填廓,細注陰晴風雪。”而民間文人雅士多以“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這九個字為韻,不限内容和體裁,自由發揮,每九天作一首詩或詞,作完九首之後便會迎來美好的春天。

還有一種深受文人雅士所喜愛的“九九迎春聯”。上下聯各九個字,每字都是九畫,一樣都是雙鈎空心字,從冬至日起,按日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全聯填完,則嚴冬已去,春暖花開,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院春幽挾巷草垂茵”。

簡明消寒史:九陽消寒盼春歸

除此之外,古人還畫圓圈版的“九九消寒表”,九行八十一格,自冬至起日塗一格。每格中間畫一個圓,稱作畫銅錢,每天塗一錢。民間歌謠謂:“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厘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這種圓圈消寒圖不僅是人們熬過漫漫冬季的有趣遊戲,而且還是科學記錄“入九”以後天氣變化的“月曆”,将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具體化、形象化。填充消寒圖每天的筆劃所用顔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在漫長而寒冷歲月裡,古人把情趣和風雅凝聚在一事一物中,日子過得細緻而認真。如今,專業氣象預報已能相當準确地預報天氣,無須人們再以這種原始的方式記錄天氣。但在寒意料峭的冬季,于呼嘯的寒風中,在書案前提筆畫梅,或者用墨描字,别有一番獨屬于冬日的甯靜閑适之美。

(大衆網·海報新聞編輯 劉峥 綜合光明日報、北京日報、中新網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