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人吹噓魏忠賢掌權時,遼東戰場壓着後金打,這不是真相

在網上看都有人說“魏忠賢掌權時,明軍接連取得鎮江大捷、牛毛寨大捷、薩爾浒大捷、甯遠大捷、甯錦大捷,壓着後金打。由此可見,魏忠賢還是有能耐的,後來要不是崇祯一意孤行殺了魏忠賢,根本沒有努爾哈赤什麼事兒”。

我實在搞不明白提問者的曆史是從哪裡學來的?薩爾浒是大捷?薩爾浒之敗使遼東明軍喪失主動權,廣甯之敗使遼東明軍丢失絕大部分地區。至于鎮江大捷、牛毛寨大捷隻能算勝利!唯一算得上大捷的隻能是甯錦大捷。

說話者似乎在戲耍明史愛好者。似乎正在以另一種謠言的形式,宣傳着“崇祯祭祀魏忠賢”“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等諸多謠言。

有人吹噓魏忠賢掌權時,遼東戰場壓着後金打,這不是真相

魏忠賢的崛起是從萬曆末年,但真正崛起是在天啟在位期間的1620年到1627年。魏忠賢真正掌權、說一不二,是從1623年兼管東廠後,1621年,他還要陷害比他自立更老的人擷取地位,例如王安。同時,魏忠賢在名義上也不是宦官之首,他沒有擔任過司禮監掌印太監。

(1)從1620年到1627年,正是後金政權獲得遼東戰場最後勝利,開始整頓遼東的時間。大明廣甯之敗與魏忠賢有直接關系

昨天我回答了“明朝為什麼守不住遼東”問答,其中我們提到1615年之前,在鎮守遼東近四十年(1570年開始,1609年退職但子孫仍占據重要位置)的李成梁家族掌控下。努爾哈赤由弱到強,但是,他的強大在李成梁家族看來完全是可抑制的,同時,努爾哈赤也從來沒有表現出反叛大明的意圖,而是對明朝的指令比較遵守。

1615年,李成梁病故後,努爾哈赤所面對的是李如柏、李如桢等,他便摘下了以往的面具,于1616年建立“大金”,并于1618年發“七大恨讨明檄文”,開始主動進攻明朝。于是乎,1619年大明主力軍、滿人葉赫部、北韓李氏軍隊三方合計11萬進攻努爾哈赤,是為薩爾浒之戰。結果,明君慘敗。一位主帥、四路分帥,主帥被抓、三路分帥戰死、李如柏事後自殺。

有人吹噓魏忠賢掌權時,遼東戰場壓着後金打,這不是真相

熊廷弼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熊廷弼,代楊鎬為遼東經略。然而熊廷弼在開原、沈陽丢失後并不能安心鎮守沈陽,朝中“黨争”日益嚴重,東林黨與齊楚浙黨的亂戰為“閹黨”(此時的“閹黨”專指太監)所用。凡是鬥敗的一方都加入了“閹黨”(此時的“閹黨”就包括跟随太監的大臣了)。熊廷弼被要求回京述職。

1621年沈陽、遼陽(遼東首府)被占領。袁應泰戰死,熊廷弼再次起用,結果因為和巡撫王化貞不和,造成廣甯之戰大敗。

(2)廣甯之戰,魏忠賢雖然并非“宦官之首”但已經屬于“塔尖級宦官”,是以,廣甯戰敗其問題難辭其咎。孫承宗督師薊遼做得也很不錯,結果被魏忠賢趕回老家。遼東被首付的希望再次破滅,怎麼能說魏忠賢專權時期,幹得不錯呢

廣甯之戰時王化貞就是“閹黨”一員,戰敗後也是魏忠賢等人百般袒護,直到1632年才被崇祯殺死。魏忠賢等人将戰敗的主要責任歸結為熊廷弼,但因為其戰功和才能,以及朝中各派勢力攻守妥協,熊廷弼在1625年被殺“傳首九邊”。

有人吹噓魏忠賢掌權時,遼東戰場壓着後金打,這不是真相

其後,被現代一些人推舉為“戰神”的孫承宗督師薊遼的三年裡,其實遼東局勢越來越好,至少守勢中地位穩固。

正是因為孫承宗指揮下,遼東戰場才擴地二百多裡,在對後金的作戰中有了堅實地基礎。遼東、山東兩個半島形勢為之一變,孫承宗威望高隆。

正是魏忠賢害怕孫承宗威望繼續高漲進而威脅自己的政治生命,才最終撺掇天啟帝罷免了孫承宗。

正是因為孫承宗辭職,努爾哈赤才在1626年發動進攻,意圖将遼東境内所有明君徹底趕回山海關。在此情況下,取得了甯遠大捷、甯錦大捷。而甯遠作為軍事重鎮正是在孫承宗力主下才形成最終決定。

作為一名太監、宦官,魏忠賢懂得什麼軍事和治國,遼東戰場的勝利與其并無直接關系,唯一的關系僅僅是他沒有把真正起作用的人陷害走,起到了沒有“起壞作用”的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