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車企頻“翻車”,肇事者居然都是自家高管

新能源車企頻“翻車”,肇事者居然都是自家高管

為高管 " 口嗨 " 背鍋,新能源車企逃不掉的宿命

" 不明白為什麼還有人買燃油車,除了能聞點汽油味還有什麼好?"

近日,蔚來 CEO 李斌在接受采訪時一邊宣傳自家産品一邊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一捧一踩的做法很快就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熱議。

大多網友認為,李斌的說法太過片面,對現階段的電動車太過自信,還有網友直言,剛剛因為蔚來新車 ET5 而對該品牌産生的好感,立刻就因為李斌的這番話消失了。

品牌為自家高管的處事和話術風格買單的案例并不少見,例如鐘薛高創始人的一句 " 愛要不要 ",拉滿了全網的仇恨。

特斯拉、理想汽車等新勢力車企也都有過類似的經曆。

誕生于網際網路發展黃金時期的新勢力們,深谙符合大衆口味的營銷規則和打法,盡管隻有幾年曆史,在市場的存在感有時已經可以與超百年曆史的車企匹敵。

或許正是因為在輿論場的曝光過多,新勢力們基本都是招黑體質,高管們更是容易成為公關危機的導火索。

高管任性、品牌買單

網際網路基因,是新勢力車企們身上最顯眼的 " 标簽 " 之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網紅屬性給車企們帶來了宣傳效應,同樣意味着,其一舉一動都暴露在聚光燈之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深陷泥潭。

特斯拉團隊對待在上海車展維權女車主的方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車主痛訴特斯拉刹車失靈後,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的第一反應是 " 不妥協 ",特斯拉官方微網誌之後也力挺陶琳的态度,重複了 " 不妥協 " 三個字。

如此傲慢的态度不僅引起衆多消費者口誅筆伐,新華社在内的多家官媒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也陸續發聲。

新能源車企頻“翻車”,肇事者居然都是自家高管

雖然事情最終在特斯拉交出行車資料後漸漸平息,但高管和公關團隊的做法無異于直接為維權事件 " 打廣告 ",多個有關話題登上熱搜和頭條,特斯拉也是以一度與 " 刹車失靈 " 劃上等号。

再來看看國内的造車新勢力們。

今年 7 月,一位理想 ONE 車主爆料稱汽車座椅中出現類似水銀的物質,在還未确定究竟為何物時,理想 CEO 李想直接在社交媒體上怒怼,"造謠我們用水銀的人和媒體,祝願你們血液裡流動着汞,腦子裡裝滿了汞",雖然表露出了對自家産品的自信,但也帶有些挑釁意味。

此後有業人士分析稱," 水銀 " 來自汽車生産各環節的可能性極小,真相也有待進一步調查,然而,李想的 " 意氣用事 " 已經給品牌形象帶來了影響,将原本可能是一場誤會的水銀事件傳播範圍進一步擴大。

新能源車企頻“翻車”,肇事者居然都是自家高管

如果說李想的直接隻是性格使然,那麼哪吒汽車的高管們則是觸碰了底線。

在前流量明星吳某凡被警方刑事拘留後,哪吒汽車的市場負責人彭鋼公然在内部微信群中表示,要請吳某凡做代言人,大不了事後官方道歉并開除相關人員,頓時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哪吒的處理結果算是解氣,彭鋼以及其他發表不當言論的員工被開除,這件事在當天成為了多個媒體的頭條,的确是按照彭鋼的劇本為哪吒帶來了曝光度。這種曝光不僅極為短暫,還給品牌帶來了一段無法抹去的黑曆史,着實不值得。

再說回李斌對于燃油車的拉踩,這個采訪是在李斌親自釋出蔚來的第二款轎車車型 ET5 後進行的,ET5 将品牌的價格區間降至 30 萬元左右,可以說是一款幫助蔚來走量、打入大衆市場的産品,功能與特斯拉 Model 3 類似。

新能源車企頻“翻車”,肇事者居然都是自家高管

是以李斌在會後吹捧自家産品無可厚非,畢竟銷量為王,站在新勢力車企代表人物的角度,在公開場合表達對電動車的自信和支援也符合他的人設。

此番表态引起不滿的原因在于,目前的電動車并不如同李斌所說的那麼完美,在某些場景下,燃油車依然是消費者的首選甚至是必選品,而李斌似乎忽視了所有人都能看到的電動車續航、補能的痛點,更有人直言,李斌是 " 揣着明白裝糊塗嗎?"。

再怎麼自賣自誇,也不能脫離現實啊。更何況蔚來已經連續多個月無緣新勢力月傳遞冠軍,一度被外界質疑為 " 掉隊 " 前兆。

電動車 VS 燃油車

市場的天平暫時沒有傾向于電動車的原因其實與 100 多年前類似。

鉛酸電池比内燃機早出現近 20 年,是以那時的大街上,無氣味、無噪音的電動車數量遠遠多于燃油車,然而 100 多年過去,燃油車不僅後發制人,還牢牢地占據着主導地位。

為什麼市場選擇了燃油車而不是電動車呢?

首先,汽油、柴油的能量密度遠遠大于電池,續航更遠,随着道路的擴建和完善,長途旅行需求增加,燃油車的優勢便逐漸顯現,第二,液體是一種更實用的儲能方式,兼具便宜、穩定和便于存儲的優勢,能最大限度提高補能效率。

另外,電動車對銅、锂等原材料的需求高于燃油車,易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

簡而言之,市場選擇了一種短期來看更便捷、實惠和動力更持久的方式,但如果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量,這種方式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污染極大。

新能源車企頻“翻車”,肇事者居然都是自家高管

是以不少國家都制定了針對能源轉型的大方向、推出了刺激市場的相關補貼政策。此後新能源車的銷量便乘着政策的東風一路上行,中汽協的資料顯示,中國國内市場滲透率在今年 10 月已經達到 16.4%。

然而尴尬的是,電動車 100 年前的弱項在今天依然是弱項,解決根本沖突的電池技術雖有改進,卻并沒有本質性飛躍。

從續航方面來看,電池的能量密度雖然較之前的水準翻了近 3 倍至 200-270Wh/kg,已經算是很大的進步,但綜合多位汽車類部落客和車主的測評來看,大多電動車的實際續航會較官方宣傳的水準打 7-8 折,是以被業内人士戲稱為 " 半調子電動車 " 的增程式車型反而成為了很多消費者緩解裡程焦慮的首選。

進入冬天,許多車型的實際續航裡程大打折扣,汽車資訊平台懂車帝近日在冬季極寒環境下對逾 30 款純電動車型的多項名額進行了測試。

結果顯示,包括小鵬 P7、特斯拉 Model3在内的多款熱門車型實際續航直接較官方水準 " 腰斬 ",蔚來的 EC6、ES6 車型亦是如此。

再看動力能源的存儲和補給方面,相較于燃油車幾分鐘即可完成補能的方式,電動車即使是在超沖狀态下也需要 1-2 小時,是以充電站的數量需要比加油站多出數倍,才能為電動車提供與燃油車相同的補能服務。

新能源車企頻“翻車”,肇事者居然都是自家高管

今年國慶假期,大批電動車主在充電站等待數小時,甚至會為了争奪充電樁大打出手,彼時就有很多人意識到,原來資本和巨頭們争相追捧的新能源車風口,依然處于蓄力、爬坡階段,與燃油車相比,還要花很多時間補上額外的功課。

綜上來看,李斌 " 不明白為什麼還有人買燃油車 " 的表态的确是過于片面和自信了。

随着電池技術、智能化技術的持續進步和優化,新能源車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完全取代燃油車,但肯定不是現在。

結語

網際網路基因帶來的營銷能力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幫助新勢力車企們向外傳達自己的獨特 " 人設 ",如蔚來的使用者企業和小鵬的科技屬性,在短時間内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和在市場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品牌更容易受到突發事件的影響,創始人或其他高管有時甚至會成為最直接的導火索,是以需要企業們更加謹慎的處理會波及到品牌的各種 " 意外 "。

雖然産品品質和服務的核心競争力是長久的立足之本,但随着汽車賽道上的新選手越來越多,品牌力、公共關系這樣的軟實力也将成為競争的關鍵之一。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鮑星娃

編輯 / 曾憲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