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中央集權,平衡地主階級、貴族與平民百姓的差距。一直是古代帝王,終其一生想要實作的目标。縱觀曆史長河,無論是上演的多次變法,亦或是各種揭竿起義。其根本原因,就是君主的權力減弱,不足以掌控整個國家,才會産生時局動蕩的現象。
而君主權力減弱的直覺表現,就是地主階級與百姓的差異性越來越大。這種現象愈演愈烈,才會造成君主無法制止這一現象,漸漸形成類似春秋時期的“禮樂崩壞”的社會形态。今天,我們就聊聊,曆史上有名的兩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淺談一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與漢朝頒布的推恩令的差異性。明明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為何會造成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呢?

一、“商鞅變法”與“推恩令”的時代背景不同
商鞅變法,所處的時代是戰國群雄紛起。此前,已經經曆過兩個朝代的戰亂紛争。比如東周時期的諸侯分裂。到了東周末期,竟然足足産生了100多個諸侯。而之是以會産生這樣的現象,表面原因是周天子的實權越來越弱,已經無力管制。隻能縱容這些諸侯,私自培養勢力,瓜分國家主權,國家的内亂越演越烈,最後東周政權宣告滅亡。到了春秋時期,也發生了同樣的動亂,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禮樂崩壞”,導緻群雄四起,大量宮廷的禮樂文化,傳入了民間,國家制度出現了大幅度的紊亂。
而出現上述兩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分封制,導緻諸侯的權力過多,抛開百姓的生活不講。分封制一度沿襲,直接導緻了,天子手裡的權力越來越低,國家的歸屬感薄弱,對于君主來說,産生了巨大的威脅,卻一直沒有辦法改善這一情況。商鞅作為秦國的左庶長,也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深受,當時的統治者秦孝公的信賴。考慮到秦國多年來的國力衰弱,将原因歸結為以地主、諸侯為代表的上流貴族,戰友的權力過多,如此下去,就會延續前朝的動蕩時局,國家必然無法強盛。本着平衡貴族諸侯的勢力與強大秦國的目的,商鞅針對這一現象,決定以“郡縣制”,取締之前朝代的“分封制”。在《左傳》中記載:
“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這是商鞅施行郡縣制之後的結果,将地方的官職,從原來的諸侯世襲擔任,改成了不得以世襲官員任職。從鄉、郡、縣層層遞進,減少了原來諸侯,私自培養勢力,上下不通的現象。
比起漢朝的頒布推恩令,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要比之嚴峻得多。推恩令的頒布背景,在此之前,已經經過了兩次重大博弈。在此前的漢景帝時期,已經出現了以晁錯的為代表的,主張削藩,來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晁錯所撰寫的《削藩策》,主張削弱諸侯的封地,以此來降低對君主的威脅。而這一舉動,雖然得到了漢景帝的大力扶持,卻觸犯了諸侯貴族的利益。最後還導緻了産生了造反現象,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最後以晁錯之死,換取了政權穩定,七國之亂很快就被瓦解。
但是地方諸侯權力過大的弊端,已經顯現出來了。從漢景帝到之後的漢文帝,已經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勢力,做了很多政策鋪墊,百姓與官員見識到了君主的決心。是以,到了漢武帝的時期,削弱諸侯勢力,已經勢在必得。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記載:
“主父“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裡,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
有了漢文帝與漢景帝的鋪墊,漢武帝決定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之路,比起商鞅變法,要順利得多。
二、商鞅變法和“推恩令”的具體措施不同
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總的來說就是五點:
“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
商鞅第一步就将矛頭指向了諸侯與上流的貴族。廢除了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将諸侯大部分封地,收為國家所有,讓百姓可以去租賃土地,不用受到諸侯為代表的地主剝削。這一措施的施行,擴大了土地私有制的範圍。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雖然是一大進步的政策,卻也有其弊端,為之後變法失敗埋下了伏筆,商鞅鼓勵農品進行耕織,加強糧食的收成。還對耕織和有軍功之人,進行嘉獎,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商鞅大力發展民生經濟,将秦國的軍事能力大力提升。取消了世襲軍功的制度,大力打擊了諸侯的權力。在軍隊中設立“行伍制度”,将軍隊從先前的雜亂無章,變得豁然一新。除此之外,商鞅在法治上,并不提倡儒家寬幾待人、人人平等的思想。他認為,治國還是要以法治為主,便發明了“連坐”的中大刑罰,并規定:
“一人犯罪,五家為保,十家連坐。”
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犯錯,周圍的五家如果不舉報,就要連累周圍的十家一起連坐。在如此的法治措施下,秦國的确得到了短暫的強盛,卻也為其變法失敗,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而推恩令的措施,則與之明确的多。從漢武帝上位開始,就已經明确了态度,要改善諸侯權力過大這一現象。後來主父偃上奏,希望能夠實施“推恩令”來逐漸瓦解諸侯勢力: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适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消而稍弱矣。”
主父偃的觀點是,如今的漢朝,諸侯手裡擁有的封地與權力過大,長此以往,朝廷将無任何嚴明。是以想辦法削弱諸侯權力,是勢在必行。而主父偃建議的推恩令,大意是要漢武帝下令,各諸侯王的封地,必須分給自己的子嗣,在《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中記載:
“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号,辄别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雲。”
可見,推恩令的實施,雖然和商鞅變法,一樣打擊了諸侯的勢力,卻有着實質性的不同。商鞅變法把矛頭直接指向了諸侯,從實施開始便與諸侯形成牛角之勢,過程也經常受到阻攔。而推恩令隻是讓諸侯将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嗣,卻沒說收回。從諸侯方面來看,他們并不虧,按照史料記載,諸侯心裡甚至認為“漢有厚恩”。是以,推恩令的措施,得到了朝野全體同意,諸侯也沒有理由反對。最後達到了漢武帝的目的,諸侯的封地越分越少,到最後諸侯的封地,呈現這樣的數量:“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裡。”從根本上,解決了諸侯封地過多的現象,逐漸瓦解了諸侯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無論是效果還是人心方面,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都要比商鞅變法厲害得多。
三、同樣是加強中央集權,商鞅變法和推恩令為何結果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商鞅變法和推恩令,從本質來說,都是為了削弱諸侯勢力,來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巨大措施。結果卻天差地别,商鞅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推恩令反而大獲全勝。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措施是否合理上。商鞅變法,不可否認對秦國的軍事、經濟方面,有很大改觀。但是實施地太過激進,将地主階級與諸侯貴族,作為首要打擊範圍。無論是取消分封制,還是取消屯田制,無一例外地觸犯了諸侯的利益。而僅僅是這樣,也不會失敗地如此之快。商鞅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在大方向的指揮,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商鞅主張以法治國,利用嚴苛的法制,使舉國上下“莫有異心”,實作大同。但是他卻忽略了百姓的真實感受,沉重的賦稅與剝削,加上嚴苛刑罰,早就讓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以百姓的生活供給國家,表面看起來,國家的确繁榮昌盛,但是長此以往,必然會形成官逼民反的局面。而商鞅也因為這種錯誤的措施,受盡了百姓的謾罵。更為諷刺的是,商鞅最後就是死在了自己創造的“連坐刑罰”上。
推恩令的成功,表面來說和商鞅變法一樣,都是打擊諸侯勢力。但是在具體操作上,卻十分人性化。經過了“七王之亂”,有了祖輩漢景帝與漢文帝,打擊失敗的教訓。到了漢武帝這一代,對于諸侯削弱已經十分謹慎。加上主父偃的推恩令,對于諸侯來說,要比商鞅變法容易接受得多。而且當時的西漢,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異常強大。諸侯也深知當時的局勢,受到漢武帝的“厚恩”,等于給他們一個台階下。既無形中削弱了諸侯的權力,還沒引起糾紛。推恩令大獲成功,是采取了迂回政策。比起商鞅變法,要高明得多。
總結:
商鞅變法雖然失敗,但還是推動了新思想萌生的程序。從戰國開始,商鞅和君王就已經認識到,諸侯權力過大,無疑是對君王的一種巨大威脅。而諸侯與貴族都是受益人,自然不會出聲。商鞅的變法,成功将分封制與屯田制取消,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打擊了諸侯的勢力。隻是措施有些失當,卻也不失為一積極改革。推恩令則高明得多,換位思考諸侯的心理,以迂回的方式,讓諸侯主動“讓出土地”,打了一個漂亮仗,背後隐藏的是漢武帝的睿智與帝王心術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