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争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曾經多次發生王位繼承戰争,這是當時歐洲強國之間政治與軍事的激烈沖突,它們是改變疆土範圍、力量對比與政治格局的重要途徑。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争

一、波旁家族與哈布斯堡家族

由于某兩國互相聯姻或一族分治數國,各家王族可以互相争奪王位,也可以聯合一緻共同對敵。是以,隻有了解王族關系才能全面地了解當時歐洲的曆史。波旁家族與哈布斯堡家族在此方面較為典型。

波旁家族的一支從1589至1830年(有間斷)統治法國。另一支從1700至1931年(有間斷)統治西班牙。第三支從1735至1860年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執政(有間斷)。第四支從1748至1860年在意大利的帕爾馬—皮雅琴察公國等地執政。此外,法國國王路易十三之妻是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國王菲立普三世之女。“太陽王”路易十四之妻為西班牙國王非立普四世的公主。路易十五之妻為波蘭國王斯列欣斯基之女。由于上述王族血緣關系,法國便可公開幹預西班牙、意大利和波蘭的事務。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争

哈布斯堡家族的主支從1273至1918年統治奧地利,曾擁有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與奧匈帝國的皇位。另一支從1516至1700年統治西班牙。第三支從1765至1860年在意大利的托斯坎納大公國執政。自1516至1556年為西班牙國王的查理一世,從1519至1556年同時又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他的母親是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五世之女和王位繼承人。這樣,西班牙或意大利王位空缺或政局動蕩時,奧地利便可乘機加以幹涉。

同時,由于哈布斯堡王族與波旁王族的通婚,法國與西班牙也同樣可以幹預奧地利的事務。上述盤根錯節的王族關系,使近代初期歐洲國際關系呈現頭緒紛繁的局面。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争

二、三十年戰争

1618至1648年的三十年戰争是一場歐洲大戰,也是歐洲中世紀與近代國際關系史的分水嶺。三十年戰争後果嚴重:奧地利失去歐陸霸權,德意志繼續分裂,法蘭西從此左右歐洲局勢。法國的這種優勢一直維持到18世紀初。18世紀前半期,先後發生了西班牙、波蘭和奧地利三國的王位繼承戰争。當時歐洲的國際關系充分展現了它的複雜性。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二世去世,由于沒有繼承人,他在遺囑中宣布:由法王路易十四之孫菲立普?當茹繼承西班牙王位,但西、法兩國永不合并。局勢是以惡化,法國與奧地利各自勾結西班牙國内一派勢力,展開争奪。

法國路易十四和王後瑪麗—特勒絲(查理二世的姐姐)希望自己的兒子路易得到西班牙王位。西班牙親法派對此大力支援。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争

奧地利也提出要求。德皇列奧波爾特一世是西班牙查理二世的妹夫和妻兄。西班牙王後等“奧地利派”贊成列奧波爾特一世繼承西班牙王位。

法、奧雙方争奪的不僅是西班牙王位,實質上是争西班牙王國在國際上的優越地位。西班牙本土戰略地位重要,它在歐洲、美洲和太平洋還擁有許多屬地。它的聲威早已喪失,但它的遼闊版圖正是法、奧、英、荷等國追逐的獵物。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争

三、西班牙出現雙王争位局面

1700年菲利普?當茹在西班牙即位,稱菲利普五世。不久,法國宣布他作為路易十四之孫擁有法國王位繼承權。路易十四得意忘形地宣稱:“比利牛斯山已不複存在了。”法西合并即将提上日程。但是,次年德皇派兵侵入意大利,阻止法軍奪取西屬米蘭大公國。1702年英國對法宣戰。德皇決定其王子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王位。查理大公由英國艦隊保護在葡萄牙登陸;宣布自己為西班牙國王,并與菲利普五世作戰。西班牙出現雙王争位局面。

法國在戰争中僅獲西班牙菲利普五世的支援,實際孤軍作戰,數年之後财政消耗殆盡,國内又發生農民起義,處境困難。但是,1710至1711年英國政局突變,輝格黨因戰績不佳在競選中敗北。托利黨組閣,主張停戰并與法國妥協。同時,德皇約瑟夫一世去世,後由其弟查理大公繼承,稱查理六世。英國看到查理六世同時将統治西班牙,自己将遇到另一個強大的競争者,于是立即改變政策,轉而聯法反奧。英、法秘密談判并停止戰鬥。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争

1712年,法軍擊敗奧軍。1713年,法、西與英、荷、葡等國簽訂烏特列支條約,次年法、奧訂立拉施塔得和約。根據條約,英國得到了直布羅陀、法屬北美殖民地;法國必須拆除敦刻爾克要塞,允諾不再支援英國的親法勢力,交出已占萊茵河右岸諸城;市奧地利得到那不勒斯王國與薩丁王國等地區以及西屬尼德蘭;西班牙王位由路易十四之孫菲立普五世繼承,但法、西兩國永不合并,西班牙還儲存了殖民地。戰後,歐洲局勢智時緩和。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争

四、波蘭争端

1733年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去世,波蘭貴族議會按慣例選舉新國王,斯塔尼斯拉斯·列欣斯基當選。他是法王路易十五的嶽父,得到法國的支援。但是,俄、奧、普三國早有勾結,準備瓜分波蘭,因而對此十分不滿。波蘭貴族也分成兩派。俄軍随即侵入波蘭,并宣布故王之子為波蘭新國王奧古斯特三世。列欣斯基被俄軍圍困在格但斯克。法國派兵急援,但它的艦隊到達時,格但斯克已經陷落,列欣斯基逃亡。

法國得到西班牙與薩丁的支援。法軍占領當時屬于德意志帝國的洛林公國,法軍與西軍分别侵入意大利北部和南部。俄軍支援奧軍并推進到萊茵河畔。法軍多次擊敗奧軍。法國和奧地利于1738年締結維也納和約:承認奧古斯特三世為波蘭國王。列欣斯基終身保持國王頭銜,擁有洛林公國,他死後該公國并入法國。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從奧地利手中得到意大利南部的兩西西裡王國,但允諾不得實行合并。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争

1739年,俄國宣布同意上述條約。就波蘭問題而言,法國在洛林得到一定補償,但未達到預期的目的。俄奧占據上風,俄國在歐洲的影響有所增加。

五、奧地利王位爆發了新沖突

波蘭争端剛結束,歐洲又因奧地利王位爆發了新沖突1740年德皇與奧地利君主査理六世去世。他因無子,臨終時令其女瑪麗—鐵列莎繼承王位,即仍由哈布斯堡家族保持王位,是以違背了自己的諾言:如本人無子繼位,則由其長兄約瑟夫一世之女繼承王位。約瑟夫一世的兩個女兒已嫁給薩克森選帝侯和巴伐利亞選帝侯。此時,巴伐利亞與薩克森立即反對瑪麗—鐵列莎繼承王位,并得到普魯士的支援。法國乘機與西班牙、普魯士和巴伐利亞等國結成反奧聯盟,反對瑪麗—鐵列莎。英國初持中立态度,後因擔心法國勢力增強轉而支援奧女王。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争

1740年末,普軍不宣而戰,侵入奧屬西裡西亞,次年軍參戰。1742年,普、奧訂約,法軍失去主動權。1743年英、荷打敗法軍,次年奧軍侵入阿爾薩斯。普軍重新侵奧并支援法軍,奧軍被法、普兩國軍隊擊敗。但是1746年英國封鎖法國港口,法軍在意大利受挫。此時,交戰雙方精疲力竭,傾向和平。

1748年,英、荷與法國締結亞琛和約,奧、西等國随即參加。和約規定:瑪麗—鐵列莎保留王位和大部分領地,哈布斯堡家族保留德意志帝國皇位,普魯士獲得西裡西亞,西班牙得到部分奧屬意大利地區,法國得到繼續擁有洛林的保證,英國獲得法國停止反對英王喬治二世的允諾。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結果,奧、普、英皆有所獲。法國人力、财力消耗甚多,并進一步喪失對歐洲的控制權。歐洲均勢日益形成。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争

六、七年戰争結束,法國基本上喪失了海外殖民地

1756至1763年的七年戰争使這種局勢變為定局。随着法國的衰弱,法、奧沖突日趨緩和。但是,英、法沖突不斷加劇,他們主要争奪海上與殖民地的控制權。七年戰争中法、奧、俄三國結盟反對英、普兩國。1960年,俄、奧聯軍占領普魯士首都柏林。1761年,法國、西班牙與那不勒斯三國的波旁王朝簽訂“家族條約”,聯合對抗英國海上優勢。

1763年,英、法締結巴黎和約,普、奧訂立胡貝斯堡和約,七年戰争結束。法國基本上喪失了海外殖民地。英國獲得加拿大、東路易斯安那、佛羅裡達等地,同時确立了自己在海上和殖民地的優勢。

歐洲經曆一百年左右多次王位繼承戰争後,呈現出新的政治格局。法國喪失了霸權、法、奧由世仇變為盟友,英、法、奧、普、俄各大國旗鼓相當,處于均勢。歐洲的這種新局面一直維持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