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心中,有很多的國軍将領投靠共産黨上司的軍隊,他們起義加入了解放軍,其實也有不少共産黨上司的軍隊将領投靠國軍,他們是叛徒加入了國軍。
今天介紹的這幾位原先是八路軍,一位是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另一位是八路軍第四縱隊6旅副旅長兼18團團長,還有一位是八路軍第四縱隊6旅17團團長,他們分别是耿蘊齋、吳信容、劉子仁。他們一起拉出隊伍投靠了國軍,然而世事無常,最後又起義回到了人民的陣營,對于這三人的結局,相信大家都想知道,不妨先猜下。

這件事要從耿蘊齋說起,耿蘊齋在抗戰爆發前,是安徽蕭縣國民黨的一個區長,在蕭縣被日軍占領後,他獨自一人拉起了一支抗日武裝,和日軍打起遊擊戰也屢有斬獲。後來新四軍看上了這支敢打敢拼的武裝,派人商量,将耿蘊齋的武裝編入了新四軍,編為新四軍第六支隊三總隊,隊長當然就是耿蘊齋。
然而好景不長,在1940年8月,組織将耿蘊齋調到豫皖蘇邊區擔任保安司令,上司邊區武裝抗日,這也沒啥,最重要的是,他手下的兩個團卻被編入了八路軍第四縱隊特務團,就留下了400人給他,這樣他非常的氣憤,認為這是卸磨殺爐,一氣之下跑回老家蕭縣、八路軍第四縱隊6旅副旅長兼18團團長吳信容處。
這個吳信容也是由蕭縣的地方民團武裝改編而來的,因為前不久6旅旅長譚友林調往延安,他自認為能當上旅長,卻不想被老紅軍饒子健後來居上,是以對組織非常不滿,認為這就是封建時期的任人唯親。耿蘊齋來到後,和吳信容一拍即合,天天在一起抱怨,為以後的路該怎麼走在一起商量。
對于他們二人的思想問題,第四縱隊上司第一時間便得到了消息,決定派6旅政委兼保安司令部政委吳芝圃去做他們的工作,這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走不通就要走第二步,也就是常說的B計劃,由6旅17團團長劉子仁以請客為名,把兩人武裝扣留。
這個劉子仁原本是西北軍軍官,後來離職回鄉擔任永城縣保安大隊大隊長,1939年8月率部加入新四軍,擔任新四軍遊擊支隊1總隊副隊長兼1團團長,1940年所部又被編入八路軍,擔任八路軍第四縱隊6旅17團團長。劉子仁在黨的上司下表現非常出色,還早早的入了黨,再加上他的團政委蔡永和其他幹部多是老紅軍,是以組織将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他的17團。
接到任務的劉子仁感覺兔死狐悲,表面上表示堅決執行,暗中卻密告耿蘊齋和吳信容,在12月10日,吳芝圃一行抵達17團駐地附近的東曹莊時,決定以劉子仁的名義請耿、吳于12日上午12時來劉部駐地吃飯。劉子仁和耿蘊齋、吳信容三人經過讨論,達成了叛變的計劃,在11日夜,将17團的團政委蔡永、副團長周大燦、政治處主任糜雲輝等40多名幹部關押。
12日,因為吳芝圃的個人威望,耿蘊齋和吳信容不敢輕易殺他,而是将他軟禁起來,後來吳芝圃曆經千辛才逃了出來。當天晚上,17團被劉子仁扣押的40多名幹部進行突圍,在奪槍激戰中,副團長周大燦、政治處主任糜雲輝、特派員溫治平犧牲,隻跑出12人,其中有一個年輕的政治處幹事,叫徐春陽,後來的共和國中将。
事件發生後,組織提出“堅決打劉,孤立耿,争取吳”的政策,經過長時間的努力,雖然給劉子仁極大的創傷,始終沒有把三人争取過來,或者擒獲。這件事在豫皖蘇邊區形勢迅速惡化,使八路軍失去了鞏固的後方,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耿蘊齋叛變後,被國民黨任命為蘇魯豫皖邊區遊擊第一縱隊少将司令,一開始手握大權,不過随着時間的推移,便被調任虛職,在解放戰争勝利天平出現傾斜時,他又回到了解放軍。建國後,在鎮反運動中,他被羁押,之後被釋放了,于1962年病逝。
吳信容投敵後,18團編為國民黨蘇魯豫皖邊區遊擊第一縱隊第三支隊,他擔任支隊長,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他在1942年竟然得了一場大病,死了。他死後,部隊由弟弟吳信元接管,在1944年率部起義編為新四軍4師獨立旅,再次回到人民的懷抱。
劉子仁叛變後命運比較九曲十八彎,剛開始被國民黨任命為蘇魯豫皖邊區挺進第一縱隊副司令兼第二支隊支隊長,後來逐漸不受重用,又投靠日軍當了僞軍師長。抗戰勝利後,劉子仁所部被國軍收編,擔任新編54師師長,混來混去在1949年依舊是一名少将師長,率部在巴中起義。1951年3月,劉子仁被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