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楊成武将軍在敵後作戰多年,對付日軍很有自己的經驗。1940年的一件事情,讓他得到了聶帥極高的評價,從此深受其器重。楊将軍在此戰中表現得智勇雙全,冷靜地帶着200人的隊伍從上萬日軍的包圍圈中安全撤離,确實可以說是一個奇迹。

當時楊成武所部在華北敵後作戰,卻遇到了狼牙山一帶日軍的圍堵。在接觸之後,楊成武發現敵人來增援的部隊竟然在10000人以上,于是他立即決定部隊離開此地,以免遭受大的損失。為了保障大部隊撤離,需要有一部分部隊留下和敵人周旋,以争取時間。但出人意料的是,楊成武居然隻用一個連的人負責這樣的艱巨任務,并且他本人和師幹部機關也跟在這個小部隊的後面突圍,這無疑是非常冒險的,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楊成武為何這樣決定呢?
原來楊成武的決定是有依據的,他分析了戰場的地形和氣候特點,想到了這個冒險卻可能收獲奇效的打法。而且留下的這個擔負阻擊任務的連,并非普通的連隊,楊成武安排的是自己全師戰鬥力最強的警衛連。他要求警衛連趁着敵人陣腳不穩,200多戰士分成三個小隊,自上而下,由山頂向敵人發起有力沖擊。由于山裡有大霧,敵人在低地,聽到漫山遍野的喊殺聲,一時無法分辨八路軍有多少兵力。面對從山頂蜂擁而下的我軍戰士,一向以訓練有素著稱的日軍有些慌亂,很多人被擊殺在混亂的隊伍中。警衛連成功的打出一條通道,進入山溝,暫時把日軍甩在身後不遠處。
但是日軍畢竟作戰經驗豐富,經過了初期的混戰後,馬上意思到我軍槍聲的密集程度較低,不是大股部隊。穩定下來後的日軍從左右兩側借助人數優勢開始向我軍警衛連及師部合圍。日軍人數衆多,是我軍的幾十倍,此時前後都有日軍,楊成武根據形勢的變化,立即做了新的部署。把現有兵力兵分兩路,一部向北側的九連山前進,另一部則作為疑兵,先向九連山相反方向突擊,吸引敵人火力,確定師部有足夠的時間上山,在成功突圍後,折回九連山,與師部彙合。
日軍果然如楊成武所料,全部被突出山溝的第二部分戰士吸引過去。師部得以從容轉移向九連山,而因為山間大霧彌漫,敵軍辎重過多,追擊速度又不如我軍的突圍小隊,是以急行軍三十餘裡甩脫敵人後,第二小隊成功的在第二天中午到達了九連山,實作了全員突圍!聶帥事後評價楊成武的突圍行動,“臨危不亂,部署得力,是一位有勇有謀的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