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室
撰文 | 陳輝
12月23日,華為冬季旗艦新品釋出會在深圳召開。作為車評人,我之是以會提筆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本次釋出的新品中出現了一輛車。這輛車是華為聯合賽力斯推出的AITO品牌的首款車型——問界M5。

問界M5共推出三款配置,預售價分别為25萬、28萬和32萬。相比大家熟悉的造車新勢力,如蔚來和理想等品牌旗下的車型,這價格不算高。
再來看參數,問界M5定位于中型SUV,采用增程式混動結構,搭載1.5T四缸增程器,比理想ONE的1.2T三缸增程器強。四驅旗艦版的零百加速僅為4.4秒(後驅标準版為7.1秒,四驅性能版為4.8秒),性能表現妥妥的新能源車第一梯隊。再加上,它搭載了HarmonyOS智能座艙,得益于華為在軟體方面的優勢,人機互動的體驗明顯優于同價位的其他車型。從紙面資訊來看,作為華為操刀的首款車,問界M5看起來是真的香。
如果你看到這裡就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準備支援華為造車,買下這款車,我勸你先冷靜一下,聽我把這款車的故事說完。
車真的是華為造的嗎?
之是以對這款車有如此高的期待,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基于對華為的信任,愛屋及烏,進而對華為造的車天然就多一份信賴。
但事實卻是,華為造了車,但又不完全造了車。如果你逛過華為的線下體驗店,那你應該在華為店裡見過一款車——賽力斯華為智選SF5(最早叫賽力斯SF5)。作為一家傳統車企,賽力斯為研發新能源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再結合多年制造傳統燃油車的經驗,這輛SF5的機械實力可圈可點。遺憾的是,傳統車企的基因讓賽力斯在新能源的風口上沒有找準方向,雖然手握強勢産品,但SF5的銷量表現很一般,即便是在進入華為體驗店之後,也隻是熱銷了很短一段時間,等大家反應過來,這輛車跟華為的關系不大之後,又陷入滞銷的尴尬境地。
可不管怎麼說,賽力斯的整車技術實力是優秀的。于是,基于賽力斯的整車技術,華為聯手賽力斯,打造出了AITO問界M5。
隻不過,就算挂上新标,但如果你有一雙慧眼,依然能看出來,問界M5就是在SF5的基礎上進行了小量整改,整體看起來,兩款車的感覺幾乎是一緻的。這也能了解,畢竟重新開模具是要花時間也要花錢的。對于壓根就沒有造過車的華為設計團隊來說,在成熟的産品上進行優化顯然是一個既節約時間,又能避免犯錯的選擇。
不光是外觀,問界M5整車的核心機械部件,也與SF5一模一樣——相同的底盤結構、相同排量的增程器、相同的前後雙電機,雖然很多細節都進行的調整,比如電機的參數、電池的容量等,雖然官方宣稱其零百加速性能更強,那也隻能說明,問界M5的機械實力頂多是站在了SF5的肩膀上,其實并沒有本質的不同。
内飾是問界M5和SF5最大的不同之處,華為基于自研的鴻蒙(HarmonyOS)智能座艙的技術儲備,對内飾動了大手術,是以,除了方向盤的造型仍然跟SF5一樣之外,其他的部分跟SF5有着巨大的變化。
特别要提到的就是,中控台上那塊尺寸為15.6英寸的大屏,以及内置的HarmonyOS作業系統了。
另外,内飾的用料也比SF5進階很多,足以比肩我們熟悉的BBA這類的傳統豪華品牌。還有,車載的音響系統也選擇了華為自家的産品。
在了解完問界M5的身世之後,筆者個人覺得,華為更像是我們熟悉的改裝廠——汽車廠家生産出一款基礎車,改裝廠在這輛車的基礎上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給它裝上更霸氣的前臉、更進階的車機、更豪華的内飾,最後得到一輛看起來進階了無數倍的車。但問題是,這樣的車,能說是改裝廠造的嗎?
問界M5的實際體驗能打幾分?
當然,咱暫時不用去理論問界M5的戶籍問題,抛開它複雜的身份,隻看體驗的話,又能打幾分呢?
如上文所言,問界M5采用了增程式混動的動力結構,可油可電的特點,使它兼顧了燃油車和電動車的優點——充電友善的時候,可以盡量用電,既環保又能降低用車成本;充電不便的時候,比如長途出遊,則可以用油,避免找不到充電樁或者排隊充電的尴尬。
當然,增程式混動通常也有軟肋。雖然餘承東也強調說,即便用油,問界M5也比傳統燃油車省油,但對于吃過增程式混動虧的車主來說,這句話的可信度有多高,他們心中有杆秤。另外,在續航裡程方面,餘承東更是拍着胸脯保證“在滿油滿電的情況下,問界M5續航裡程超1000公裡,實際續航裡程為主流純電動車的三倍”,這是營銷說詞還是實力表現,筆者認為,還是等實測之後我們再來聊吧。
底盤方面,餘承東在釋出會上也作了特别說明,他要求工程師團隊把底盤調得更優秀一些,并且在釋出會上,他還搬出了業内非常優秀的車型進行對比,聲稱“問界M5比這些優秀的車型的底盤都要更好”——甚至名單當中還出現了SF5的模仿對象——保時捷Macan。或許亂拳可以打死老師傅,但在造車這件事上,後來居上的案例可不多。問界M5初出茅廬就拿行業頂尖對手來對标,是數位圈的人太敢說?還是它真能做到“後浪拍死前浪”?
在體驗層面,問界M5最大的亮點在HarmonyOS智能座艙。筆者在現場簡單的體驗了一下,首先是觀感,分辨率達到2K的中控大屏,比SF5的觀感可舒服太多了,稱它為目前整個行業最強車機螢幕也不為過,加上HarmonyOS強大的軟體生态,整體的人機互動體驗在目前的車機中奪得第一應該沒什麼争議。
甚至華為連車載的USB接口都提供了66W的快充,無線充電也支援40W的快充,可以說,但凡能夠用在車上的智能便攜式裝置擁有的功能,華為都給加入到了車裡。不得不承認,經過華為的精裝後,使用者拿到車之後,不僅不用再去跑汽配城,整體的使用體驗也比汽配城後裝的這些配件好用得多。
總體來看,問界M5的整體用車體驗在同級别車型中屬于較為優秀的水準,這輛車的實際表現也實作了1+1>2的效果。當然,華為并沒有做成本效益産品的習慣,有了體驗的提升,賣出更高的價格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賽力斯SF5的售價區間為21.68-24.68萬元,在裝修包工頭餘承東的精裝修之後,這輛問界M5同配置車型貴了3萬多元,看起來似乎也較為合理。
『 寫在最後 』
衆所周知,華為一度高調宣稱“不造車”,但事實上,在智能手機業務受到沖擊後,華為需要一個新的突破口。正如餘承東所說“他非常希望找到新的盈利點”。
在電動智能化的大風口上,造車顯然是華為最理想的選擇。但造車實在不是一門好生意,投入大,容錯率低,與其另起爐竈“獨孤求敗”,還不如選擇一家合适的傳統車企合作,聯合造車,一方面,避免整車制造“雷區”,資質、工廠、供應鍊、新車開發、上市等也一并得以輕松解決,另一方面,華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品牌效應,以及在通訊、軟體、大資料等方面的優勢,為新品牌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方面提供足夠的給養。畢竟對消費者來說,他們不需要糾結背後的資本合作關系,體驗好就買,不好就不買。
華為的此番操作,也給了汽車行業一個新的思路——涉足汽車産業,又何必自己全身下場造整車呢?當然,此番低調殺入汽車行業的華為,不同于小米那些完全意義上的資本造車,它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别忘了,在它身邊,還圍着一大票期望達成深度合作的傳統大廠。
最後,看完這場釋出會,筆者最深的感觸就是科技圈的演講功底确實比汽車圈強,按餘承東的話說,問界M5上打BBA,下打“蔚小理”,其體驗甚至超過百萬級豪車,雖然筆者也承認這款新車還是有競争力的,但是不是厲害到天下無敵?恐怕得交給市場來裁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