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濟日報:虛拟貨币“挖礦”監管不能留死角 個人挖礦行為不容忽視

近期,浙江省紀委監委、省委網信辦等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抽查了全省7個地區20家國有機關的36個IP位址,查糾了一批利用公共資源參與虛拟貨币“挖礦”與交易的違規違紀行為,地方整治虛拟貨币“挖礦”工作取得新突破。

今年以來,針對虛拟貨币“挖礦”的監管持續加碼。早在5月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就定調打擊比特币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範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緊接着,工信部、發改委等部門和各地區接連出台相關措施,加大核查整治“挖礦”力度,機構等規模化“挖礦”在國内基本被清除,大量“礦場”已關停或搬遷到海外。

但由于體量小、隐匿性強,一些個人“挖礦”行為依然存在。其中,既有網吧經營者利用配備的高性能顯示卡電腦“挖礦”,也有部分銷售顯示卡、硬碟的商家自行“挖礦”,甚至還有國有機關從業人員利用公共資源參與“挖礦”,等等。

由于“挖礦”産業鍊長、專業性強,涉及礦機生産、能耗雙控、資料監測、金融監管等多個部門,部分地區部門之間存在溝通銜接不暢、權責關系模糊等問題,對個人“挖礦”行為仍留有監管盲區,讓部分散戶鑽了空子。

虛拟貨币“挖礦”屬于落後工藝,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加之生産交易環節衍生風險突出,其盲目無序發展對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節約優先,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在生産領域,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這更是對清理整頓虛拟貨币“挖礦”提出高要求,即便是小體量的個人“挖礦”行為也不容忽視。

對虛拟貨币“挖礦”不留監管死角。一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形成關聯,加強協調合作,共享監管資訊,破解個人“挖礦”難監測、難排查等難題,形成整治合力;另一方面還要善用技術手段,從能耗、算力、資金流向等多方面跟蹤偵破,做到全流程、全鍊條監管,讓散戶“挖礦”無處遁形。

總體來看,在各部門各地區的集中整治下,目前無論是規模化“挖礦”還是分散式“挖礦”均得到了有效治理,未來随着監管盲區的一一掃除,相信距離虛拟貨币“挖礦”清零目标的實作不會太遙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華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