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深響,作者|李婷婷
出行行業又完成了一筆新的融資。12月21日,廣汽旗下出行平台如祺出行宣布獲得自動駕駛公司文遠知行的戰略投資;一周前,廣汽宣布對文遠知行戰略投資。前後兩起投資事件,讓主機廠、出行平台、人工智能公司三方的實作緊密捆綁。
出行領域硝煙的味道越來越重。僅今年Q4,共享出行市場已接連傳出數樁大額融資、巨頭入局的消息:
12月初,有消息稱吉利集團将推出網約車聚合平台“幸福千萬家”,這将是吉利繼曹操出行、禮貌出行、耀出行後的第四個出行領域子品牌;
11月,阿裡巴巴拿下大衆出行10%的股份,繼續加碼網約車;
10月,由一汽、東風、長安聯合發起的T3出行完成A輪融資。
曾經曆數年鏖戰、一地雞毛的共享出行市場,又再次擠滿了各路玩家,也再次迎來了資本的關注。這背後是諸多變量的共同作用:巨頭滴滴的受挫,疫情下的出行習慣改變,汽車産業的革命浪潮,以及最重要的是,技術的突破與政策的利好,推動自動駕駛商業化營運的未來漸行漸近。
出行行業格局松動,接連不斷的融資消息打響了下半場的開賽信号。但好在,相比去曾經無止境的補貼、燒錢、擴張,平台與資本在新一輪由技術驅動的競争中,更加看重成長與耐力。
主機廠背景獲青睐
伴随着汽車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技術突破,大出行市場整體邁入了變革期。造車新勢力們面向傳統汽車工業鍊與國際資本市場掀起巨浪,與此同時,出行新勢力們也正在攪動被網際網路大廠把持的出行市場。
資本躁動是行業邁入機遇視窗期的信号。而對比起2012年左右的網約車平台融資潮,資本在當下的偏好有着明顯變化。
根據IT桔子資料,交通出行行業在2021年的融資事件共有31起。經過梳理,交通出行行業融資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為提供智慧出行解決方案的企業,多為較年輕的創業型公司,聚焦于出行生态中的某個環節,為未來更高效的交通運轉提供基礎設施。比如從事車臉識别和交通大資料應用的卓視智通,在5月、6月連續拿下高通與耀途資本的兩次融資;從事地圖領域科技服務的豐行智圖,在11月完成B輪融資,投資方為摯信資本。
第二類則是正在崛起中的出行新勢力,不同于跨界而來、從零開始的造車新勢力們,當下收獲融資的出行平台,大多擁有主機廠背景且具備穩定的經營能力。
今年兩次完成融資的曹操出行,單筆融資金額高達77億元的T3出行,再次獲得阿裡巴巴加碼的哈啰出行,以及上海老牌計程車公司的大衆交通,都有着多年的營運經驗、占有一定市場佔有率的企業。這明顯反應出了資本态度的變化,相比起充滿不确定性的新興平台,更青睐于在行業下半程的競争中押注那些經過市場驗證的老玩家。
除了偏好處于發展穩定期的平台外,資本在今年還格外關注有主機廠背景的出行平台。除了上文提到的曹操出行、T3出行之外,廣汽旗下的如祺出行在今年11月也傳出了正在推進約10億元規模融資的消息,其中廣州汽車工業集團出資3.5億元參與其中。
出行行業的“金三角”
一級市場投資者總是嗅覺最敏銳的群體,今年出行市場中資本的流動軌迹,勾勒出出行行業發展的兩個大趨勢。
最為清晰可見的趨勢是,智能化技術正在重新定義出行行業。資本對To B類AI出行解決方案創業公司的關注,科技巨頭的跨界入局,以及出行平台與自動駕駛公司的戰略合作,都是行業生态在為有Robotaxi參與的出行未來做準備。
而一直困擾着Robotaxi實際投運的商業化問題,也正在步步逼近拐點——根據麥肯錫預測,Robotaxi取消安全員并規模化部署後,其成本優勢凸顯,與傳統計程車成本相比将在2025至2027年之間達到拐點——這進一步刺激了着出行市場中各路人馬積極備戰,推進Robotaxi的大規模常态化營運。
技術的突破進而牽動了另一個趨勢,即産業價值鍊條的革新。《經濟學人》一篇關于自動駕駛的文章中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網約車模式結合無人駕駛技術,讓汽車制造商的商業模式面臨一個世紀以來最深刻的挑戰,那麼未來到底是誰的?網約車,汽車制造商,還是科技巨頭?
這一問題的答案正在逐漸浮現。
曾經,共享出行賽道被捧上風口,又被摔下神壇,一方面是因為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商業模式存在硬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狂熱的資本将泡沫無限吹大。而經曆過慘痛教訓後,平台與資本都深刻認知到一味燒錢燒不出未來,出行行業需要新的出路。
是以,具備區域優勢的出行平台在近幾年逐漸崛起。聚焦大灣區的如祺出行以及深耕武漢、重慶的T3出行,都是區域性平台的代表,結合主機廠所輻射的區域資源優勢,繞過大肆燒錢擴張的路線,有效實作了成本的優化與服務生态的搭建。
此外,具備主機廠背景的出行平台,依托主機廠産業鍊資源更深度地參與到了Robotaxi的研發與落地中。例如廣汽、如祺出行與文遠知行的合作,就意味着主機廠、出行平台、自動駕駛公司三方實作資料、資源、技術的融合,而這将重構整個網約車市場的商業模式與成本結構。
《經濟學人》提出的問題,現在答案顯而易見,出行的未來或許并不由單個産業角色所掌控。主機廠把握車輛行駛資料與出行全産業鍊資源,出行平台掌握海量出行資料與營運經驗,自動駕駛公司則基于資料不斷優化算法,三者共同組成的“金三角”,才能為出行行業的未來搭建穩固基底。
下半場拼什麼?
當行業回歸理性,當未來的産業模式越發清晰,資本更多的将期望給予了擁有主機廠背景的出行新勢力們。
在資本的支援下,出行新勢力們開始在市場擴張、生态建設、技術布局等方面展開競速。
在市場擴張上較為強勢的是T3出行。T3出行在去年底釋出了4833戰略,網約車業務落地全國48城,加速和落地“網約車業務+巡網一體超級計程車+自動駕駛生态營運聯盟”3大戰略闆塊,并在2021年年底實作全業務線日均300萬訂單目标。12月11日,根據其最新披露的消息,T3出行平台12月10日訂單量突破300萬,重新整理了單日峰值記錄,目前已登陸全國66座城市。
但經曆過網約車大戰的教訓後,大多數出行新勢力對燒錢擴張的态度較為慎重。是以,如曹操出行選擇挖掘細分場景中的增量,上線企業版;如祺出行則采用了“漣漪模式”,沒有在全國市場排兵布陣,而是聚焦在大灣區,因地制宜拓展市場,将廣州這樣的中心城市打透後,再向周邊擴散。
精耕細作雖然在擴張速度上不占優勢,但能将更多心力投入于服務品質與服務生态的建設,對平台長遠發展來說是利大于弊的。正如如祺出行CEO蔣華近日接受《财經》專訪時表達的觀點:“大型車企進軍出行行業的目标,是掌握市場對未來汽車和出行的需求。在戰略取舍上,将精耕細作看得遠比盲目追求規模和擴張速度更重要。”
服務生态的競争力,是出行平台走出補貼戰後的長期競争力,未來将在出行平台未來發展中占據更大的權重。曹操出行也曾表達過相似的認知,共享出行現在已經從單一次元競争的1.0時代邁入生态體系競争的2.0時代,包括如何去管理大規模司機服務的體驗等。如祺出行在不久前的廣州車展上透露即将上線如祺車服,布局車後服務市場,不僅做網約車,還把車輛維保、保險、充電等業務圈進來,這一點上如祺背後的大股東廣汽集團可以提供很強力的支援。
當然,能徹底撬動未來出行市場格局,還是自動駕駛技術及商業化的突破。
出行平台們也都紮堆投入自動駕駛領域,如T3出行發起成立了第一個自動駕駛生态營運聯盟——鳌頭聯盟;曹操出行聯合吉利集團汽車闆塊和自動駕駛團隊,推動應用自動駕駛技術;享道出行在上汽的資源支援下,和自動駕駛初創企業Momenta合作在上海開啟Robotaxi試行服務;如祺出行則是與文遠知行深度戰略合作,計劃于2022年組建一支規模超過200輛的Robotaxi車隊,并打造一支規模超千輛的V2X車隊。
出行平台聯合主機廠、攜手自動駕駛科技公司的動作,也再次印證了出行行業的變革需要“金三角”共同發力。在這過程中,出行平台的營運力,主機廠的資源實力,自動駕駛企業的技術實力,都是影響未來勝負的因子。
出行行業的上半場是由龐大資本燒出來的險途,下半場就是由技術驅動的荊棘之路。相比起拼營銷、拼補貼,出行新勢力們當下首先需要攻克的是技術之戰,在未來的長期發展中還将面臨Robotaxi的成本之戰、營運之戰。
未來的競争或許沒有“網約車補貼大戰”時那麼瘋狂與戲劇,但卻需要更持久的耐心與更紮實的投入。這考驗着出行平台的健康力——能不能在激烈的競争中活下來并把使用者服務好,以及平台的成長力——有沒有實力去推動并落實Robotaxi的商業化營運。
今年的上海車展上,如祺出行公開了“雙軸驅動”的戰略,其追求的正是健康力與成長力的協同發展。一方面,建立起以自動駕駛技術為核心的“技術之軸”,另一方面貫徹以出行服務生态為核心的“生态之軸”。
技術與生态,也正是當下出行行業最重要的兩個着眼點,其帶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将從根本上重塑商業模式、驅動需求擴張。
“金三角”合力,Robotaxi的未來可能比想象中來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