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格緻論道講壇”
“天籁”是一種宇宙的韻律,
我們想要探測宇宙大爆炸産生的聲音,
然後用它去了解暗能量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
陳學雷·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
格緻論道第22期 | 2017年11月25日 北京
宇宙是怎樣開始的呢?有的朋友說,宇宙開始于一個大爆炸。
這是上個世紀一些科學家提出來的一種大膽猜想,後來這種理論被觀測證明了。
宇宙的未來是怎樣的?
既然宇宙開始于大爆炸,那麼它有沒有結束?未來是什麼樣子呢?
其實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這些科學家也做了一些預言,他們假定宇宙中充滿了各種物質,然後使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去預測宇宙的命運。

大家可以看到左面展示的是大爆炸的過程,而右面的這幅圖上展示的是對未來的預測。
宇宙經過大爆炸以後,它就處在膨脹中,由于物質萬有引力的作用,它會使膨脹慢慢變慢,變慢以後會怎麼樣呢?
這就取決于這裡面物質的多少,和一開始膨脹的速度之間的關系。
如果這個膨脹的速度一開始不是那麼大,而物質很多,那麼造成的結果就是它膨脹到一定程度以後,膨脹就會慢慢地減速,最後減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就停止了膨脹。然後又開始收縮,收縮到一定程度以後,最後就進入了一個“大塌縮”的狀态。
大塌縮之後宇宙會變成什麼樣子?目前并不知道,因為到那個時候,所有的能量和密度都太高了,現在的理論都無法描述。
如果宇宙一開始的時候膨脹速度比較快,而這個物質并沒有那麼多,它也會使宇宙的膨脹減速,但是減速可能不足以使它停下來,這樣的話宇宙就會一直的膨脹下去。
也就是這幅圖裡右邊的兩種圖景——它一直膨脹,但是減慢的速度可能沒有那麼明顯。
這就是過去,大家對宇宙的未來的認識,那是不是這樣子呢?到底這幾種情況哪一種是對的呢?
加速膨脹的宇宙
已完成:10%//////////
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有一些科學家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都面臨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我們怎麼才能判斷到底是哪一種情況呢?
這個辦法就是測量不同時刻宇宙膨脹的速度。
左邊這幅圖上展示的是日常生活當中很常見的測量速度的方法。
宇宙學當中的這個情況略有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就是測量宇宙中的不同時刻,它膨脹到底有多快,然後看看它的速度是怎麼變化的。
當然宇宙學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于,我們并不知道怎麼樣測量這個距離。
自古以來,想要了解天體的距離就是非常困難的。
比如說,我們國家有一個著名的寓言,據說孔子遇到了兩個小孩在辯論:太陽到底是在早晨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還是在中午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
兩個小孩都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論據,孔子就沒有辦法決定了,這就是所謂“兩小兒辯日”的故事。
實際上想要測量像太陽這樣一個離我們比較近的天體的距離,并不是那麼容易,要測量更遠處的天體,當然就更難一些。但是科學家還是提出了一些方法。一種辦法就是通過所謂“标準燭光”來測量距離。
什麼叫标準燭光呢?
在19世紀的時候,人們為了研究光學,發明了一種比較标準的蠟燭,這些蠟燭點出來以後,光的亮度都是一樣的。
把它放在不同的距離上,可以看到,越遠的蠟燭看上去越暗一些,這就是标準燭光的作用。
就是我們知道它的絕對發光亮度,又可以測出它看上去有多亮,根據這兩者之間進行比較,就可以知道天體到底有多遠了。
問題在于我們有沒有這樣的蠟燭呢?
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這樣的“蠟燭”,這個“蠟燭“就是Ia型的超新星。
什麼是超新星呢?
天空中的星星,有一些暗,有一些亮,亮的大多是離太陽系比較近的一些恒星。有時這些恒星會突然發生爆炸——爆炸往往是因為到了它的壽命尾期,或者由于它的核心塌縮,或者是由于吸積了别的物質。
在宋朝的1054年,大家突然發現白天裡出現了一顆星,非常非常亮,在白天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這顆星就是著名的1054年超新星,它遺留下來的爆炸痕迹今天還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就是所謂的蟹狀星雲。
這顆超新星的爆炸亮度最大的時候,可以達到太陽亮度的100億倍。
上圖的右邊,就可以看到,一個星系中一顆超新星爆發以後,它非常非常亮。
雖然它這麼亮,但是要在宇宙的距離上看到它,還是很困難的。我們需要在非常遠的地方找到這樣的超新星。
天文學家在漫天星鬥中尋找這種超新星,可能就是有一個地方稍微亮了一點兒,亮的那一點兒實際上就是個超新星。
超新星有不同的種類。其中有一種超新星叫做Ia型的超新星,它的亮度經過一些修正後,可以作為一種标準燭光,并且可以拿它來确定距離。
在20年前,當時國際上有兩個互相競争的科學家團隊,這兩個團隊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他們當時本來是想要測量宇宙到底是持續地膨脹下去,還是到一定程度以後會減速最後轉成收縮,結果他們發現這兩種情況都不對。
他們發現的是什麼結果呢?
宇宙膨脹是在加速,越脹越快。
這項結果轟動了全球,其中貢獻最大的幾位科學家也獲得了諾貝爾實體學獎。
神奇的暗能量
已完成:30%//////////
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宇宙膨脹越來越快?原來這些大爆炸的提出者的預言錯了嗎?
科學家們進一步提出了各種理論,最終得到了一個結論,就是宇宙當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暗能量。
現在組成宇宙的普通物質隻占我們這個宇宙的5%左右,剩下的95%以上的,很可能都是一些我們不知道的物質,其中有百分之二十多是所謂的暗物質。
雖然暗物質不發光,我們看不到它,但是根據它的引力可以推測,它在星系或者星系團中大量存在,占這個宇宙的百分之二十多。
它的性質還算不難了解,它畢竟是産生萬有引力的。
而這個暗能量,它的性質就非常奇異。它的效應是使得宇宙的膨脹加速,也就是說相當于某種萬有斥力一樣,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
正因為它這種神奇,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暗能量”,但是它到底是什麼?我們其實并不知道。
有了暗能量以後,宇宙的命運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就是它不但在膨脹,而且膨脹得越來越快。
這樣的一個宇宙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上圖就展示了一種可能性,就是我們現在的星系周圍還有很多别的星系。
但是宇宙這樣膨脹下去,而且越脹越快,别的星系就會越來越少,因為它們都被膨脹到遠處去了。
經過900多億年以後,很可能最後就剩下我們自己孤零零地在這裡,周圍什麼星系也看不見了。
我們這個宇宙可能就會在永恒的孤寂當中結束,就是永遠待在這裡,但是這也隻是一種可能性。
因為我們并不知道暗能量到底是什麼,是以它也存在着别的可能性。
有可能暗能量會越來越多。如果越來越多的話,它甚至很可能不光是把别的星系都脹到遠處,而是我們自己的這個星系最後沒準也會被拉散開,甚至地球會被拉散開,我們的原子會被拉散開,這種就叫做“大撕裂”,這是一種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宇宙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又不知道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說,這個暗能量現在在驅動宇宙加速膨脹,但也許在未來某一天,它又反過來會使宇宙收縮,也有這種可能性。
是以這些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隻有解開宇宙的暗能量之謎,才能夠回答宇宙的命運是什麼。
如何解開暗能量之謎?
已完成:40%//////////
但是怎麼解開這個謎呢?
首先我們需要對它有一個很精确的測量,提供給搞理論研究的人去分析。
實際上這個理論的研究者很多。目前的暗能量理論大概有幾百種,這些理論都有一些理論上的出發點,但是都沒有充足的證據。是以我們需要觀測去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超新星的觀測是不是就足夠了呢?
其實有很多科學家對這個理論也是質疑的,就是說超新星是一種标準燭光,它爆炸的時候都是同樣的亮度,或者不是同樣的亮度,但是修正一下可以當做同樣的亮度。
但是,也許我們對超新星的認識是不完全的,也許存在着一些奇異的超新星,使我們誤解了它。
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有這種可能性。
我們的辦法就是用盡可能多的方式去測量它。其中一種辦法就是用宇宙大爆炸時候産生的聲波振蕩來測量,聲波振蕩為什麼能用來測量這個東西呢?
上圖左邊有一個水塘,在雨天裡落下來雨滴,你會發現上面有很多圓形的波紋,顯然波紋是雨滴打到水上激起的,
仔細看的話,這些波紋有大有小。為什麼會有大有小呢?因為雨滴落進去的時刻是不一樣的。
但是假如一桶水潑到這個湖面上,你會發現所有的水都是同一個時刻落在水上,它激起的波也是同樣的,這樣的話,所有的圓環都是同樣大小的。
這個同樣大小的圓環,如果混在一起,可能我們肉眼就已經不好分辨它了。
如果我們有一種數學的方法去對它進行分析,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來這些圓環到底已經膨脹多大了。
用這種辦法,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尺子,就是宇宙距離的“标準尺”來測量宇宙,這是另一種測量距離的方法,可以去檢驗甚至更精密地測量暗能量到底是什麼東西。
可能大家會問,我們宇宙中的“水”是什麼呢?
水在這個情況下就是星系的分布。
上面這幅圖裡,我們相當于站在中心,向周圍遠方望去,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星系。圖中每一個點,無論是桔色的點,還是綠色的點,實際上都代表一個星系。
這些星系分布的狀态,如果仔細看,它其實是不規則的。但是它好像又暗含着某種規則,就是它看上去像是一些纖維狀的結構,但是我們看不出來有什麼特殊之處。
如果把它分解成不同波長的話,你會發現它整體上、在比較大的尺度上(上圖左側),它比較高;在小的尺度上(上圖右側),它又會降下去。
降下去的過程中,它有一些振蕩的痕迹。
如果我把整個降下去這部分去掉,你會看到中間的小插圖裡有振蕩的痕迹。
這個振蕩的尺度,就告訴我們宇宙不同的距離尺度,用它我們就可以了解宇宙距離是多少,是怎麼樣膨脹的。
用這種方法得到上圖,其中灰色的線代表的是原來用超新星做的觀測,藍色的線代表的是用這種方法測到的觀測。
大家會發現藍色線都在這個灰色的上面,這都是幾年以前的一次觀測,資料也在不斷地變化。
但是超新星和用這種聲波振蕩的方法測出來的距離,并不完全一緻。
這種不完全一緻到底僅僅是誤差造成的,還是說有什麼更深刻的意義?
現在還不了解,還需要更精确地進行觀測。
國際上把暗能量作為目前一個很重大的科學問題,有很多很多實驗去測量它。
包括未來發射的衛星,比如歐幾裡得衛星、WFIRST衛星,也包括更新一些地面的大型望遠鏡去進行觀測等,但是這些觀測大部分都是在光學波段的。
這樣的話也有一個問題,我們看不到暗能量,做的這些觀測都是有很多假定的。
那麼光學觀測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恒星,會不會又有一些我們不了解的效應在欺騙我們呢?
射電觀測,也就是無線電觀測,提供了另外一種視角。
上圖展示的是光學看到的星系(左)和用射電波段看到的同一個星系(右)。
在無線電波段,或者叫射電波段,我們能看到什麼呢?
其實這個宇宙中,最多的一種元素——不是在暗物質和暗能量中——在普通的物質中最多的一種元素是氫,因為氫元素在宇宙大爆炸中就形成了。
這個氫元素會産生一種波長為21厘米的輻射,波長21厘米實際上就是一種微波,這種微波輻射是可以被探測到的。
如果去測量這個輻射的強度,就會看到這個星系裡頭的中性氫,或者說氫原子是怎麼樣分布的。
這裡展示了一個星系裡的氫原子,希望提出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就是微波或者是無線電的方法,去進行這樣的觀測。
當然這個觀測難度也是很大的。左邊這個圖展示的是美國的Arecibo望遠鏡,它的口徑是300米,在之前幾十年的時間裡,它都是世界第一的射電望遠鏡。
它觀測到的右圖,可以看到有很多藍點是光學觀測的,而紅點是無線電觀測的。
大家會發現紅點少很多,而且距離也不是很遠,實際上就是說它的靈敏度相對光學來說還是差一些。
那有了更好的望遠鏡是不是就能夠看得更遠呢?我們國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單天線望遠鏡FAST。
FAST的設計師南仁東先生已經去世了。
2006年,南仁東先生提出要研制FAST,他也建議用FAST去做宇宙學的研究。
FAST雖然靈敏度提高了,但是看的距離還是有限的。而且,FAST雖然已經很大了,但是如果要去看星系的話,還是看不太清楚,看不太清楚的話會不會有影響呢?
後來再仔細想了一下,發現問題也不大。
上圖每一個點代表一個星系,我們去看整個星系的話,如果我們的分辨率不夠,就看不出來單個的星系,它們都混在一起了,就成了下面那個圖。
雖然看不見單個的星系,但能看到它們整個是怎麼樣分布的,用這種方法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靈敏度,看到更遠的宇宙。
而且,除了FAST本身可以做這方面的研究以外,研制專門的望遠鏡,也許用更小成本就可以實作更好的探測。
傾聽宇宙的韻律
已完成:60%//////////
這樣就提出了“天籁計劃”。
這時候國外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同樣的想法,是以我們組成了“天籁聯盟”。
“天籁”這個詞來自莊子,他在《齊物論》中提到“天籁、地籁、人籁”。“地籁”,像風刮過山谷的聲音。“人籁”,像人吹奏樂器的聲音。
天籁是什麼呢?
“天籁”是一種宇宙的韻律。我們想要探測宇宙大爆炸産生的聲音,然後用它去了解暗能量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好多個實驗在做宇宙距離上的中性氫,但誰也沒有能夠做到。
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你去看宇宙遠處的中性氫,就像我們左邊這個圖最後的那個中性氫産生的信号。
在它前面疊加着一個很強的亮光,這個很強的亮光來自銀河系,也就是右邊圖上展示的銀河系的前景。銀河系前景輻射,比21厘米的信号大概強10萬倍左右。
是以我們要想看到這個21厘米信号,就好像我們白天想要看到星星一樣。星星在那裡,但是它淹沒在大氣散射的陽光中了。
必須用非常精密的手段把這個東西減掉,才能看到這個信号。那麼能不能減掉呢?
幸運的是,大自然還是給了我們一個機會。
因為銀河系産生的這種同步輻射,或者說前景輻射,它是一種頻譜很光滑的東西,看上去很平滑,是一條直線,或者是稍微有點兒彎曲的光滑的曲線。把這個東西減掉以後,就會展現出氫原子的分布,造成21厘米輻射強度的變化。
是以原則上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它需要非常精密的儀器和複雜的資料處理手段。
從2012年得到了立項支援以後,展開相關研究,在興隆、内蒙古架設小型的天線進行這方面的實驗。
我們還需要選一個最好的站址,因為天文産生的射電信号是非常微弱的,而地面上的像雷達、電視、手機等都會産生很強的幹擾信号,我們必須避開這些幹擾信号。
怎麼樣才能找到這種幹擾信号最少的地方呢?
當然人煙越稀少産生的信号就越會少,最好周圍有一些山遮擋一下。
但是,要是跑到一個無人區的地方,或者是海島上,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還需要提供電力、通訊、道路等等,這是一個綜合問題。
我們在全國選了大量的站址,跑了一百多處地方。從站址分布中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分布在内蒙古。
我們一開始想在内蒙古找,原因就在于内蒙古離北京很近,對我們做實驗是比較友善的。
但遺憾的是,後來我們發現内蒙古雖然人比較稀少,但地形太平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電波都可以傳過來,是以幹擾還是很嚴重的。
這個圖是在FAST望遠鏡的周邊,我們也做過選址,大家可以看到那些綠色的,是我們通過遙感地圖找出來的一些小平地。
另外我們也去選了青海、西藏和新疆的很多地方。
我們當時跑這些地方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意思,見到了很多平時不容易見到的情況。
貴州平塘建設FAST的地方,我們最終還是放棄了,原因在于這個地方它的山很陡,非常非常陡。
我們可以帶着裝置走到裡頭,裡邊也有平地,但是車要翻過這個山就比較困難了,需要專門炸山修路。
這對于FAST這樣很大的望遠鏡來說是可以的,但對于我們一開始做的這種小實驗來說,成本太高,周期太長,我們就放棄了。
最後我們去了新疆,我們在新疆也跑了好幾十個點。
這是最後我們找到的新疆的巴裡坤,它位于新疆的東部,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小城。
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瞧一瞧,非常美麗,在這個城的旁邊就是雪山,也有漢代和唐代遺留下來的這種“烽燧”。這個地方條件很艱苦,但是好處在于人煙确實比較稀少。
我們最後選站的站址離剛才說的那個小城還有160公裡,人非常少,偶爾會碰上一些牧民和駱駝、羊。
我們在當地進行了建設,在建設的過程中,很多同僚和同學們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圖中展示的是我們在安裝天線。冬季如果降雪,做這個工作也很困難,當時我們的幾位同僚步行幾公裡,進入這個地方去進行維修和測試。
右下看上去穿着打扮像民工的這位,是我們組的吳鋒泉副研究員,他寫過很多論文。同時他還是一個多面手,能開鏟車,也能修得了鏟車,還能給我們搭建各種東西。
當時進去做維修很困難,他就自己帶幾個馕進去。夏天我們場地裡有一些野生的沙蔥,他就拔幾根沙蔥用水洗一下,就着馕吃。
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我們的同僚和同學們沒有計較自己的付出,而是一起齊心協力把這個建成了。
這就是我們現在建成的望遠鏡陣列——天籁陣列。
前面一些圓形的我們叫碟形陣,後面是所謂的柱形陣。
對于這兩種陣,大家可能會疑問,為什麼要弄出兩種來?其實作在也有一些争論,到底哪一種更有優勢?我們通過比較來了解。
這個是柱形陣的另外一張照片。
這是我們的站房,在冬天那地方還是比較冷的。
我們在去年首次實作了初光的觀測。
大家可以看到,右邊就是我們用初光觀測産生的天圖,左邊對應的是其它望遠鏡之前測到的天圖。我們現在隻是一次初步的測試,是以這還是一個不太靈敏的結果。
大家會看到,左邊天圖上的一些東西,右邊也都看到了,但是右邊還有一些左邊沒有的。
這當中有的是像移動的源,比如說像太陽造成的,也有的是初步結果裡的一些假象,通過進一步的數學處理可以把它去掉。
我們下一步就要研究怎麼把它處理掉,獲得更好的圖像。
如果最後我們取得成功的話,就要把這個陣列擴充出來去做整個的觀測。
如果成功的話,我們會非常好地限制暗能量模型,甚至有可能探測到暗能量到底是不是随着宇宙的膨脹在變化。
為什麼要去做天籁實驗呢?
其實這個實驗是有争議的,有很多人不一定完全贊同我的觀點,但是我為什麼要去做這個試驗呢?能發表更多的論文嗎?
其實不是,因為原來我做理論的時候,隻要動動腦子很快就可以寫出論文,而這個是要花很多時間去進行實驗的工作。
更容易出成果嗎?
當然也不是,這個工作實際上全世界目前都還沒有成功,大家都在探索。
能保證取得成功嗎?
我們不敢保證,因為有一些21厘米的實驗已經進行十多年了,現在也還沒有任何結果出來。
我們現在去嘗試這個東西,并不知道什麼時間能夠取得成功。但是我為什麼要去做它呢?
因為我覺得非常幸運,它給了我一個探索宇宙和發現新事物的機會。
最後分享一段引力波測試的視訊。
2015年前,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引力波,轟動了全球。
但是引力波提出了以後,經過了近百年的嘗試。
從六十年代大家就開始去做實驗,一直到現在,經過幾十年的多少代人的嘗試,才最終實作了這樣的探測。
實際上我原來還認為很可能我們的實驗會比引力波先成功,但現在引力波已經成功了,我們還沒有成功,但是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我們也會取得成功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