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國藩自認為善于識人用人,自信過了頭,不料慘遭翻車,被人欺騙

曾國藩是清末政治家、戰略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曾國藩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一生為清政府服務,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後谥号“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曾國藩最著名的著作是《曾國藩家書》。這本書的内容非常豐富,涵蓋了個人修養,教育,家庭管理,财務管理,交友,政治,用人,保健,軍事等方面的内容。

曾國藩自認為善于識人用人,自信過了頭,不料慘遭翻車,被人欺騙

實際上,除了上述家書以外,曾國藩的著作還有《冰鑒》這本書,是一部關于識人、相人的經典著作。這是他對自己識别人才,任用人才的總結,是一個有關這方面的寶典,是參透人心的秘訣。

許多人想學習識人的技巧,進而在人際交往中看透别人,這樣就會少走彎路。

但是我們應該清楚,我們識人的目的必須是純潔的。不能為了學習他人的長處而去識人,這樣是極其不好的,如果我們帶着各種各樣的目的去識人用人,那就會以貌取人了,常常看不到别人内在的東西。

這就是為什麼他一次又一次地警告世人:“知道的事情少,麻煩自然就少,識人多了是非自然就多了”。這也是他的經驗之談。

曾國藩自認為善于識人用人,自信過了頭,不料慘遭翻車,被人欺騙

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有傳言說和他之前一次的上當受騙有關聯。

他早年的時候就在自己識人用人方面很有自信,甚至自信過了頭,他的隊伍裡,為清廷貢獻出了很多人才,比如大名鼎鼎的李鴻章,左宗棠等大佬,這些都是出自他的隊伍。

但是,再聰明的人也難免有翻車的時候,這一次他萬萬也沒想到他栽到了一個江湖騙子的手中,還是以蒙受了損失,是以他吸取了教訓,并緻力于寫出如此精彩的《冰鑒》一書,以告誡後世之人,隻有先識别人,才能用人。

那麼他是怎麼上當的呢?

他當湘江統領的時候,權傾朝野,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曾國藩自認為善于識人用人,自信過了頭,不料慘遭翻車,被人欺騙

但是,他這個人非常謹慎,謙虛,經常禮賢下士,是以有很多有志之士都慕名而來。

有的人是想在他的身邊鞍前馬後,為以後飛黃騰達鋪路,但是也有個别投機倒把的人,想在他這裡謀點好處。

一天,有一個客人到訪他的府上,他以前對自己相面、識人的能力非常自負。看到到訪的人器宇軒昂,一表人才,他就憑着第一印象對他産生了良好的印象。

當兩人交談時,他發現這個人的口才很好。他對時事抽絲剝繭,精彩評述,滔滔不絕。

他在當時的名人裡口才并不算很好,不然之前受了左宗棠的氣也不會不加反擊,并不是他自己修養好,而是他自己明白他在口才上并不是左宗棠的對手,是以選擇釋懷。

曾國藩自認為善于識人用人,自信過了頭,不料慘遭翻車,被人欺騙

聽到這個人的話,他開始對他感興趣起來。一頓大談特談之後,就談到了官場,他為了來訪者一個問題:如果他發現自己的下屬在欺騙上司,該如何處理?

聽到這個問題後,此人嚴肅地說道:“下屬是否欺瞞上司,這取決于上司的性格特征。”

這些話很新奇,他突然變得很感興趣,還把臉往前湊了湊。

來訪者看到他這樣的表現,微微一笑,說道:“我認為受騙與否隻有三種情況。”

這時,他的臉又往前湊了一點。

來訪者繼續說:“像胡林翼這樣的人精明幹練,明察秋毫,不會被人欺騙,而左宗棠是一個心細如針的人,生性兇猛,人們不敢欺騙。他們兩個都是英雄豪傑。”

曾國藩自認為善于識人用人,自信過了頭,不料慘遭翻車,被人欺騙

談到這一點,來訪者有意地停了下來,暗中觀察了他的反應,但是他這個時候好奇心已經被勾起來來了,并迅速問:“第三種情況呢?”

那個人微微一笑,帶着敬佩的語氣說:“第三種情況就像中堂大人您了,在這一點上,胡和左公都不如你。你一直禮貌待人,真誠相待。已經達到了人們不忍心欺騙的狀态,無論不能欺騙還是不敢欺騙,都是用外力壓制下屬的欺騙之心,不忍心欺騙是道德上的感召,是以似乎更珍貴。”

這頂無形的高帽正中他的下懷,平時不太表露臉色的他這時卻露出久違的笑容來。

他連忙應和道:不敢當,不敢當,過譽了,曾某受之有愧啊......!心裡卻暗暗決定要重用此人,畢竟這種人才很難得啊。

曾國藩自認為善于識人用人,自信過了頭,不料慘遭翻車,被人欺騙

此人在府上受到中堂大人的盛情款待,呆了好幾天,曾國藩便開始對他委以重任了,讓他攜帶巨額錢款來完成購買火炮艦的任務。

但是,讓他大吃一驚的是,這人一去,便再也沒有了音訊。

後來,當此事報告給總督府時,其下屬建議發海捕文書來對此人進行逮捕。但他卻思索了很久,說:“算了,随他去吧”。

他的貼身侍衛看到他晚上坐在書房裡待着,嘴裡卻小聲念叨着:"人不忍欺?人不忍欺?......”

每一個成功之人的背後,都充滿着不為人知的辛酸和痛苦,而曾國藩也是如此,通過這次的受騙之事,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缺點,總結了認識和使用人的方法,這樣才能在後來取得巨大的成功,還被人譽為“晚清半聖”。

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将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缥缈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他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徐中約評價他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