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国藩自认为善于识人用人,自信过了头,不料惨遭翻车,被人欺骗

曾国藩是清末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为清政府服务,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最著名的著作是《曾国藩家书》。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个人修养,教育,家庭管理,财务管理,交友,政治,用人,保健,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曾国藩自认为善于识人用人,自信过了头,不料惨遭翻车,被人欺骗

实际上,除了上述家书以外,曾国藩的著作还有《冰鉴》这本书,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著作。这是他对自己识别人才,任用人才的总结,是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宝典,是参透人心的秘诀。

许多人想学习识人的技巧,进而在人际交往中看透别人,这样就会少走弯路。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我们识人的目的必须是纯洁的。不能为了学习他人的长处而去识人,这样是极其不好的,如果我们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去识人用人,那就会以貌取人了,常常看不到别人内在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警告世人:“知道的事情少,麻烦自然就少,识人多了是非自然就多了”。这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曾国藩自认为善于识人用人,自信过了头,不料惨遭翻车,被人欺骗

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有传言说和他之前一次的上当受骗有关联。

他早年的时候就在自己识人用人方面很有自信,甚至自信过了头,他的队伍里,为清廷贡献出了很多人才,比如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左宗棠等大佬,这些都是出自他的队伍。

但是,再聪明的人也难免有翻车的时候,这一次他万万也没想到他栽到了一个江湖骗子的手中,还因此蒙受了损失,因此他吸取了教训,并致力于写出如此精彩的《冰鉴》一书,以告诫后世之人,只有先识别人,才能用人。

那么他是怎么上当的呢?

他当湘江统领的时候,权倾朝野,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曾国藩自认为善于识人用人,自信过了头,不料惨遭翻车,被人欺骗

但是,他这个人非常谨慎,谦虚,经常礼贤下士,所以有很多有志之士都慕名而来。

有的人是想在他的身边鞍前马后,为以后飞黄腾达铺路,但是也有个别投机倒把的人,想在他这里谋点好处。

一天,有一个客人到访他的府上,他以前对自己相面、识人的能力非常自负。看到到访的人器宇轩昂,一表人才,他就凭着第一印象对他产生了良好的印象。

当两人交谈时,他发现这个人的口才很好。他对时事抽丝剥茧,精彩评述,滔滔不绝。

他在当时的名人里口才并不算很好,不然之前受了左宗棠的气也不会不加反击,并不是他自己修养好,而是他自己明白他在口才上并不是左宗棠的对手,所以选择释怀。

曾国藩自认为善于识人用人,自信过了头,不料惨遭翻车,被人欺骗

听到这个人的话,他开始对他感兴趣起来。一顿大谈特谈之后,就谈到了官场,他为了来访者一个问题:如果他发现自己的下属在欺骗上司,该如何处理?

听到这个问题后,此人严肃地说道:“下属是否欺瞒上司,这取决于上司的性格特征。”

这些话很新奇,他突然变得很感兴趣,还把脸往前凑了凑。

来访者看到他这样的表现,微微一笑,说道:“我认为受骗与否只有三种情况。”

这时,他的脸又往前凑了一点。

来访者继续说:“像胡林翼这样的人精明干练,明察秋毫,不会被人欺骗,而左宗棠是一个心细如针的人,生性凶猛,人们不敢欺骗。他们两个都是英雄豪杰。”

曾国藩自认为善于识人用人,自信过了头,不料惨遭翻车,被人欺骗

谈到这一点,来访者有意地停了下来,暗中观察了他的反应,但是他这个时候好奇心已经被勾起来来了,并迅速问:“第三种情况呢?”

那个人微微一笑,带着敬佩的语气说:“第三种情况就像中堂大人您了,在这一点上,胡和左公都不如你。你一直礼貌待人,真诚相待。已经达到了人们不忍心欺骗的状态,无论不能欺骗还是不敢欺骗,都是用外力压制下属的欺骗之心,不忍心欺骗是道德上的感召,所以似乎更珍贵。”

这顶无形的高帽正中他的下怀,平时不太表露脸色的他这时却露出久违的笑容来。

他连忙应和道:不敢当,不敢当,过誉了,曾某受之有愧啊......!心里却暗暗决定要重用此人,毕竟这种人才很难得啊。

曾国藩自认为善于识人用人,自信过了头,不料惨遭翻车,被人欺骗

此人在府上受到中堂大人的盛情款待,呆了好几天,曾国藩便开始对他委以重任了,让他携带巨额钱款来完成购买火炮舰的任务。

但是,让他大吃一惊的是,这人一去,便再也没有了音讯。

后来,当此事报告给总督府时,其下属建议发海捕文书来对此人进行逮捕。但他却思索了很久,说:“算了,随他去吧”。

他的贴身侍卫看到他晚上坐在书房里待着,嘴里却小声念叨着:"人不忍欺?人不忍欺?......”

每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都充满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和痛苦,而曾国藩也是如此,通过这次的受骗之事,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缺点,总结了认识和使用人的方法,这样才能在后来取得巨大的成功,还被人誉为“晚清半圣”。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他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徐中约评价他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