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似錦的春日,充滿了生機;
枯葉遍地的秋季,預示着凋亡。
池塘邊,葉兒飄零,
又随逝水流向了遠方;
阡陌旁,草兒枯黃,
還被寒霜注滿了憂傷。

秋意凄涼,曾讓很多文人墨客心生惆怅。身處塞外的範仲淹,痛飲一杯濁酒,卻歎息羌管悠悠霜滿地;流落洛陽的張籍,欲作一封家書,也是在行人臨發又開封。
古代還有一位才子更是悲秋,他在秋雨過後登樓遠眺,并賦詞抒懷,讓無數人感慨萬千。下面分享晏殊的一首千古名作,全文雖然隻有一個“愁”字,卻滿溢愁情。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北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谙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對于他的生平,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裡不再贅述。這首詞描寫閨中少婦臨秋懷遠,思念漂泊在外的親人。
首句點出了秋天的時令,又描繪了一種凄美的景色。作者用一個“愁”字,賦予菊花以生命,使之在清晨的煙霧中發愁。
一個“泣”字,又賦予情感,蘭草在凄迷的侵曉哭泣,以承露水之恩澤。作者通過菊和蘭的拟人化,暗表人物的凄涼心情。
古時豪門貴族的堂前多有垂簾,“羅幕輕寒”,燕子進出往還,可以穿簾而過。作者明寫燕子的雙雙飛去,實則以雙燕暗喻人的孤獨,為下面的悲愁打下鋪墊。
上阕前三句以具體景物,描繪主人公的孤獨,後兩句則是對景物的埋怨。作者抱怨“明月不谙離恨苦”,不了解别離産生的離愁和痛苦,以至于“斜光到曉穿朱戶”,明月整夜照着孤獨之人,使人無法入睡,更使其産生無盡的思念。
這位主人公經過一夜的悲愁之後,終于無法承受相思之苦,她步出房門,默默地登上小樓,眼前是“西風凋碧樹”。作者以眼前之景,道出心中之事,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愁悶心情。雖然内心悲涼,卻仍舊儲存着未曾泯滅的相思,于是才會登高臨遠,放眼眺望“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最後兩句緊承其上,主人公望盡天涯之路,卻不見情人回轉,内心倍受煎熬,卻隻能寄托于書信。可是即使情書飽含相思之情,終因路遙水闊,而無從寄達。
晏殊的這首詞情感真摯,描寫細膩。詞人先用拟人手法,刻畫人物心情,然後再寫主人公望眼欲穿地盼望親人回歸。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秋意,但并不凄苦;細膩地刻畫景物,卻并不濃豔。尤其是下阕開頭三句,更被清代的王國維盛贊為成就事業的第一境界。
秋天的美在于澄澈和多彩,也因為那種蕭索氣氛,帶給人們一種沉思。可是晏殊卻反其道而行,“菊愁煙、蘭泣露”,還有“明月不谙離恨苦”,以及“西風凋碧樹”等等,都描繪出凄迷憂傷的氛圍,雖然全文隻有一個愁字,卻滿溢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