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風華: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這做法真靠譜嗎?

近期的古裝曆史大劇《大明風華》即将結局,而劇中的永樂皇帝朱棣也下線多時。雖說當初朱棣的登基并不是很名正言順,但是上位以後的朱棣卻也實在是個勵精圖治、為國為民的好皇帝。文治方面,他設定内閣、改革吏治,加強了集權,而且還編制了舉世大作《永樂大典》。武治方面,他北征蒙古、南征安南,清掃了明朝周邊對于邊境有威脅的勢力。總的來說,朱棣對得起自己那個搶來的皇位。

大明風華: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這做法真靠譜嗎?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英武的皇帝,卻在死在了第五次遠征蒙古的回師路上。電視劇中的設定是:當時朱棣出征,帶着太孫朱瞻基、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而這漢王和趙王本就一直觊觎皇位,如果要是得知皇帝已經去世的話,還指不定在半路會出啥幺蛾子。而且,為了增加劇情的沖突性,劇中設定朱棣要傳位給漢王,然後朱瞻基設計奪位一幕。如果朱棣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氣得出來暴打編劇一頓。

大明風華: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這做法真靠譜嗎?

要知道,漢王在軍隊中的威信本就比太子一脈要高得多,現在再加上遺旨的加持,那可真是沒有太子朱高熾一家什麼事了。是以,一來為了保全自己,二來為了成全自己的野心,太孫朱瞻基就聯通内閣首輔楊世奇一起寫了篡位旨意,然後帶着不明真相的皇帝親侍樊忠一起上演了“皇帝并未去世”的情景劇,而且他們為了掩蓋朱棣屍體的味道,還在朱棣的皇帝的大帳跟前曬起了鹹魚。這一幕,編劇實在把朱瞻基和朱棣黑得夠慘,難道就因為朱棣是篡位上位的,是以就要安排朱氏就都得老是通過篡位上位嗎?

大明風華: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這做法真靠譜嗎?

不管編劇如何安排,反正電視劇已經這麼拍了。但是這裡的劇情設定還是有諸多奇怪的地方,那就是設定鹹魚這樣的安排真的靠譜嗎?漢王和趙王真的能被糊住嗎?當然,按照電視劇的情節安排,漢王和趙王還真的被騙了好幾天。不得不說,這編劇是把二位王爺的腦子按在地上摩擦了。就先不說這個情節是不是在曆史上真實存在,就從這個情節的設定說起,也真想為漢王和趙王掬一把同情淚。

大明風華: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這做法真靠譜嗎?

首先,就像劇本裡設定的,二位王爺本就知道皇帝不愛吃鹹魚,現在太孫抱着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态度,挑哪兒不好,非得挑皇帝帳前那麼個地兒曬出大量鹹魚,這不是明擺着告訴那兩個王爺:快來、快來,皇帝的帳篷裡出事兒了嗎?而且,這漢王和趙王對他爹朱棣的關注度,估計比對自己老婆的關注度都高,現在公然用上了以前皇帝從來不用的招數,漢王和趙王隻要腦子沒病,都會懷疑的吧?

大明風華: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這做法真靠譜嗎?

其次,當時的蒙古已經快到冬季了,正是雨水開始變少的季節,就算朱棣愛吃鹹魚,也不會要求在幹旱的蒙古做海鮮吧?這漢王和趙王得多沒好奇心,才會相信真的是自己的老爹想在這樣的地方天天吃海鮮了?編劇确定這樣的情節安排是為了糊住二位王爺,而不是想大聲告訴他們皇帝出事了?要說,這個整體情節下來,就隻有前半段是真的了。曆史上的朱棣的确是在回師路上不行歸西,而身邊的臣子為了不讓外人看出皇帝已經去世,也的确是采用了一些方法,但絕對不是這種掩耳盜鈴的手法。

大明風華: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這做法真靠譜嗎?

那時皇帝已經去世,為了穩定軍心、也為了不讓朝中再生出事故,于是閣臣楊榮、金幼孜商議:熔錫為棺,用來裝殓明成祖朱棣之遺體。而這樣錫這樣的材質既可以防腐、也可以減少一些異味的散發,不過錫本身的氣味也會有些不同。然後,他們再秘密回京回報情況。在他們二人的共同努力下,朱棣去世的消息并未外傳,而京中的朱高熾才得以正常繼位。隻能說,編劇的腦洞開得略大了些,而且還忽視了别人都長了腦子這個情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