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14歲被抓壯丁,長官逃時将妻兒托于他,他照顧66年終身未婚

一九三八年,

一個放牛娃被國民黨“抓壯丁”,14歲就被逼扛起了槍杆子上戰場。

缺吃少穿,營養不良。

團長疼惜放牛娃年幼,一直把他留在自己身旁當勤務兵。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敗逃,

團長也跟着逃跑了。臨行前,團長把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交托給了24歲的放牛娃照看。

約定待局勢穩定下來後,再來接他們母子。

不想這一别,就是66年。

他14歲被抓壯丁,長官逃時将妻兒托于他,他照顧66年終身未婚

這66年來,放牛娃離鄉背井,饑走荒山,露宿野廟;遭人誤會,被人打罵,卻始終守着護着團長妻兒。

1979年,在海對面的團長寫信對放牛娃表示感謝,并勸他考慮和自己的妻子在一起,放牛娃不肯。

又過了些年

,團長和團長夫人都相繼去世了。而放牛娃已經90歲高齡,仍是孑然一人。後來,團長的兩個兒子幫他找到了親人。

放牛娃回到家鄉,看到門前的那株柿子樹時,耳邊又回響起以前聽過的那一出《關雲長忠義千秋》,頓時老淚縱橫。

十年兄弟,一生的承諾。為了信義,放牛娃大半輩子漂泊在異鄉,吃足了苦頭,

2016年才尋到自己的親人。

尋親成功三個月後,已經91歲的放牛娃與世長辭。

很多人前去替他送葬,人們都說他義薄雲天。這個放牛娃就是庹長發,而這就是他的故事!

一、從放牛娃到勤務兵

國民黨來“抓壯丁”的時候,庹長發隻有十四歲。

當時

村裡很多人都躲到山上去了,隻有他在替姑爺家放牛。

那個年代,一頭牛可比他的身價來得貴。萬一牛丢了,他該怎麼向姑爺交待呢?

他14歲被抓壯丁,長官逃時将妻兒托于他,他照顧66年終身未婚

再說,

庹長發覺得别人不會拉他去當兵,因為他當時個子還沒有一條槍高。

可是,“抓壯丁”的人卻不這麼想。對于被抓去當兵這件事,庹長發最初也沒有什麼怨恨。

他家是村裡最窮的一戶人家,他下面還有兩個小弟弟,再加上爸媽,一家五口人窮得喝西北風。

當兵起碼還有口飯吃,而且

他當兵後非常幸運,一到部隊就被團長易梓卿調去當了勤務兵。

易團長據說是黃埔軍校出來的高材生,他是一個文化人兒,待人和氣。他們在一個戰壕裡打仗,易團長好幾次救過他的命。

不打仗時,易團長拿他當自己的小弟弟看,

時常摸着他的頭給他講《三國演義》和關雲長。

後來,國民黨打了敗仗,易團長要跟着一起逃。

臨行的時候,上面規定長官可以帶家屬,他可以帶走三個人。但是

易團長

覺得,在這種情況下,他應該先帶走副官和另外兩個部下。于是就

把妻子陳淑珍和兩個幼子交托給庹長發,

帶回湖南邵陽的老家。

他14歲被抓壯丁,長官逃時将妻兒托于他,他照顧66年終身未婚

當時他和易團長都以為很快就可以團聚,

誰知道海峽分隔,這一别就是幾十年。在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庹長發不敢放下陳淑珍孤兒寡母,

也沒有辦法回到重慶彭水的老家。

二、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解放後,庹長發托人帶信到重慶老家。但是他的家人早已搬家,找不着了。當地人排外,庹長發找工作不易,時常受人欺負。

陳淑珍拖着兩個孩子和庹長發住在一起,也有閑言碎語。于是庹長發白天在外做工,每天傍晚給他們母子送吃食。

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庹長發把糧食留給了陳淑珍母子,自己跑到山上挖野菜,嚼草根。六十年代末,他又因為當過國民黨的兵,被人抓起來毒打。陳淑珍看他被打得太慘,一邊替他敷藥一邊哭着讓他快走。

庹長發卻說:嫂子,這種情況下我不走啊!當年要不是易團長,我也沒有命活到今天。

就這樣好不容易熬到了

1979年,海峽兩岸可以通信了。接到易團長的信,陳淑珍發現他早已在台灣成家。

他14歲被抓壯丁,長官逃時将妻兒托于他,他照顧66年終身未婚

原來當年國民黨敗逃後,蔣介石要求士兵盡快“本土化”。易團長以為再也回不來了,就是在當地娶了新妻。

得知這些年來,庹長發對妻子陳淑珍和兩個兒子的照顧,而陳淑珍也一直未改嫁之後,内心無比愧疚。

易團長随信寄來一些錢,

勸說庹長發和陳淑珍結婚,庹長發卻怎麼也不同意。

想當初他是為了講義氣,信守承諾才照顧陳淑珍母子。當年易團長也是因為講義氣,選擇先帶走自己的兄弟。他怎麼能娶嫂子,這不是壞了義氣嗎!

一番話說得大家啞口無言,從此也不敢再勸說他。後來

,易團長去世,2009年的時候陳淑珍也去世了。這個時候,易團長的兩個兒子浩光和浩明都已年過半百,可庹長發依然是孤身一人。

他14歲被抓壯丁,長官逃時将妻兒托于他,他照顧66年終身未婚

有一年過中秋節的時候,兩兄弟拉着老人的手問他:叔啊,你想不想自己的家人啊。庹長發望着天上的月亮,回憶着說,“我在家鄉,還有兩個幺弟娃。可是分開了幾十年,我連他們的長相都不記得了。再找不回來了,找不回來了……我死都不落眼……”說完老人就哭了起來。

于是,

易家兩兄弟想盡辦法替老人尋親。2016年,終于在網友和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在重慶彭水找到了庹長發的親人。

臨去認親前,已經91歲高齡的庹長發重病纏身,在醫院裡躺了好多天。他随身帶着的收音機裡,一直放着那出《關雲長忠義千秋》。

一十四歲離家,二十四歲護送團長夫人去湖南。此後的六十多年裡,他每一天都在思念故鄉、父老親朋。但是為了兌現承諾,他不能回家。到後來,想回家也回不成。現在終于回到家了,

可是他那僅存的三弟,也在他回家前一月去世了。

他14歲被抓壯丁,長官逃時将妻兒托于他,他照顧66年終身未婚

他三弟的兒子,拉着他的手說:父親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要找到大伯,現在終于找到您了,隻是遲了一步……

庹長發聽到大侄子的話,望着門前那一株老柿子樹默默流淚,一句許久也說不出來。

結語

戰争年代,一個放牛娃和一名團長,在陣地上十年同生共死,建立起了友誼。團長有文化,他教放牛娃識得了義氣兩字。一次教誨,受用終生。從此放牛娃庹長發,為了堅守信義,漂流異鄉六十六年。

可惜孝義難兩全,每當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時,放牛娃庹長發都在遺憾“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後來,

易團長的兩個兒子花費七年時間,終于為庹長發尋到了親人。

2016年,庹長發尋親成功,卻未能見上幼弟最後一面。

三個月後,庹長發與世長辭。當地的人聽說他的事迹後,紛紛前去為他送葬。大家都說這位老人一輩子義蓋雲天,實在難能可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