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在抗戰全面爆發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但八路軍後來為什麼會越來越壯大?主要原因有:一是我黨上司的人民武裝是真正的抗日的隊伍;二是八路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隊伍,深受人民的受戴;三是我黨有先進的思想理念,能吸引全國的優秀人才投奔延安,加入我們的隊伍。

比如,抗戰時期就有很多來自如黃埔軍校等畢業的國軍國中級軍官投奔延安,參加八路軍,投身抗日。今天就和大家說說這位原黃埔軍校炮上尉訓練官投奔延安的故事。
他叫鄭新潮。
鄭新潮是遼甯沈陽新民人,1913年生。“九一八事變”後,為拒絕奴化教育,奉天師範畢業的鄭新潮毅然放棄國語教員的工作,帶着妻子邵清廉到了北平輔仁學院讀書。随着局勢的惡化,鄭新潮決定投筆從戎,于是,在1935年加入了國民黨29軍抗日愛國青年軍訓團,決心以武力保衛祖國。
“七七事變”爆發後,特别是北平淪陷之後,他不得不南下南京,考進了黃埔第11期步兵科學習,在畢業前,他又被選拔考入進階炮兵學校第5期尉官總隊觀通系,畢業時,成為第14期第一總隊炮科學員,他成為了當時接受兩期黃埔軍校培養的優秀學員。
軍校畢業後,原本決心上戰場殺敵的鄭新潮,卻被配置設定到黃埔軍校進階炮校附屬炮六旅擔任上尉訓練官。有一次,他面見當時的黃埔軍校蔣校長,要求上戰場殺敵衛國,但老蔣卻以不舍得人才犧牲為由拒絕了鄭新潮的請求。
1938年,鄭新潮随國民黨黃埔進階炮校(南京進階炮校)轉移到貴州都勻繼續辦學。由于不能上前線殺敵,空閑時間就開始偷偷閱讀,如《資本論》、《論持久戰》、《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政策》等進步書籍和文章,精神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而在此時,我地下黨組織和東北抗日救亡總會也看到了鄭新潮的進步要求,于是積極争取鄭新潮。在地下黨組織的争取下,鄭新潮決心投奔八路,跟着我黨抗日救國。
1939年,鄭新潮躲過了國民黨特務組織的暗殺,帶領魯齊、殷洪等六名同學從貴州都勻出發,途經重慶、寶雞、洛陽,最後到達西安,來到陝西關中軍分區警備一旅,先是在警一旅幫助警備一旅開展軍訓活動,後在警一旅習政委的安排和引薦下到達他們心中向往的革命聖地——延安。
到達延安後,鄭新潮等黃埔同學受到了主席和朱老總的熱情接待,當得知鄭新潮是黃埔步兵科和炮兵科兩期的畢業生時,主席興奮且風趣地說:好啊,好啊,老蔣這次又為我們送來了黃埔人才!
此後,投身延安八路軍的鄭新潮被安排在延安軍事學院擔任首席炮兵科教員,并從事延安炮校的前期籌備具體工作,于是,他成了八路軍延安炮校的重要建立人之一。抗戰勝利後,他先後又參與了宣化炮校和沈陽炮校的建立。
鄭新潮除了是我軍炮校的建立人之外,他還是我軍馬場的創始人。
那是在1947年初,炮兵司令員兼東北軍區炮校校長朱瑞找鄭新潮談話,朱校長對他說,軍馬與炮兵密不可分,縱覽中外炮兵發展史,軍馬是炮兵之足,炮兵黨委研究決定,正式組建牡丹江軍馬場,你和清廉既精通炮兵又懂得養馬,軍馬場的組建任務必須交由你們完成。
于是,鄭新潮和妻子邵清廉帶着5名傷病戰士和自己的3個孩子,找到了一匹毛驢和一盤磨,在被蘇軍轟炸後的日軍特務機關的殘垣斷壁上安營紮寨,開始了軍馬場的建立工作,随後不久,在他們的努力下,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後勤軍用種馬場軍在解放戰争的炮火中誕生了,這是我軍第一個軍馬場,我軍的軍馬養殖事業也由此發端。
後來,鄭新潮又參與了白城子軍馬場、紮蘭屯軍馬場與肇東軍馬場的建立。牡丹江軍馬場等軍馬場為我國解放戰争與北韓戰争提供了上萬匹軍馬,為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為炮兵技術專家、軍馬研究行家的鄭新潮1955年沒有參加軍隊授銜,而是被軍委炮司授予主任研究員的技術職稱(部、軍級文職)。
1986年1月,鄭新潮去世,享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