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龐涓在孫膑臉上刺字,并挖掉其膝蓋骨,孫膑在複仇的時候有多狠?

孫膑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在齊國當官,曾著有《孫膑兵法》八十九篇。

《呂氏春秋》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孫膑貴勢”,把他和孔子、老子、墨子等人并列。

《史記》作者司馬遷認為:齊威王、齊宣王兩代國君,正是因為任用了孫膑、田忌等人,才能稱雄東方。

不過,這位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卻沒有留下真實的姓名。大家隻知道他姓孫,受到一種叫“膑”的刑罰,于是叫他孫膑。

龐涓在孫膑臉上刺字,并挖掉其膝蓋骨,孫膑在複仇的時候有多狠?

在《史記》中,

孫膑和龐涓二人系出同門

,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二人一同出山,一起當官。

龐涓後來卻因為妒忌孫膑的才華,陷害他,讓他被削去了膝蓋骨,關進大牢。

後來,孫膑逃出了生天,然後又奇迹般地回到了齊國,被齊威王奉為座上賓,

他先後策劃發動了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通過“圍魏救趙”、“誘敵深入”的政策重創魏國,緻使魏軍首領龐涓自殺。

一、孫膑的計策

公元前354年,趙國與衛國爆發戰争。魏國趁亂進攻趙國,出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王向齊威王求助,齊王派田忌、孫膑二人領兵馳援趙國。孫膑與田忌領軍出征後,在魏、趙兩國的邊境與龐涓軍隊遭遇。當時兩方各有兵力八萬。田忌想要出戰龐涓,孫膑卻認為:正面作戰雙方死傷太大,并且達不到救援趙國的目的。于是定下一個計謀,讓田忌繞道攻擊魏國平陵。

龐涓在孫膑臉上刺字,并挖掉其膝蓋骨,孫膑在複仇的時候有多狠?

平陵易守難攻,齊軍連敗兩次。好大喜功的龐涓以為這是一個消滅孫膑的好機會,放棄了原本攻打衛國的計策,

并日夜兼程,一路南下追趕齊軍,誓取孫膑“狗頭”。

誰知道這個時候,孫膑已經排程了一支軍隊,去攻打魏都大梁。涓剛剛趕到平陵,發現中計,又急匆匆調頭往大梁方向趕。

沿途與齊兵交戰,

發現對方隊伍渙散,遂起了輕敵之心。

立功心切的龐涓輕騎追敵,最後被齊兵引進桂陵的一處埋伏圈,生擒活捉。

這一戰之後,因為齊國并未攻進魏都大梁,魏國主力無損。魏國聯同援軍南韓,于公元前352年将齊、宋、衛三國聯軍打退。最後兩方調停休戰,龐涓隻是被嘲笑了一頓,就放回魏國去了。

十年之後,南韓與魏國爆發戰争。南韓求救于齊國,齊威王拜孫膑為軍師,和田忌一同出兵前去救援南韓。

這一次孫膑故計重施,又來了一回“圍魏救趙”。

先攻擊魏都大梁,待龐涓從南韓撤軍,回來救梁的時候,孫膑已經領兵“向西逃竄”。齊軍素有“怯戰”之名,孫膑于是安排士兵,在逃跑路線上挖竈。一開始一次挖十萬,後來八萬、六萬 ……逐日減少。

龐涓在孫膑臉上刺字,并挖掉其膝蓋骨,孫膑在複仇的時候有多狠?

龐涓通過數竈的數目,判斷齊兵已經潰不成軍,認為“齊兵撤退三天,就逃走一大半”于是又生了“輕敵之心”,丢掉部隊的辎重、輕車簡騎,瘋狂追趕孫膑。追到一條叫“馬陵”的窄道,發現一株剝皮大樹。

龐涓叫人取火把一看,

樹上居然寫着:“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龐涓氣得七竅生煙,正想拔劍把樹砍掉,結果夾道兩旁的山上突然吼聲雷動,萬劍齊發。魏軍中箭四處逃竄,有的被箭射死,有的被馬踩死,慘不忍睹。眼見敗局無可挽回,龐涓才知道自己的才華遠不如孫膑。

由于兩次被同樣的計謀诓騙,失敗已無可挽回,龐涓憤而自刎。

二、孫膑的傳說

孫膑這個人的記錄,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和《韓非子》中。最初提及他,隻說是“孫子”,叫什麼名字,沒有人知道,

他的故事也是零星出現的。民間傳說中,孫膑和龐涓是師兄弟,他們的師父都是鬼谷子。

《呂氏春秋》是第一本提到《孫膑兵法》的書籍,

書中說孫膑作《謀》八十九篇。但在這之前,史料上都沒有他完整的生平介紹。直到《史記》出現,才有他的簡單介紹,和他軍事才能方面的記錄。

龐涓在孫膑臉上刺字,并挖掉其膝蓋骨,孫膑在複仇的時候有多狠?

大約在宋代開始,有了關于孫、龐鬥智的話本小說。評書藝人通過“孫膑受刑”、“田忌演馬”、“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把孫、龐二人鬥智的故事串了起來,

讓二人的人物形象變得鮮活。盡管關于孫膑、龐涓的故事虛實交錯,但是讀過他們的故事,對現代人仍然十分有啟發。

孫膑身受酷刑,獄中著兵法,和周文王獄中作《周易》十分相似。這樣的故事往往用來激勵人們,在逆境中奮起,力争上遊。孫膑擔任軍師指揮的兩場戰役,讓“圍魏救趙”之計天下揚名。

足以證明他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不世出的奇才。

龐涓在孫膑臉上刺字,并挖掉其膝蓋骨,孫膑在複仇的時候有多狠?

作為齊國軍師,孫膑審時度勢,知己知彼。能夠充分考慮到魏國的軍力分布,士兵的作戰狀态,并且針對魏國主帥龐涓進行了一系列巧妙的“心理戰”。而魏國的龐涓對自己的對手卻“一無所知”,龐涓不但好大喜功,還輕視對手,結果連續兩次中了同樣的計策。

尤其是在馬陵之戰後,他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在精神上也處于完全崩潰的狀态,隻有一死了之。

結語

孫、龐二人當初系出同門,龐涓先在魏國為官,後來他把孫膑請到魏國,卻又陷害他,緻使他遭到了酷刑,臉上被刻字,膝蓋骨被挖掉。不過,好在有一個齊國使者愛惜孫膑的才華,悄悄把他送到齊國,得到了齊王的重用。

雖然都是兩國交兵,各為其主,但是說孫膑内心沒有複仇的烈焰,這也很難。

龐涓在孫膑臉上刺字,并挖掉其膝蓋骨,孫膑在複仇的時候有多狠?

不過,孫膑複仇用了一種最風輕雲淡,且又讓龐涓崩潰的方式,那就是用在不經意間,用同樣的計謀連續打敗龐涓兩次,以此将龐涓活捉,以此将龐涓逼死!

這種心理上的“複仇”,遠比肉體上的複仇來得更加可怕。因為要摧毀一個人,首先就要摧毀他的心理。

龐涓本身智謀遠遜于孫濱,偏偏求勝心切、心胸狹窄。兩次戰役之中,都被孫膑用計耍得團團轉。勝敗乃兵家常事,打敗仗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

龐涓後來選擇自殺。這主要還是因為:他自知智謀永遠及不上孫膑,自信心完全被摧毀了。

殺人不過頭點地,一個人的精神被摧毀了,即使他還活着,也和死也不沒有分别。是以,最終龐涓選擇了自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