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孩子解讀古詩詞》——原來讀詩就是修心

《為孩子解讀古詩詞》——原來讀詩就是修心

目前來說,唯成績論的教學理念導緻我們學習古詩詞并不會深入,與其刷抖音、看視訊還不如靜下心來看看書,了解古詩詞背後所帶給我們的啟發。

在本書的閱讀過程中,作者提到最多的就是“詩心”這組詞語,它和刻意堆積的華麗辭藻有很大不同,好的詩詞自古以來都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果語言太過于随意,太過于通俗,反而顯示不出自己的睿智與風度。仿如神來之筆的點綴,更增加了對于他們接受邀約的重視。

古詩詞與白話文的的差別,莫過于從一件件極普通的事物當中提煉趣味,以對仗工整的形式呈現出久久回味的美感,李天飛教授用了大量耳熟能詳的詩句來強調這種獨特深邃的鐘情。

如果把《尋隐者不遇》翻譯成白話文,其實沒什麼特别之處,如果要深挖這首古詩内含的故事線,可能需要一本十幾萬字小說來細節說明,但原文寥寥數十字就給我們創設了一種意境,這種極具畫面感的聯想是能夠引起大多數人共鳴的,甚至還有不少人至今依舊在苦苦尋覓。

我經常給學生教授古詩詞的時候,會注重引導學生從詩詞中體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讀了《為孩子解讀古詩詞》這本書,我切入到一個從未有過的角度,我發現自然之美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從詩人的充沛内心中萌生的。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等等。在作者看來,我們作為人類,有時還真得“自作多情”。

這種主觀性的抒發,使詩人的形象毅然挺拔起來,或許我們并不關心他們的模樣,書本上的插圖不過是從詩詞中演繹出來的抽象概念。

“隻有我們自己有感情,才能對這世界别的東西傾注感情”。我對這句話的了解比之更甚,感情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橋梁,不管是你我面對面,還是跨越千古的時空對話,有溫度、有見解,偶爾再來點小情緒才會顯得生動、顯得活潑,顯得若隐若現。

詩詞的敏感與脆弱,不在于對自然的詠歎,而在于與自然的貌合神離,看着寄情山水、豪放灑脫,其内心無異于一場急驟版的地震,一景一物、一花一草,似乎都有了拟人化的借代,興發感動的魅力就在于精神世界的無比糾結與自我麻醉,如同毫無寫詩經驗的劉邦随性吟誦的《大風歌》。

“中國古典詩詞可以讓人心不死”,或許“死”這個字對于普通人來說太過于敏感,但如果你的思想超越了生死,就不會在意這些詞語所帶來的附加解讀。

我曾經在網絡中看到,如今的每一句流行語,都能在古詩中找到儒雅又不失力量的表達。相較于當下的不假思索,古人儒雅、顯得更客氣,但隻要拆解開其中的字理,便會發現那藏在情境中的铮铮傲骨。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暢快淋漓;“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急迫忐忑;“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遺憾失落。

如果你習慣于古詩詞所帶來的養分,每一份失意、每一份痛苦、每一份無以言表的煎熬,都在詩詞的映照下得到由内而外的升華。

李天飛教授從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提取了解讀詩詞的四種方式:“興”、“觀”、“群”、“怨”。“興”是對自我的和解;“觀”是對他人的感覺;“群”是他人的感同身受;而“怨”呢,是借詩詞的外表針砭時弊。

之前,有人問過我,她的這首詩歌寫得怎麼樣?借着書裡的觀點,我也學會了分析,要結合人物特點以及寫作背景。一首詩詞的好壞,往往取決于真情流露、體裁韻律、語言藝術三個方面。

縱觀課文裡的古詩詞,涉及到“思鄉”、“離别”等客觀具化的情感占了很大比例,當下的資訊社會使思念變得短促、使期盼變得遙遠,是以我們筆下的故事就顯得過于美好,或者從不會寫一封長長的書信開始,我們就已經離真正的詩心很遠很遠了。

唐代的曾參在去往安西都護府的路上寫了一首《逢入京使》,我從詩中看到一個三尺男兒的柔情,連帶個口信都“雙袖龍鐘”。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中人”,當我們看到這首詞的時候,是不是有些傷感,春閨思念的早已成了皚皚白骨,期間的強烈對比是現代詩詞所缺乏的。

我看書中還提到了資料庫拼湊出來的詩詞,如果不是作者層層剖析,現代的我們還或許以此為榮。哪怕你已經積累了太多的典故,但好的詩詞依然是可遇而不可求。

在李教授眼中那些應酬與奉承的詩詞都不能算佳作,甚至在國小生作文中營造出來的虛拟感動都會嗤之以鼻。

這樣說來,學生那些偷偷摸摸的日記盡管語言不通,但記錄了他們的懵懂童年,這也讓我更加了解他們。我經常告訴他們,作文也不過從一個核心詞語不斷擴散成的長句子,如同詩詞搭積木一般的演變曆史。如果我們弄懂了寫文章的真性情,也便帶入到領略詩詞的最佳境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