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閱讀的人,一個低着頭向上看的人

昨天,開始閱讀張純如《錢學森傳》,越讀越有味道,忍不住在朋友圈推介了一下。

《錢學森傳》這本書還沒有讀完,強烈推薦給希望孩子喜歡上讀書的大人們看看。寫作這本書的人在36歲的時候就離開了這個人世,寫作此書的時候她才20歲出頭,但筆鋒沉穩、精練,節奏感非常明顯,閱讀起來輕松自如。作者張純如,《南京大屠殺》才是她的代表作。

今天,讀完了這本書,又在微信讀書上推薦了一下:

張純如寫作的《錢學森傳》,算不上一本嚴格符合人物傳記的傳記,但在閱讀中依然引發我對如下幾點進行了思考——一個家庭在一個孩子成長中,哪些方面會影響孩子終生;持續專注的閱讀對一個人成長而言起到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确定興趣方向并為此投入所有熱情和行動,快樂與收獲相伴而來的可能性大大增強。

是的,關于這幾個方面的感觸,都是因為書中對錢學森閱讀的記載與叙述。

下午,朋友特意分享幾個精彩的年度廣告文案,其中一個是京東圖書的:

閱讀的人

一個低着頭向上看的人

這隻是文案的一部分,說實話,就是這一部分打動了我。然後我跟朋友之間還有一番借此而來的感觸。感觸中我有如下僅供她參考的一些想法:

京東圖書這句文案,不僅表現了京東圖書所要傳達的閱讀精神,這句話本身就給閱讀的人做了一個很好的界定。任何一位陪伴孩子閱讀的人,都更符合這句話背後隐含起來的主張。我覺得。

我是感覺到這句話其中隐含着“蹲下來跟孩子說話”的主張,蹲下來,不僅僅是一種姿态,而是一種更開放更宏大更富于遠見的心态。

後來,我們又借着這個話題談了一些關于閱讀的體會。我跟她說,如果這句文案是哪個圖書館、書店,或者推廣全民閱讀的公益組織宣揚出來,效果或許會更好一點。

閱讀的人,一個低着頭向上看的人。

低頭,是在積蓄力量,向上看,是因為有追求有方向。閱讀的人,所有的方向都是遠方。

這也是我今天如此感慨的原因,也是用這句話作為文章标題的原因。

閱讀《錢學森傳》的又一些想法轉述在這裡。

P s:以下灰色字型為原文,正常字型是随手記下來的感觸。

教育機構中寬松的學術氣氛可以促進思考,而這是獲得智慧的唯一途徑。

錢學森這個觀點,觸及了教育的本質——讓接受教育者獲得智慧,而不是一張文憑。

這就要求教育環境寬松,具有良好的學術氛圍,且在這樣的條件基礎上促進受教育者思考。對照現實看看,我們擁有這樣的教育機構嗎?

當蔣英誦讀着唐詩宋詞時,蔣百裡在一旁撰寫着關于西方曆史、憲政和戰略戰術的著作。身為一本文學期刊的編輯,蔣百裡與當時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保持着緊密的聯系。

這種條件和資源,可遇而不可求,蔣英跟錢學森一樣幸運!這也佐證了俞敏洪老師提到的提升一個人修養的幾個必備條件——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這些,蔣英都具備了。

周恩來評價王炳南—約翰遜會談的結果說:“中美大使級會議……要回來一個錢學森,單就這一件事情來說,會談也是值得的,會談也是有價值的。”

政治鬥争或者政治偏見,總會讓一些人成為聾子、瞎子和劊子手,也總會讓一些人成為時代和命運的寵兒。

■《錢學森傳》上一篇讀書筆記

2021年12月24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