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巨人 | 天機智能陳曦:在穩定中跨越邊界

小巨人 | 天機智能陳曦:在穩定中跨越邊界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薛緻以工作、運動、閱讀,這三件事充斥陳曦的生活,她負責一家創業公司——廣東天機智能系統有限公司(下稱,“天機智能”)的運轉,工作幾乎占據了她生活80%的時間。

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會感到無聊麼?她說會,但“無聊”之中也有“平衡”。就像跑步,日積月累地跑,可是每天、每階段的目标都是不一樣的。創業也是這樣,這家公司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興緻就存在于變化和不确定中,看到企業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存活與成長,就像跑步能分泌多巴胺。

天機智能成立于2015年,是長盈精密集團的持股公司,旗下子公司廣東天機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天機機器人)成立于2017年7月,是長盈精密集團與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的合資公司。2021年7月,天機智能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

機器人行業的中國創業公司,這幾個限制詞幾乎框定了天機智能的發展路徑。中國的機器人行業起步非常晚,在這個過程中面臨四大家族(日本的發那科、安川電機、瑞士的ABB和德國的庫卡),或是其他國外的品牌的持續競争。陳曦說,整個産業的發展很波折,不是所有人都能穿越波折并持續前進的。

即便是同處機器人賽道的企業,由于基礎條件和創始人個人背景的差異,走出的成長路徑不盡相同,但都要熬過相對漫長的發展周期。

天機智能選擇了一條比較長的探索路徑:由于一開始并不具備自己研發的實力,于是先合資,慢慢對場景、對客戶需求有了解之後,吸收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再開始打造核心技術。

自2019年來到這個公司後的每一次變化,陳曦都參與其中,她認為這一路徑可以保證産品具有較好的市場認可度和較強的爆發力。背靠長盈精密和安川電機,天機智能一開始的強項在制造能力,品質管理和産品的一緻性和直通率,立足于此,研發可在後期慢慢補齊。

這樣可以避免一種更為嚴重的情況的發生:研發能力和産品本身都不錯,但是在傳遞階段會出現品質不穩定的問題,繼而面臨大量的售後工作。直接傳遞出去,很容易被客戶抵扣掉,這就意味着這家公司的産品在下一年就沒有任何機會了。

又如跑步,創業需要穩紮穩打,又需要掌握某種節奏,嘗試去突破、跨越自己的邊界。

發散與聚焦

加入天機智能之前,陳曦主要從事投資領域的工作。做投資需要在大環境之下通盤考慮,而後去選擇一個賽道。每年的火熱題材都不一樣,也許在幾年間就會在晶片、醫藥、新能源等行業之間不斷切換。

但做企業就要“隻做這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會有周期,會有逆境。

陳曦說,相比投資,創業的挑戰更大,也更有意思,“怎樣去跨越周期抵禦逆境,成為一家長期來看都有價值的企業,這才能算是一個偉大的企業,拼的是綜合能力,需要對每一個子產品都有清晰的認識,同時也得對宏觀環境有非常好的判斷。”

在選擇進入這個行業前,陳曦做過一些分析,她想畢竟自己也不算年輕,人生再去切換賽道的機會不是太多,按照投資的習慣去考量機器人行業,這絕對是一個足夠長期的賽道,競争力會随着積澱越來越強。作為一個綜合性學科,機器人領域包含運動控制、系統軟體、機構設計、傳感器等等,這也決定了行業的壁壘比較高,似乎不會像其他行業那樣殘酷。但歸根結底,這也是她的興趣所在。

投資的思路帶進陳曦從事現在的工作之中,使得天機智能在機器人的應用方面變得更為開放,不會局限于某一個特定的場景。“不管是餐飲還是鞋服,在開拓某一行業之前,我們會從一個大的架構去分析其潛在的發展空間,是否值得去進一步布局,在這個過程中運用更多的是投資的思維。”

天機智能的核心産品是工業機器人,此外也開發機器人3D視覺相機、機器人控制器、力控系統及面向3C、鞋服、新餐飲、醫療等行業提供标準工作站、智能數控裝備和系統內建解決方案。

和安川成立合資公司也有相同的作用,兩者以對自身所熟知的場景的了解作為合作的開端。機器人是一個“萬能”的産品,幾乎可以應用于各行各業,但是機器人生産企業很難面面俱到,每家所擅長的領域屈指可數:天機智能因為源于長盈精密,是以對3C場景更為熟知,安川更了解電機。通過合資,兩者可以資源互換、優勢互補。

從業務拓展到組織架構,對邊界的突破與探索滲透了天機智能。陳曦一直在考慮的事情是,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在她看來,大部分中國企業還沒有進入精細化管理的地步,中國的企業家在做toB的時候,還是以大客戶銷售的方式為主。國外公司更趨向于從企業文化着手,進行精細化管理,着眼個人和企業的同步成長。但建立企業文化是非常難的事情。

制造業的習慣是樹立能力邊界,隻做邊界之内的事情,陳曦想要打破這樣的行為習慣,鼓勵組織中的人能夠邁出舒适區,嘗試為能力邊界之外的事情而努力,不管是生産制造、還是人力資源、甚至是财務部門的員工,跨過邊界或多或少都會有所裨益。

“我希望整個公司都變得更加簡單,更像是網際網路企業那樣,開放、創新、重視團隊協作,這樣就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事不關己,互相推诿,當一件事情發生時,甚至難以溯源的局面。”

目标“專精特新”

創業是逆流而上,最不缺的就是困境。

陳曦想到天機智能經曆的幾次轉型時說,每一步改變的依據都是非常市場化的,也非常的“殘忍”:第一次轉型是減少依賴母公司長盈精密的訂單,轉為去接外面的訂單;第二次轉型是從內建項目型轉向産品型。

在此之前,天機智能是依靠內建項目拉動機器人銷售的,後續選擇将內建項目全部停掉,将團隊全部劃撥給集團,隻保留機器人本體産業的決定,在陳曦看來也是公司自身的優勢來決定的。

畢竟,做內建項目和做機器人是兩套體系,包括管理、銷售和營運都存在差異,另外,市場上有很多做非标整機內建的公司,能賺錢的卻很少。是以,最終選擇專心研發機器人業務。

這并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因為內建項目很容易做大公司的營收,動辄一個項目就能帶來上千萬的營業收入。但隻做機器人業務就需要去忍受一台台機器人銷售帶來營收方面的增長,同時,機器人在産品競争力上的壓力更大,進而對人才的需求也更高。每年都會有新的挑戰。

2017年,天機智能研發了第一代型号為EWP7-R700小型六軸工業機器人,銷量在東莞地區居前列。截至目前已有第二代TR8系列小型六軸機器人、SR系列SCARA、倒裝SCARA,已銷售4000多台工業機器人和數千套智能內建裝備及機器人全自動化線。

陳曦告訴記者,基于對機器人需求向好的判斷,目前天機智能訂單飽滿,對資金的渴求度也有所提升。陳曦看到,一些以前未曾結合過的行業,也有擁抱機器人産業的趨勢,并且其需求比傳統産業更為強烈,速度也更快。機器人産業正在多點開花,術業有專攻,可以說每一家企業都有很多的機會。

陳曦也在接觸戰略投資人,一方面需要引入更多的資金,另一方面也需要導入更多的資源。入選“專精特新”名單,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天機智能的融資程序。

當然,國家的減稅政策也在為其減輕負擔、盤活資金鍊條,比如天機智能在松山湖稅務部門的“三師助企員”的輔導下,2020年享受軟體産品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辦理退稅越300萬元;今年享受了研發費用季度預繳新政,截止2021年第三季度,天機智能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額約2540萬元,約能減免企業所得稅稅額630萬元。

“研發費加計扣除新政的出台,有利于加快企業資金回籠速度,對于進一步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具有較為明顯的作用。”國家稅務總局東莞市稅務局所得稅科科長黃焱認為新政十分有利于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不同于自己的父輩那代傳統的企業家,陳曦對于企業的規模沒有執念。就像“專精特新”這個名字一樣,做一家有特色的企業,這不一定意味着企業在規模上就要超越上一代。但是一提起這家企業,就能夠迅速形成畫像,不論是創新能力強,還是技術水準高,最好是能有一個記憶點。“相比企業的規模,我們更多追求的是技術的領先性,跟國外的技術是否能持平甚至超越,這是我們非常想做的一件事。”陳曦對此很堅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