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客在龍源咖啡屋泡咖啡體驗
陳鵬學習興隆咖啡制作技巧
興隆咖啡标準化種植示範區的咖啡樹快樂生長
見證興隆咖啡輝煌的太陽河咖啡廠
正大太陽河咖啡廠推出新産品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興隆咖啡以其獨特的風味,經曆了短暫的風景,但很快就急劇下行,種植面積下降,産品結構單一,品質參差不齊,品牌價值損失等一系列"硬傷",以至于曾經被總理譽為"世界級"的興隆咖啡隻能依附于海南的旅遊市場, 吃老曆史,旅遊商品作為"接待顧客"的身份,人群衆多。
"振興"迫在眉睫。目前,萬甯市政府将興隆咖啡作為全市八大産業之一重點建設,通過建立種植示範區、與大型企業合作等形式,努力打通産業鍊上下遊"攔網點",重新打磨"興隆咖啡"品牌。
興隆咖啡
曾經一張響亮的海南名片
人民的情感和海外華人的感情被認為是興隆咖啡獨特的文化内涵。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返鄉者來到興隆華僑農場,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咖啡種植技術,釀造技術和咖啡飲用習慣。統計資料顯示,現在有大大小小的咖啡館200多家,咖啡已經成為嬰兒潮一代的日常用品。
半個多世紀以來,興隆咖啡必定有它的位置。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咖啡中心基地負責人、咖啡品嘗師陳鵬表示,與雲南小粒種Alabica相比,興隆種植的是中粒種Robsta,這兩種咖啡因為營養成分不同, 在味道和香氣上的差異。
随着咖啡飲用習慣的形成,興隆人對咖啡的熱情高漲,種植面積逐年擴大。1952年,新中國第一家咖啡廠——海南興隆華人農場咖啡廠成立,其生産的"太陽河"牌興隆咖啡選用了太陽河優質咖啡豆,采用東南亞精良的配方和烘焙工藝精制而成,興隆咖啡正式推向市場。
"興隆咖啡是在黨和國家上司人的照顧下長大的。在興隆,沒人否認這句話,談起興隆咖啡的榮耀,幾乎每一個富貴的人都來講周總理的故事。
1960年,周恩來總理參觀興隆農場。連續喝了三杯興隆咖啡後,他說:"興隆咖啡是世界級的,我喝過很多洋咖啡,或者我們自己的咖啡很好喝。此後,朱德、劉少奇、鄧小平、葉建英等衆多黨和國家上司人紛紛來到興隆,對興隆咖啡給予了高度評價,甚至作為外交禮物送給外賓,一度,興隆咖啡享有盛譽,風光一片。
惹上麻煩
種植面積大大降低了品牌價值的損失
可以說,興隆咖啡是"出路即是巅峰",但很快進入低谷期,咖啡種植面積下降、品牌價值流失、産品結構、産業基礎薄弱等一系列問題讓興隆咖啡陷入了"出不去"的循環,直到今天,這些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資料顯示,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興隆的咖啡種植面積一度達到16000畝,至今隻有2000多畝。
"自然條件好,很多經濟作物都可以種植,種植者肯定會選擇價格較高的種子,咖啡價格以前隻有橡膠,現在由槟榔甩掉一大塊,種植者用什麼樣的咖啡。興隆咖啡協會秘書長吳春光直接指出了咖啡種植量下降的根本原因。
不少業内人士認為,咖啡種植面積的下降是導緻産業鍊中下遊出現一系列問題的關鍵。企業為了受益,從東南亞購買劣質咖啡豆,貼上了"興隆咖啡"的标志,再加上傳統飲用技巧帶來的生産規模化,興隆咖啡失去了其獨特的口感,品牌價值逐年下降。
"興隆咖啡不缺名氣,但品牌卻不做。興隆咖啡谷總經理趙德良表示,除了産品問題外,興隆咖啡多年來一直沒有形成明确的市場定位和發展方向。吳春光認為,興隆咖啡市場參差不齊,主要是因為行業還沒有形成規範的統一管理,是以,要制定一套健全的确定和評價方法,根據咖啡等級對市場進行分類是必要的。趙德良持同樣觀點,"興隆本地種植的咖啡,産量少,品質高,可以走精品路線,主要是高端市場,國外咖啡豆卻采用興隆傳統工藝加工咖啡産品,成本低廉,可打造為熱門産品。趙說。
未來是可用的
"咖啡莊園"是一條新的出路
在弄清楚興隆咖啡産業發展的"病"後,萬甯市政府将咖啡産業納入全市八大産業鍊之一,一個接一個地打破了興隆咖啡産業鍊上下遊的問題。擴大産業鍊上遊咖啡種植面積,提高初始加工技術水準,提高咖啡在産業鍊中的深加工能力和新産品、新應用開發創新能力,增加咖啡産品産業鍊下遊的推廣和銷售。建立一種基于莊園的咖啡的新模型。
在興隆聯興西路西側的一個咖啡種植園裡,咖啡正在蓬勃發展。這是萬甯為解決咖啡産業鍊上遊原料供應問題而建立的标準化咖啡種植示範區,示範區規劃面積4525畝,分期建設,一期計劃種植咖啡1026畝,現已完成600畝種植規模。
"示範區采用規模化種植,高标準建設,一是提高鮮果咖啡的品質,二是解決農場勞工就業問題,也主要通過示範區的示範效應,促進種植者種植咖啡的積極性,提高産量。示範區負責人邱曉峰表示,示範區計劃用三到五年的時間提高該市标準化的興隆咖啡種植規模。(張業)
來源:新海南客戶、南海網、南國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