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成都金堂也有雄獅少年

鑼鼓一響,獅頭一凜,由五張八仙桌重疊的7米多的高台上,戴着“和尚”和“猴子”面具的民間藝人,在高空中表演各種挑逗、嬉戲和高難度的空中動作,閃轉騰挪,攀高走低,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台下觀衆凝神屏氣,看得目瞪口呆。

最近一部爆火的電影《雄獅少年》吸引了不少關注。該片将中國傳統文化舞獅與現代少年夢想結合,講述了留守少年阿娟和好友阿貓、阿狗在退役獅王鹹魚強的教育訓練下參加舞獅比賽,幾人在經過重重磨砺後,最終創造奇迹實作夢想。

傳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成都金堂也有雄獅少年

熱血青春,高燃舞獅。藝術來源于生活,在成都市金堂縣土橋鎮,就有兩名朝氣蓬勃的少年——周财源和周文希,在他們的身上,也有一個關于傳承和熱愛的故事。為了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土橋高台獅子傳承下去,他們在爺爺周後安的指導下,克服困難,刻苦訓練,擔當起傳承的重任。文章開頭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就是他們表演高台獅子時的精彩場景。

傳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成都金堂也有雄獅少年

驚險刺激

迄今已經有兩百多年曆史

高台獅子是土橋周氏家族世代相傳的民間雜技,迄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曆史,這項驚險刺激的古老藝術,為人們帶來無盡歡樂與喜氣。

通過幾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2007年,土橋鎮的高台獅子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名錄。

高台獅子的故事題材來源于南宋宮廷故事,當時皇子們為了争奪帝位發生内讧,一名皇子為了躲避劫難假裝精神錯亂,披頭散發逃出宮廷,躲進深山的寺廟作了和尚。高台獅子表現的就是這名皇子剃度以後,在山頂與猴子互相嬉戲的場面,展現了他的艱辛和對生活的熱愛。

傳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成都金堂也有雄獅少年

土橋高台獅子與單純的舞獅不同,舞獅一般在地面進行,隻強調動作、展示力量與美。但土橋高台獅子,卻是一種在高台上表演的獨一無二的民間舞獅藝術。整個表演既诙諧又充滿高難度的雜技動作,表演的背後不僅需要有高超的技藝,還有曲折的故事。

高台獅子在表演時,先把五張八仙桌重疊在一起,然後再由民間藝人登高競技和表演。表演的藝人一個戴面具扮胖和尚,一個戴面具扮靈巧的猴子,兩人通過手腳的靈活運用,一邊表演、一邊向高台頂端攀爬。最後由一身披獅皮的藝人爬上高台“封頂”,形成由胖和尚、瘦猴和獅子一同盤踞在台頂的驚險造型。

在土橋鎮,高台獅子曾經是當地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在春節花會、廟會上,有“高台獅子”的表演非常熱鬧。

傳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成都金堂也有雄獅少年

傳承非遺

雄獅少年苦練五年掌握絕技

然而,傳承了兩百多年的高台獅子,如今也面臨着發展的困境。時至今日,熱鬧的場面已不如從前,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後繼乏人,高台獅子的傳承問題讓已經七十四歲的周後安感到焦慮。

傳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成都金堂也有雄獅少年

周後安是土橋“高台獅子”的第五代傳承者和表演者之一。在一陣思考中,周後安想到在外四處奔走去搜尋學員,還不如将這份技藝傳承給自己的孫子和侄孫——周财源和周文希。

因為從小受到爺爺的耳濡目染,周财源和周文希對高台獅子的表演情有獨鐘。繁忙的學業之餘,兄弟兩人在爺爺的精心指導下,接過了這一份沉沉的擔子。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能站上高台表演之前,各種體能、技能訓練一定是家常便飯。周後安對孫子們十分嚴苛,鯉魚打挺、倒立行走、單手連翻筋鬥這些技能都是基本功。雖說訓練很苦,但兄弟兩人都咬緊牙關,堅持訓練。黎明的院落、傍晚的廣場,都留下了他們翻滾和跳躍的痕迹。

“高空表演,沒有安全帶的保護,一點玩笑都開不得。除了技巧,還需要過硬的功夫,特别是力氣。”周後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年輕時就曾苦練力氣,能手提240公斤的重物,如今依然能上高台表演,各種角色都不在話下,“你得渾身都有勁,表演中,手上需要勁,勁就到手上,腳上需要勁,勁就到腳上。”

傳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成都金堂也有雄獅少年

周财源、周文希兩兄弟,從五年前開始練習高台獅子的基本功,寒暑假和周末,都是一天學習文化課程,一天練習高台獅子的基本功,兩年後才第一次上台表演。當時的八仙桌隻有兩張,随着功夫的長進,八仙桌的重疊的高度逐漸增加,如今到了五張的高度,“下一步還将達到七張八仙桌的高度。”

“我們希望能夠将土橋高台獅子作為輸出土橋文化的小視窗,讓更多的人看到不一樣的土橋,我們不隻有孝善文化,還有精彩的非遺傳承。”談起未來的打算,周财源和周文希眼中流露出期盼的眼神。

傳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成都金堂也有雄獅少年

據 |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編輯 | 周平

審校 | 畢永強 蔣林秀 毛瑞

監制 | 張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