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金堂也有雄狮少年

锣鼓一响,狮头一凛,由五张八仙桌重叠的7米多的高台上,戴着“和尚”和“猴子”面具的民间艺人,在高空中表演各种挑逗、嬉戏和高难度的空中动作,闪转腾挪,攀高走低,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台下观众凝神屏气,看得目瞪口呆。

最近一部爆火的电影《雄狮少年》吸引了不少关注。该片将中国传统文化舞狮与现代少年梦想结合,讲述了留守少年阿娟和好友阿猫、阿狗在退役狮王咸鱼强的培训下参加舞狮比赛,几人在经过重重磨砺后,最终创造奇迹实现梦想。

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金堂也有雄狮少年

热血青春,高燃舞狮。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成都市金堂县土桥镇,就有两名朝气蓬勃的少年——周财源和周文希,在他们的身上,也有一个关于传承和热爱的故事。为了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桥高台狮子传承下去,他们在爷爷周后安的指导下,克服困难,刻苦训练,担当起传承的重任。文章开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就是他们表演高台狮子时的精彩场景。

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金堂也有雄狮少年

惊险刺激

迄今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

高台狮子是土桥周氏家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杂技,迄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项惊险刺激的古老艺术,为人们带来无尽欢乐与喜气。

通过几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2007年,土桥镇的高台狮子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高台狮子的故事题材来源于南宋宫廷故事,当时皇子们为了争夺帝位发生内讧,一名皇子为了躲避劫难假装精神错乱,披头散发逃出宫廷,躲进深山的寺庙作了和尚。高台狮子表现的就是这名皇子剃度以后,在山顶与猴子相互嬉戏的场面,展现了他的艰辛和对生活的热爱。

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金堂也有雄狮少年

土桥高台狮子与单纯的舞狮不同,舞狮一般在地面进行,只强调动作、展示力量与美。但土桥高台狮子,却是一种在高台上表演的独一无二的民间舞狮艺术。整个表演既诙谐又充满高难度的杂技动作,表演的背后不仅需要有高超的技艺,还有曲折的故事。

高台狮子在表演时,先把五张八仙桌重叠在一起,然后再由民间艺人登高竞技和表演。表演的艺人一个戴面具扮胖和尚,一个戴面具扮灵巧的猴子,两人通过手脚的灵活运用,一边表演、一边向高台顶端攀爬。最后由一身披狮皮的艺人爬上高台“封顶”,形成由胖和尚、瘦猴和狮子一同盘踞在台顶的惊险造型。

在土桥镇,高台狮子曾经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春节花会、庙会上,有“高台狮子”的表演非常热闹。

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金堂也有雄狮少年

传承非遗

雄狮少年苦练五年掌握绝技

然而,传承了两百多年的高台狮子,如今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时至今日,热闹的场面已不如从前,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后继乏人,高台狮子的传承问题让已经七十四岁的周后安感到焦虑。

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金堂也有雄狮少年

周后安是土桥“高台狮子”的第五代传承者和表演者之一。在一阵思考中,周后安想到在外四处奔走去搜寻学员,还不如将这份技艺传承给自己的孙子和侄孙——周财源和周文希。

因为从小受到爷爷的耳濡目染,周财源和周文希对高台狮子的表演情有独钟。繁忙的学业之余,兄弟两人在爷爷的精心指导下,接过了这一份沉沉的担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能站上高台表演之前,各种体能、技能训练一定是家常便饭。周后安对孙子们十分严苛,鲤鱼打挺、倒立行走、单手连翻筋斗这些技能都是基本功。虽说训练很苦,但兄弟两人都咬紧牙关,坚持训练。黎明的院落、傍晚的广场,都留下了他们翻滚和跳跃的痕迹。

“高空表演,没有安全带的保护,一点玩笑都开不得。除了技巧,还需要过硬的功夫,特别是力气。”周后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年轻时就曾苦练力气,能手提240公斤的重物,如今依然能上高台表演,各种角色都不在话下,“你得浑身都有劲,表演中,手上需要劲,劲就到手上,脚上需要劲,劲就到脚上。”

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金堂也有雄狮少年

周财源、周文希两兄弟,从五年前开始练习高台狮子的基本功,寒暑假和周末,都是一天学习文化课程,一天练习高台狮子的基本功,两年后才第一次上台表演。当时的八仙桌只有两张,随着功夫的长进,八仙桌的重叠的高度逐步增加,如今到了五张的高度,“下一步还将达到七张八仙桌的高度。”

“我们希望能够将土桥高台狮子作为输出土桥文化的小窗口,让更多的人看到不一样的土桥,我们不只有孝善文化,还有精彩的非遗传承。”谈起未来的打算,周财源和周文希眼中流露出期盼的眼神。

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金堂也有雄狮少年

据 |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编辑 | 周平

审校 | 毕永强 蒋林秀 毛瑞

监制 | 张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