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記》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這篇文章的文采和意境我們就不用多說了,僅憑其中那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足以名垂後世,這句話對中國讀書人的影響可謂巨大,可以說塑造了很多讀書人的情操和格調。

《嶽陽樓記》開篇第一句就是: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範仲淹的這篇文章不僅把嶽陽樓寫得天下聞名,還讓一個本來在曆史上籍籍無名的滕子京名垂後世。根據範仲淹公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滕子京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官,他才到嶽州一年,就把那麼大的地方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妨深挖一下,從哪裡開始挖呢?就從滕子京為什麼被“谪守巴陵郡”開始。
根據《宋史》記載,滕子京被貶官到嶽州的原因可實在不怎麼光彩,在被貶之前他本是泾州的行政長官,因為涉嫌公款花銷而被監察禦史揭露,他花費的公款總額高達16萬貫,其中一部分被他饋贈給了“遊士故人”,另一部分被他分給了“諸部屬羌”(也就是撫恤烈士遺孤、犒勞邊關将士),剩下數萬貫去向不明。
宋仁宗得知此事後非常重視,他派出調查小組前去調查,滕子京铤而走險将所有開支記錄全部銷毀,這似乎更加坐實了他的罪名。但是,調查小組找不到證據,無法定罪,同時範仲淹又積極為他說話,滕子京這才被保住。後來他被貶職一級,到了嶽州。
到了嶽州之後,滕子京并沒有真的讓嶽州在一年内變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相反他開始加征賦稅,并且修建起了一座嶽陽樓。根據《司馬光·涑水紀聞》中的記載,滕子京所征的賦稅近萬缗,都被他“置于廳側自掌之”,而沒有記錄在案。(嶽陽)樓成極雄麗,所費甚廣,自入者亦不鮮焉。司馬光的說法已經很明确了,這個滕子京修建嶽陽樓明顯是為了洗錢和中飽私囊。
範仲淹的人品和才學都是沒得商量的,曆史上不可多得文武全才,對于他曆史上向來都評價甚高,但是從曆史的記載來看,範文正公可能确實看走眼了,人都有看走眼的時候。在《嶽陽樓記》寫成之後迅速大火,宋仁宗看到此文之後對滕子京又有了好感,慶曆六年他被調到“小汴京”徽州當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