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恭親王跌宕起伏之政治生涯:從“辛酉政變”到“甲申易樞”

晚清中興名臣都有誰?兩大版本最流行,版本一: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版本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無論哪個版本,都說明了漢族地主官僚在晚清政局中之重要作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漢族官僚崛起,在地方發揮重要影響,掌握一省軍政财大權,并掀起洋務運動。那麼,是誰在背後支援這些漢族官僚呢?答案是,洋務派中央領袖恭親王奕訢。何名爵在《中國人的本色》中評價他:“他成功的最大秘訣在于他能夠事先判斷出需要妥協的時機。他不斷轉換面具并不說明他是個優柔寡斷之徒。隐藏在衆多面具之後的恭親王在認真琢磨着對手,判斷對方的意圖政策,再決定自己的對策。”可知,恭親王也是牛人一枚。但是,恭親王之政治生涯并不順利,從“辛酉政變”爬上權力之巅,再到“甲申易樞”跌落谷底,可謂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恭親王跌宕起伏之政治生涯:從“辛酉政變”到“甲申易樞”

01.文武雙全,思想開明,卻無緣帝位,還被兄長冷落一旁

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鹹豐皇帝奕甯異母弟,封和碩恭親王,是清朝宗親十二大鐵帽子王之一,世襲罔替。相對于木讷、保守的兄長鹹豐,恭親王禮、樂、射、禦、書、術,樣樣精通,還熟悉漢文、滿文、蒙古文,可閱讀曆代典籍文獻,可謂是文武雙全。此外,恭親王思想開明,傾向于向西方學習,接受資本主義時代之遊戲規則,不一味堅持“天朝上國”之觀念,因而被世人稱為“鬼子六”。如此之親王,理應繼承大統,承擔起拯救大清,主導中國近代化之重任。可惜,道光在關鍵時刻犯了糊塗,選擇保守的鹹豐,大清之曆史軌道就此改變。

在鹹豐看來,弟弟恭親王是自己的競争對手,自己能繼承大統,多少有點運氣成分。是以,鹹豐繼位後,先是出于政治需要,步步提拔恭親王,待自己坐穩帝位之後,則将恭親王冷落一旁,調離軍機處。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後,鹹豐讓恭親王留下來主持和談,收拾爛攤子。鹹豐病危之際,恭親王請求前往熱河探望,直接被拒絕,說是見了面也沒用,還會讓你傷心。《清文宗實錄》記載:“相見徒增傷感”。鹹豐此舉,顯然是不想讓恭親王染指中樞權力。果然,鹹豐病逝熱河,将政務交給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處理,恭親王被排擠出局。

恭親王跌宕起伏之政治生涯:從“辛酉政變”到“甲申易樞”

02.追求權力之動機,聯合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

鹹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恭親王留守北京,與列強進行談判,簽訂了《北京條約》,因而博得列強好感與支援。正如英國駐華使節普魯斯所言:“為了順從恭親王的意思,并證明我們是準備幫他把皇帝從那群險惡黨徒手裡解救出來的,我和我的同僚們曾注意防止外國人冒犯皇帝一行入京時的行列。”在外交上支援恭親王。鹹豐死後,肅順等八人為輔政大臣,恭親王沒能染指中樞,做不成他期待的“攝政王”,心中之壓抑可想而知。與恭親王一樣,早就想要“垂簾聽政”,有着呂後、武後之野心的慈禧也未能染指權力,還一直受肅順壓制,兩者可謂是同病相憐。基于染指中樞權力,對付肅順之現實需要,恭親王、慈禧結成了政治同盟,醞釀發動政變。

溥儀《我的前半生》中如是說:“奕?化妝成薩滿,在行宮見了兩宮皇太後,密定計,旋返京,做部署。奕?獲準同兩宮太後會面約兩個小時。奕?在熱河滞留六天,盡量在肅順等面前表現出平和的姿态,麻痹了顧命大臣。兩宮太後與恭親王奕?,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斷,搶奪先機,外柔内剛,配合默契。恭親王奕?同兩宮太後密商決策與步驟後,傳回北京,準備政變。此時,鹹豐皇帝剛駕崩十三天。”

肅順能力強,權力也大,可得罪人太多,他常挂在嘴邊一句話:“我們滿人都是一幫混蛋,懂得什麼,漢人惹不起,他們那支筆很厲害”,公開支援朝廷漢族士大夫,從此與滿蒙貴族結下了仇怨。關鍵時刻,肅順又太過自信,讓慈禧等提前回到北京,終于在政變中慘遭失敗,被斬首示衆。

恭親王跌宕起伏之政治生涯:從“辛酉政變”到“甲申易樞”

03.拉攏漢族官僚,主導洋務運動,事實掌握帝國最高權力

成功發動“辛酉政變”,恭親王終于可以染指最高權力,再次入主軍機,處理帝國内外大事。《清實錄同治朝實錄》記載:“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命王爵世襲,食親王雙俸,并免召對叩拜、奏事書名。王堅辭世襲,尋命兼宗令、領神機營。”政變次年,也就是同治元年(1862年),恭親王地位再次提高,“上就傅,兩太後命王弘德殿行走,稽察課程”,可以代行皇帝部分職權。恭親王地位提高,權勢顯赫,其家人自然也不例外。《清實錄同治朝實錄》記載:“恭親王自授議政王,于今三載。東南兵事方殷,用人行政,徵兵籌饷,深資贊畫,弼亮忠勤。加封貝勒,以授其子輔國公載澄,并封載濬輔國公、載滢不入八分輔國公。”

大權在握,恭親王開始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負,即是開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此來挽救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的大清帝國。恭親王明白,太平天國運動過後,漢族督撫勢力崛起,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楊載福等人手握重兵,把控地方實權,是一股非常強大之政治力量。若想順利開展洋務運動,必定要争取這些漢族官僚支援,否則将一事無成。再則,這些漢族官僚在中央沒啥代言人,且朝廷守舊力量強大,若是沒有核心要員支援,自己也玩不轉。為此,恭親王與漢族官僚在共同利益之基礎上結成同盟,組成洋務派;恭親王是洋務派中央代表與核心,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張之洞等則是洋務派地方代表,兩者聯合開展洋務運動。

随着洋務運動展開,大清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經濟上,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等蓬勃興起,開啟了近代工業化之開端。軍事上,購置洋槍、洋炮,革新部隊裝備;組建北洋、南陽、福建等三支近代化海軍,其中北洋艦隊實力最為強大,号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外交上,派遣駐外使節,了解國際局勢,學會用國際規則為國家謀福利。教育上,開辦新式學堂,學習專業技術知識,培養實用人才。洋務運動成效明顯,恭親王威望如日沖天,權勢也相當顯赫,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大清帝國之實際掌舵者和領航員。

恭親王跌宕起伏之政治生涯:從“辛酉政變”到“甲申易樞”

04.内憂外患之時局,慈禧借機發動“甲申易樞”,從此遠離權力中樞

借着洋務運動這股“西風”以及漢族官僚之支援,恭親王實際掌握了大權;所謂的“太後垂簾,親王攝政”之晚清政局,實則是“親王攝政,太後簽字”,慈禧備受壓制,沒能染指最高權力。恭親王權力雖大,可畢竟不是皇帝,他依然是臣子;慈禧起初權勢不顯赫,可畢竟是皇帝母親,在血緣上優勢明顯。為了制約恭親王,慈禧早在同治初年就向奕訢發難,說他“目無君上”,将其首席軍機大臣之職務撤掉。不過,晚清内憂外患,慈禧離不開恭親王,不久之後便恢複他相應官職。《清實錄同治朝實錄》記載:“王親信重臣,相關休戚,期望既厚,責備不得不嚴。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慈禧向恭親王發難,表明她不再堪願作帝國的第二把手,她要做領航員與掌舵者。

恭親王權力大,可晚清政局變動更大,在内憂外患之嚴峻局勢下,朝内分裂成多個政治派别,彼此之間利益糾葛重重,難以解決。色當戰役失敗後,法國為了刷刷存在感,于1873年出兵越南,挑起戰争。越南是大清藩屬國,為了維持“朝貢體系”,清朝必須對法國侵略行動做出回應。當時,國内分成兩派,奕訢為代表的主和派認為目前國力虛弱,不能跟法國翻臉,希望談判解決;李鴻藻為代表的主戰派(清流派)認為天朝兵威正盛,理應強硬反擊,對法宣戰。國内意見分歧大,自然影響到前線清軍作戰。1884年,除岑毓英、劉永福守住宣光一線不動搖外,其餘各路清軍一潰千裡,東路軍主帥廣西巡撫徐延旭直接逃跑。也就在這一年,法國強迫越南簽署《順化條約》,将其當成殖民地。

恭親王跌宕起伏之政治生涯:從“辛酉政變”到“甲申易樞”

中法戰争慘敗,恭親王威望大受影響,慈禧則借機發難,指使盛昱彈劾以恭親王為首的軍機處班子:“恭親王、寶鋆久值樞廷,更事不少,非無知人之明,與景廉、翁同酥之才識凡下者不同,乃亦俯仰徘徊,坐觀成敗,其咎實與李鴻藻同樣。有臣如此,皇太後、皇上不加顯責,何以對祖宗,何以哒天下?”(選自《清實錄同治朝實錄》)盛昱彈劾,群臣起而攻之。此時,慈禧釋出谕旨,以“委靡因循”之罪名,将以恭親王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罷黜,停親王雙俸。恭親王被廢黜之同一日,慈禧再次釋出上谕,“命為與禮親王、額勒和布、張之萬、孫毓汶五人入軍機辦事”;世铎主持軍機處,奕劻主管總理衙門。此為“甲申易樞”。

“甲申易樞”後,恭親王政治生涯跌落谷底,從此不再參與核心機密,遠離了晚清政治中心。此後,有關恭親王之事迹在《清史稿》中少有提及,貌似隻有兩次算是大事。“光緒十二年,複雙俸。自是國及甲數,歲時祀事賜神糕,節序辄有賞赉,以為常”。算是恢複他應有之親王待遇,可并不能參政。甲午戰争期間,慈禧重新“請”奕訢出山,“兵事急,太後召王入見,複起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并總理海軍,會同辦理軍務,内廷行走;仍谕王疾未愈,免常川入直。尋又命王督辦軍務,節制各路統兵大臣。十一月,授軍機大臣。”當然,慈禧并不是真的想他出山,而是一種政治需要,恭親王依然未能掌權。1898年5月,恭親王離世,年65歲,谥号“忠”。

恭親王跌宕起伏之政治生涯:從“辛酉政變”到“甲申易樞”

結語

從“辛酉政變”到“甲申易樞”,恭親王奕訢之政治生涯可謂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了晚清社會之時代特征。晚清内憂外患,國力衰敗,自然需要恭親王此種英才出來力挽狂瀾,主持洋務運動,為帝國續命。但是,清朝已經及其腐朽沒落,朝廷内部政治鬥争激烈,又恰逢列強入侵這“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又束縛了恭親王才華之施展,并将其“趕”下政治舞台。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文宗朝實錄》、《中國人的本色》、《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