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罪犯被判滅九族,族人為何“傻傻等死”?其實逃跑的才是傻子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古代的皇權都是至高無上的,容不得臣子半點的挑戰。如果有哪個臣子,敢冒風頭,做一個犯上作亂之人。那麼他們就得要完蛋,不僅個人要被處死,而且他的親人,包括其他一些九族成員都有可能要被處死。可以說這樣的刑罰,對于古代人來說多麼慘無人道。

古代罪犯被判滅九族,族人為何“傻傻等死”?其實逃跑的才是傻子

其實,這個滅九族的刑罰從西周時期就開始流行起來。當有反叛者圖謀不軌,企圖颠覆本有的政權,帝王就要下令将這些有着血緣關系的人,統統都給一鍋端了,這樣才能讓統治者睡上安穩覺。

正所謂“斬草要除根,春風吹不生”。不過說到這裡,肯定有不少的讀者朋友也會帶着疑問,那些被判滅族的罪犯,他們的族人為何不選擇逃跑,還“傻傻地”等死?

其實不然,通過了解的滅九族的刑罰(簡稱“族刑”)之後,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族刑起源于上古時期的部落鬥争,戰敗的一方的族人就會被戰勝一方全部處死。久而久之就流傳了下來,演變成了統治者處死叛臣的籌碼。

古代罪犯被判滅九族,族人為何“傻傻等死”?其實逃跑的才是傻子

這個族刑到了漢朝,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漸漸地從殘暴轉變為“人性化”一些的性質,使得很多項本被叛殺頭的罪責,都減輕了刑罰程度。到了這一時期,除了犯下滔天大罪(比如險些刺殺死皇帝)要叛族刑,其他就不用叛這麼嚴重的族刑。其中族刑中被判死刑的是血緣關系比較近的三族成員,其他成員也就是改用流放、充軍。

自從受到儒學的影響之後,族刑的範圍被大大縮小,而且它也并不是說把所有的九族成員都得處死,是以顯得更加人性化一些。是以受到了後世朝代的使用和流傳,可以說族刑很大一部分已經從“死亡邊緣”給拉了回來,變成了“猶可活”的性質。隻不過這種性質是以“死罪可饒,活罪難逃”的局面存在罷了。

古代罪犯被判滅九族,族人為何“傻傻等死”?其實逃跑的才是傻子

是以當某個犯人被判處族刑時,他的族人是沒必要也是跑不了的。因為當時的人們都是生活在城裡,隻要統治者下達了指令,關閉了城門,這些族人想要跑也是跑不了的。況且他們還會挨家挨戶地搜尋着他們的蹤影,一旦被發現,那免不了就要挨打一頓,有時候缺胳膊少腿也是常見的。

古代罪犯被判滅九族,族人為何“傻傻等死”?其實逃跑的才是傻子

就算是他們躲過了搜尋好了,可是官兵們還是會在城門口把守盤查,并且還會在城牆外頭貼上懸賞布告,一旦被守城官兵發現或者被其他貪财之人給舉報了,就是罪加一等。本來是活罪的,經過他這麼一折騰就變成了死罪,這是多麼不值得。

古代罪犯被判滅九族,族人為何“傻傻等死”?其實逃跑的才是傻子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讓他們僥幸逃出城去好了,在古代那種交通不發達的年代。他門靠什麼交通工具逃跑,又能跑到哪裡去都成了一大難題。是以他們也是跑不遠的,官兵很快就會追上,同樣也會落了個罪加一等的下場,這是多麼不值得。況且他們在逃亡的過程中難免要戰戰兢兢而苟延殘喘活着,身心俱疲。

古代罪犯被判滅九族,族人為何“傻傻等死”?其實逃跑的才是傻子

與其這樣傻傻地折騰自己而不得好活,最後還因為罪加一等而叛死罪。還不如安心等待判處自己被流放和充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搞不好日後還能翻身呢。是以,面對自己的親人被叛族人,族人不逃跑才是正确的選擇,而那些逃跑的人才是真正的傻子,那樣的做法實在不值得。

是以,那些被殃及的族人往往就會“傻傻等死”。這樣也心安理得一些,不至于白折騰一番,最後還要落了個更糟的下場。

古代罪犯被判滅九族,族人為何“傻傻等死”?其實逃跑的才是傻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