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81年,白起率秦軍攻打大梁,被魏軍、趙軍、燕軍聯合包圍。白起多次率兵突擊,都無法突破包圍圈,秦軍損失慘重。後來,秦王派出使者,對趙國、燕國做出讓步,白起才得以回到秦國。大梁之戰,白起作戰失敗,這是他少有的敗績。

白起,戰國“四大名将”之一,冊封武安君,位列武廟“十哲”左列之首,比韓信強很多。白起的戰鬥力,自然不用多說。梁啟超對戰國史頗有研究,戰國時期戰鬥頻仍,将士陣亡三百多萬,死于白起之手的有一百多萬。
伊阙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陉城之戰、長平之戰,都足以讓白起傲視戰國各大名将。那麼,白起究竟有沒有失敗的戰鬥記錄呢?沒有常勝将軍,白起也會遭遇失敗,谯石之戰、大梁之戰,白起都屬于戰敗一方。
谯石,位于山西呂梁市,是趙國的戰略要地,白起确實失敗了。前282年,白起率兵十萬東征,沿着長城一帶發起進攻,所向披靡。此時,白起的作戰目标是晉陽,也就是太原市。雖說奪取了離石,但秦軍非常損失慘重。接下來,白起進攻谯石,遭遇挫敗,被迫返還。史載:“兵傷谯石,遇敗于陽馬。”
在離石、谯石受挫,也算是失敗,畢竟沒有達成戰略目标。當然,也不能說白起慘敗,而是進攻受挫,無奈撤兵。白起為何戰敗,原因很簡單,趙軍堅壁清野,嚴防死守,不跟白起在野外決戰。
進攻趙國,白起隻能說受挫,而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也就是開封市,則是一場挫敗。曆史學家楊寬先生的《戰國史》一書,認為前281年的大梁之戰,秦軍被包圍在林下,主帥就是白起。後來,秦昭襄王派出使者,對趙國、燕國做出适當讓步,白起才得以突圍而出。
司馬遷《史記》記載:“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魏冉免相。”證明秦軍确實戰敗,燕軍、趙軍發起進攻,秦軍解圍。另據《戰國策》記載:“兵困于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于燕,以濟西委于趙”,可知秦國做出了讓步。
楊寬先生對先秦史、戰國史研究很深,他研讀史料,依據事實推理,認為大梁之戰的主帥就是白起,這一次他戰敗了。今天看來,白起就是戰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怎會戰敗呢?其實,白起戰敗也很正常,無論是誰來指揮大梁之戰,秦軍都難以獲勝。
大梁,魏國都城,有重兵防守。秦國選擇攻擊大梁,不是為了滅亡魏國,而是迫使魏國割讓河西之地,作為丞相魏冉的封地。魏冉,秦昭襄王舅舅,也是名将白起的“伯樂”,沒有魏冉的支援,白起難以脫穎而出。
秦國攻打大梁,也是魏冉的主意。前282年,白起率兵攻打趙國,目的是吸引趙國的注意力,把趙軍牽制在山西,然後再突襲大梁,讓趙軍、燕軍措手不及,難以對魏國進行援救。
白起攻打山西,趙軍沒有如秦軍所願,他們并未出城決戰,而是憑借堅固的城池防守,與秦軍打持久戰、消耗戰。幾次厮殺下來,秦軍奪取了一些城池,卻損失慘重,進攻的勢頭被阻遏。為此,白起在谯石一帶增設營壘,制造繼續對峙的假象,然後率兵撤回秦國。
從山西傳回後,秦昭襄王繼續調兵,白起率兵從函谷關出發,直接殺向魏國的都城大梁。此時,魏昭王主政,他看到秦軍在山西的挫敗,也采取固守政策,與秦軍打消耗戰。白起連續強攻,希望趕在趙軍、燕軍增援之前,迫使魏國求和。
白起沒想到的是,趙軍、燕軍行動速度太快,還沒等秦軍做好阻援的準備,趙軍與燕軍同時殺來,總計兵馬17萬,聲勢浩大。聯軍抵達,魏昭王信心滿滿,白起則陷入被動。
秦軍攻城失利,白起率軍退守林下,也就是魏王經常遊獵的場所,地點在大梁的郊外。白起撤兵,魏軍、燕軍、趙軍将其包圍,他們修築營壘,挖掘壕溝,建構栅欄,不給秦軍突圍的機會。如此,戰鬥陷入相持局面,白起經不起消耗,秦軍處境不妙。
野外決戰,魏軍、趙軍、燕軍不是秦軍的對手,但他們補給充足,不給白起決戰的機會,而是拼消耗。 如此,秦昭襄王一邊增兵救援,一邊派出使者,對燕國和趙國做出讓步,白起才得以回國。
攻打大梁失敗,秦昭襄王怪罪下來,魏冉被免去丞相職務。白起則未受影響,不久便率兵攻打楚國,奪取上庸、漢水以北幾座城池。但是,大梁之戰,白起确實受挫。楊寬先生認為,攻打大梁的秦軍主帥就是白起,畢竟他是魏冉的“千裡馬”,除了白起,誰還能有資格挂帥打大梁。
白起擅長運動戰,大迂回穿插,以及陣地戰,攻堅戰并非所長。前260年,長平之戰,45萬趙軍精銳覆沒,秦軍也損失二十多萬。前257年,30萬秦軍攻打邯鄲,屢次受挫。秦昭襄王多次請求白起挂帥,指揮秦軍攻打邯鄲,但白起以身體不适為由,拒絕出征。其中原因,應該是大梁之戰的教訓太深,攻堅戰不好打。
參考書目:《戰國史》